更多精品文档下载尽在我的主页保山市昌宁县漭水等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昌宁县建筑设计室二○○八年十一月专业打造保山市昌宁县漭水等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 保山市昌宁县漭水等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建设通讯地址: 昌宁县文化体育局联系人:穆尚勇电话: 7120146 邮政编码: 678100申报日期: 2008年11月项目法人: 昌宁县文化体育局法人代表: 穆尚勇(昌宁县文化体育局局长)可研报告审定:祁腾飞(昌宁县建筑设计室主任、工程师) —2—可研报告审核: 杨迎春(昌宁县建筑设计室工程师)可研报告编写: 祁腾飞(昌宁县建筑设计室主任、工程师 ) 杨迎春(昌宁县建筑设计室工程师)马宏(昌宁县文化体育局副局长)穆光荣(昌宁县文化体育局干部)参加可行性研究人员:穆尚勇( 昌宁县文化体育局局长 )杨永军( 昌宁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 )马宏( 昌宁县文化体育局副局长)8个乡镇分管领导和文化站站长目录1、项目概况 (1)—3—1.1项目基本情况 (1)1.2可研报告编制的依据: (2)1.3项目建设的原则 (2)1.4项目建设目标 (3)1.5结论 (3)2.项目提出的背景 (4)2.1昌宁县基本县情 (4)2.2昌宁县文化事业概况 (5)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7)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7)3.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8)4.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建设方案 (9)4.1漭水镇综合文化站 (9)4.2卡斯镇综合文化站 (12)4.3耇街乡综合文化站 (14)4.4勐统镇综合文化站 (16)4.5湾甸乡综合文化站 (18)4.6田园镇综合文化站 (22)4.7珠街乡综合文化站 (26)4.8鸡飞乡综合文化站 (30)5.环境保护、消防、防雷及安全 (34)5.1环境保护 (34)—4—5.2消防 (34)5.3防雷 (35)5.4安全 (35)6.劳动定员 (35)7.项目组织管理 (36)7.1组织管理 (36)7.2项目建设管理 (37)7.3项目资金管理 (37)7.4招投标及工程质量监理与监督 (37)8.项目实施进度 (38)9.建设规模及内容 (38)10.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38)11.效益分析 (39)12.结论 (39)附件及附图1.昌宁县人民政府配套资金承诺书2.昌宁县人民政府项目真实性申明书3.昌宁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漭水等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建议书的批复4.环境影响登记表。
5.漭水镇综合文化站、卡斯镇综合文化站、耈街乡综合文化站、—5—勐统镇综合文化站、湾甸乡综合文化站、田园镇综合文化站、珠街乡综合文化站、鸡飞乡综合文化站用地证明及现状图、规划图、正立面图、平面图—6—昌宁县2008年漭水等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项目概况1.1项目基本情况1.1.1项目名称:昌宁县2008年国债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1.1.2项目法人:昌宁县文化体育局法人代表:穆尚勇(昌宁县文化体育局局长)1.1.3项目实施单位:漭水镇综合文化站、卡斯镇综合文化站、耈街乡综合文化站、勐统镇综合文化站、湾甸乡综合文化站、田园镇综合文化站、珠街乡综合文化站、鸡飞乡综合文化站共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
1.1.4项目主管单位:昌宁县文化体育局1.1.5项目实施地点:各综合文化站站址。
—1—1.2可研报告编制的依据:1.2.1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纲要》1.2.2《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1.2.3国家发改委《关于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1.2.4昌宁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漭水等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建议书的批复1.2.5《保山市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1.2.6《昌宁县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1.3项目建设的原则1.3.1整合资源,填平补齐统筹规划乡镇综合文化站布局,对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对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危险房屋进行改造填平补齐。
1.3.2完善功能,满足基本需求按照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划分,结合农村文化需求,在业务用房和文化体育设备上乡镇综合文化站开展基本文化活动功能要求。
—2—1.3.3统一标准,规范建设项目建设按照《“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纲要》的标准,以服务人口和功能确定建设规模,实行统一技术规范,做到规模适宜,功能实用,装备适度,经济合理。
1.4项目建设目标通过加大投入,改变昌宁县乡镇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破旧或无业务用房的面貌,到2010年,使昌宁县乡镇综合文化站成为初步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文化站;成为当地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场所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课堂;成为昌宁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平台。
1.5结论昌宁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符合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符合昌宁县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充分体现了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文化保障的要求,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同时,项目是全面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功能的现实需要,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服务需求和需要。
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以改变乡镇综合文化站缺业务用房无站—3—址或业务用房破旧及文化设施缺乏的现状,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的满足全县人民的基本文化服务需求,提高人民文化素质,为加快昌宁县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项目建设切实可行,也很有必要,请国家和省市给予立项支持。
