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专题
中考链接 中 国 近 代 对 外 关 系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二: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谈判是一场羔羊与恶狼的谈判,李 鸿章全无谈判的筹码,这位73岁的老人,抱着争得一分是一分的 态度,拼力力争,其实根本没有可商量的余地,最后却不得不签 下了中国近代史上最耻辱的条约《马关条约》。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袁腾飞
专题复习之-----中国对外交往
中 国 古 代 对 外 关 系
第一篇 开拓与辉煌之路
张骞
郑和
知识梳理
中 国 古 代 对 外 关 系
戚继光抗倭
宋代市舶司
遣唐使来华
郑和下西洋
张骞凿空西域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郑成功收复台湾
1、归类(按朝代、交往方式) 2、排序 3、归纳共同主题
中 国 古 代 对 外 关 系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日本无条件投降 1919 1922 1931.9 1937.7 1945.9.2
《凡尔赛和约》 《九国公约》 1942年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1945年雅尔塔会议 北 洋 政 府 南 京 国 民 政 府
中考链接 中 国 近 代 对 外 关 系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知识梳理
历史时期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 朝 隋唐
历史人物 张骞
历史事件 张骞通西域
玄奘、 鉴真 马可*波罗 郑和、 戚继光、 郑成功
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日本遣唐使来华
宋、辽、金、 元
明清
设立市舶司、 马可*波罗来华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中 国 古 代 对 外 关 系
知识梳理
和平交往
中 国 古 代 对 外 关 系
知识梳理
分析唐宋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提示:从政治、经济、政策等 方面考虑。) 规律总结: 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科技、交通、 外交家、国家对外政策等等都是影响对外交 往的因素。 历史启示:发展有利于开放,开放促进发展。
中考链接
结合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图二:《郑和下西洋》
1、弱国无外交; 2、民族独立是外交的前提; 3、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后盾.
1、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
2、开放宽容的态度,海纳百川的胸怀。
根据时间列举中美关系发展历程中的历史事件: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53年 抗美援朝结束
1972年 尼克松访华
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
2015年 中美友好往来 概括中美关系发展变化:
中 国 现 代 对 外 关 系
图片对历史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 《时代》周刊,六次将周恩来登上了封面,邓小平八次登上封面。阅读 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标题为《共产主义者周恩来》发表时间1951年 《时代》首次给西方人介绍的周恩来,在政治上策 划了暴虐的统治者,在外交上成了听话的仆人,在 经济上成了无能的统治者。 标题为《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发表时间1972年 《时代》封面像一幅不太规则的四格画,尼克松分 别与毛泽东,周恩来会谈,尼克松与夫人一起游览 长城,观看样板戏,把这几个画面巧妙分隔开的是 一个黑色的汉字“友”
新中国的外交: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20世纪50年代: 1)1953年,周恩来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影响) 2)1955年,周恩来出席 万隆 会议,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性质、意义) 20世纪70年代: 1)1971年,26届联大 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中国外交重大胜利) 2)1972年, 尼克松 访华,签署《 》 ,走向正常化; 中美联合公报 3)1972年, 中日 建交; 4)1979年, 中美 建交。 20世纪90年代: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 21世纪以来: 1) 2001年,中国承办 APEC会议。(地点、主题) 2) 2001年,中国加入 世贸组织。(WTO) 3)2008年,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 4)2010年,中国举办上海世博会。
32个 49个 118个 134个 168个 172个
——
这些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6、中美正式建交是在: 1971年 1972 年
1979年
2001年
7、2001年中华大地掀起了”唐装”热,这与下列哪次 会议召开有关: A云南世博会 B上海APEC会议 C上海合作组织会议 D 海南博鳌亚洲论坛 8、1971年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最重要 原因是: A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B中美关系改善 C联合国被大国操纵的局面结束 D中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西汉 :张骞通西域 唐朝 :鉴真东渡、
遣唐使来华、 玄奘西游
暴力冲突
宋朝:设立市舶司、 元朝: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郑和下西洋
归纳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明朝戚继光抗倭 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
中 国 古 代 对 外 关 系
知识梳理
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提示:从路线、方式、政策等 方面考虑。) 路线: (1)中外贸易经历了以陆路为主向以海路为主 的转变。 方式: (2) 和平友好交流是我国对外交往的主流; 政策: (3)对外交往从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 。
1、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是: 印度 苏联 缅甸 美国 2、最早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国领导人是: 毛泽东 朱德 陈毅 周恩来 3、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什么方针: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平等互惠 D.互不侵犯 4、有人用“梅开三度”来形容20世纪70年代中国 的外交成就,你认为不包括: A中日正式建交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正式建交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联合国安理会召开常任理事国会议,成员中出 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始于: 1949年 1954年 1971年 1978年
探究任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了 中 国 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关系。请你回顾中外交往的历史,完成下列探究 任务。 对 外【图说历史——架起沟通桥梁】 交 往
——
探 究 图一 郑和下西洋 图二 新航路开辟 任 )比较两个历史事件的异同点。 务 (1同:都促进了沿途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异:郑和下西洋是友好交往; 新航路开辟是殖民扩张
结合以上图片请回答
(1)图D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才使会议停止争吵?与其 他国际会议相比有什么不同点?
