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早园竹种植技术要点

早园竹种植技术要点

早园竹种植技术要点
一、立地条件选择
选择向阳避风的丘陵岗地,坡度15度以下,土壤肥沃,排水透气性良好。

微酸性或中性沙质壤土。

二、竹母选择
竹母应选用1年~2年生,胸径2cm~4cm,生长健壮、无开花、无病虫害的竹株。

竹母的鞭龄2年~3年,来鞭长15cm以上,去鞭15 cm~20cm,留枝下高1m左右削梢,切口成45度,保留枝5盘~7盘,带宿土10kg左右。

尽量以当地竹苗为佳,造林成活率高。

三、整地
全垦整地,开穴种植,种植穴60cm×60cm×40cm。

四、种植密度
株行距2m×3m或2m×2.3m。

每亩111-133株。

五、栽植时间
10月~11月或翌年梅雨季
六、造林方法
竹母浅栽,栽植深度宜以竹母宿土低于地表4cm左右,分层回土,踏实,浇足水,培土成磨菇形。

总的要求是“深挖宕、浅栽竹、紧拥土,浇足水”
七、幼林管理
1、除草。

造林后应及时进行松土除草,做到除早、除小、除了。

每年人工除草2次~3次。

2、施肥。

造林后第2年~3年,在母竹和新竹周围块状施肥,每亩施腐熟的畜肥10kg~15kg或饼肥1kg~2kg。

3、浇水和排水。

造林后及时进行浇水抗旱。

浇水后进行一次浅松土,并覆盖一层稻草。

平坦竹地,在竹园中每隔4m~6m,开一条排
水沟;山坡竹地,每隔6m~8m,开一条水平避水沟。

4、留笋养竹。

造林后第1年不留笋养竹;第2年每条鞭留种笋1株,一株竹母留种笋2株~3株;第3年后,再留较竹母多2倍~3倍的种笋。

5、钩梢。

6月中旬~7月上旬,新竹展叶后进行钩梢,留枝12盘~16盘,视密度并打掉1.0m以下的枝条。

八、成林培育
1、翻地。

5月中旬~6月上旬离竹母10cm~15cm进行第一次翻地除草,深度30cm。

9月进行第二次浅削除草,翻地深度3cm~5cm。

土层不深、肥力不高的竹园,每年秋末冬初加客土3cm左右。

2、施肥。

以有机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合理搭配,科学施肥。

有条件的应施用笋竹专用肥。

氮、磷、钾合理配方为5:2:3。

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施用前必须经无害化处理。

基肥:每年秋季,亩施厩肥、土杂肥等有机肥2000kg~2500kg。

笋前肥:1月中旬,亩施尿素30kg或腐熟人尿粪1000kg。

笋期肥:2月~3月上旬,亩施笋竹复合肥100kg 。

行鞭肥:5月下旬~6月,亩施畜肥2500 kg~3000kg ,配施笋竹复合肥100kg,深施入土20cm。

孕笋肥:9月~10月,亩腐熟人尿粪1000kg,配施笋竹复合肥50kg~100kg,结合灌溉浇施。

3、浇水。

秋末冬初,浇水抗旱。

4、留笋养竹
清明节前后一周是留笋养竹的最佳时间,应选近竹母1m范围内,粗壮无病虫的笋作种笋留养,每年每亩留养种笋300支左右,在竹园内分布均匀, 留养种笋应增加20%的系数。

竹林的合理结构为亩立竹度800--1000株左右,1年生、2年生、3年生、4年生立竹比例为3:3:3:1。

挖去4年生以上老竹和部分4年生竹。

九、覆盖出笋
覆盖时间以11月中、下旬~12月上旬为好。

材料采用砻糠、竹叶、稻草,覆盖前进行消毒。

方法:覆盖前在竹地上盖上有机肥料3cm~5cm,浇水渗透至30cm~40cm,盖上30cm砻糠或竹叶,或先铺 10cm的稻草再加30cm
砻糠,并将覆盖物浇水湿润。

覆盖物必须在竹笋收获后清除移开竹林。

覆盖间隔期:同一地块不能连续覆盖,间隔期不低于2年。

十、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防治指标以下。

引进竹母时,须经过植物检疫。

采用翻地松土、科学肥水运筹、机械或人工除草、疏伐老竹、控制立竹度的营林措施综合防治病虫草的发生。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宜一药多治,提倡合理混用农药和轮换使用农药。

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在发笋期间严禁使用化学农药。

主要病虫害防治见下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