2.项目提出的背景2.1昌宁县基本县情昌宁县地处滇西大理、临沧、保山三地州市结合部,隶属保山市。
坐标东经99016’至100002’,北纬24014’至25012’之间,东与凤庆县接壤,南与永德县相邻,西与隆阳区相邻,北与永平、巍山、漾濞县交界,国土面积3888km2。
昌宁县城位于田园镇右甸坝,距保山市87 km、昆明520 km。
昌宁县地处滇西横断山系向南延伸部位,地形复杂多样。
境内最高海拔2875.9米,最低海拔613.6米,相对高差2244.3米。
全县辖区面积5660249.4亩,人均17.4亩(其中:耕地3.3亩)。
县内山多坝少,山地面积占97.1%。
地质以古生代、中生代为主,多为变质岩和花岗岩、沙石、石灰等沉积岩类。
根据气候区划资料,昌宁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低纬度—4—山地气候类型。
年均气温14.90C,最高气温40.50C,最低气温-9.30C。
年均降雨量1265mm,降雨集中在5—10月,约占全年降雨量85%,年平均相对湿度81%,霜期111天。
由于地形复杂,相对高差较大,气候随海拔高度变化明显,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30C,呈现出低热、温热、温凉、高寒4种小气候带。
由于昌宁县气候的多样性,不同气候带疾病谱各不相同,病种复杂多样。
温热地区每年均有自然疫源性疾病痢疾的发生。
昌宁县辖13个乡镇,125个村(居)民委员会,1990个村民小组。
2008年末总人口34.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5.8万人、少数民族3.6万人。
总人口中,0—6岁儿童31741人,占9.26%;15—49岁育龄妇女91449人,占26.67%。
地方财政收入90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48元。
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昌宁县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社会事业落后,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2昌宁县文化事业概况昌宁县文化体育事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县委、政府及市文广局的领导下,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已基本形成以县局、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文管所、县文工队,社文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体育总会,县少体校、老年体协为中心,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枢纽,125个村(社区)级综合文化室为基础的县乡(镇)村三级文化体—5—育事业发展的框架网络,能提供一般的基础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开展相应的节庆文化体育活动。
2007年底,全县共有文化体育事业机构23个,其中体育事业机构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个。
乡镇综合文化站中有建制无站址、无设备、与乡(镇)政府同在一个地方办公的有10个,有建制、有站址,建筑面积不足300平方米,设备简陋的有3个(柯街、温泉、更戛)。
村(社区)综合文化室125个,其中实现“七有七落实”的1个(关庙社区);有业务用房、有简单设备、有一定活动场所的7个(宝丰、新庆、光山、鸡飞、勐廷、龙泉、立木山);没有独立的文化室活动业务用房及相应开展活动设备的有117个。
全县1990个村民小组的农家书屋(文化院)一个也没有建起。
从事文化体育事业人员89人,其中县级文化体育事业人员44人,体育专职6人,乡镇39人。
昌宁是国家级贫困县,地方财政极为困难,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文化事业发展十分滞后,特别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至今还有10个乡镇文化站无业务用房无站址,服务能力低,客观上抑制了本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6—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昌宁县乡镇综合文化站承担昌宁县人民政府乡镇文化管理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是县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乡镇综合文化站集图书阅读、广播电视、宣传教育、科技推广、信息资源、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基于一体,是服务于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
但就昌宁县目前发展看,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有牌无站就达10个,其他3个也是房屋比较简陋,设施差,功能不齐,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广泛的精神文化需求。
通过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建设,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站,将充分发挥在农村文化活动中的辐射作用,促进我县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同时也将为我县农民致富拓宽信息渠道,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3.1.1项目建设是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县、乡(镇)、村三级文化网的枢纽,在农村文化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昌宁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薄弱落后的现状,农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文化娱乐活动难的情况依然存在,严重制约着昌宁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从而改善广大农村的精—7—神文化生活条件,促进以人为本的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建设村级综合文化室、农家书屋、村民小组文化院,也需要功能完善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为载体。
3.1.2项目建设是乡镇综合文化站自身发展的需要昌宁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大部分是和乡镇人民政府办公室一起办公,没有独立的业务用房,更没有独立的站址,设施简陋,功能不全,一无多功能活动厅,二无书刊阅览室,三无培训教室,四无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五无篮球场、乒乓球室,使文化站发挥不了服务职能,体现不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