(2)图E什么事件使乔冠华开怀大笑?
(3)图F亚太组织国家领导人齐聚中国上海参加什么会议? 签订《南京条约》
(4)由图片A到图片F,总结自古至今中国的外交历程。
A
B
C
D
E
F
古代: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近代:屈辱外交; 现代: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或积极开展全方位多边外交)。
材料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滔滔雄辩,在会场上引起强烈反 响。然而,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 ——摘自互联网
(2)材料二中,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谈判因何而起,为什么 作者认为是“一场羔羊与恶狼的谈判”? (3)材料三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滔滔雄辩所为何事, 结果怎么样? 中国发生什么事件?有何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近代外交的曲折发展给了我 们什么启示?
中 国 现 代 对 外 关 系
第三篇 风雨与彩虹之路
周恩来
邓小平
知识梳理
中 国 现 代 对 外 关 系
改革开放以来
中美建交 香港、澳门回归 20世纪70年代 上海APEC会议 中国恢复在联合 中国加入WTO 奥运外交 国合法席位 建国初期 中美关系正常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中平 美共 关处 系五 正原 常则 化 中 国 恢万 复在 联合 合法席位 隆 会国议
材料一:近代以来,西方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经济上逐步强 大起来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文明的碰撞,融合。在 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 由“天朝大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 ——《中国外交》张清敏
(1)依据材料一,概括回答中国是怎样由“天朝大国”逐 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6分)
中 国 古 代 对 外 关 系
图一:《丝绸之路》
结合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图一、图二,分别说出丝绸之路在汉朝、明朝的 起点、最远到达地点。找出两条路线共同经过的地点? 图一:长安---大秦;图二:刘家港—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2)试着说一说张骞和郑和的异同点。 同:都为外交事业做出贡献;都是勇敢的外交家;都促进了我 国经济的发展;异:路线不同,张骞以陆路为主;郑和以海路 为主。目的不同:、、、
中 国 现 代 对 外 关 系
(4)2015两会围绕“一带一路”话题的探讨持续升温
,“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一路“21世纪海 上丝绸之路”, 你认为国家提出这个规划的现实意义 是什么?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地区和平稳定。 2、促进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 3、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变化:美国侵华----敌对-------缓和-----建交 -----友好往来
中 国 现 代 对 外 关 系
历史上的中国曾经辉煌,也曾饱经风 霜,当今中国已经重新回到世界。对外 交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延伸,国家 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外交的成败。历史让 我们明白,只有开放才有发展,也只有 强大才有自信的外交。
③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2、 20世纪70年代末起至今,中国取得 ④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外交成就的原因。 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文汇历史——中西文明碰撞】
中 国 对 外 交 往 探 究 任 务
材料一 当乾隆皇帝津津乐道自己 的“十全武功”时,路易十六正躺 在断头台上,以百倍的仇恨诅咒着 资产阶级革命;当两鬓飞雪的范进 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乱时,牛顿正 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 宇宙间的天体运行…… ——选自《复兴之路》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