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

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

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
一、自然灾害概述
凡是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通称之为灾害。

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

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要原因产生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潮等;将以人类影响为主要原因产生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和交通事故。

若以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划分(不包括人为原因),自然灾害大致可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天文灾害。

避免自然灾害,减少损失,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是学。

要学习有关各种灾害及避险知识。

二是备。

做好个人、家庭物资准备,必备十项防灾器材包括:清洁水、食品、常用医药、雨伞、手电筒、御寒用品和生活必需品、收音机、手机、绳索、适量现金。

尤其要增强防灾心理素质,面对灾害,不必过于紧张、惊慌、恐惧,要乐观,尽量放松自己,更不要对外来救援失去信心。

还有,灾前要选好避灾的安全场所。

三是听。

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公交车天气警报显示、手机短信等,及时收听(收看)各级气象部门发布的灾害信息,不可听信谣传。

四是察。

密切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现象,要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请专业部门判断,提供对策措施。

五是断。

在救灾行动中,首先要切断可能导致发生灾害的电、煤气、水等灾源。

六是抗。

灾害一旦发生,要有大无畏精神,号召大家,进行避险抗灾。

七是救。

利用已经学过的一些救助知识,组织自救和互救,比如在大水、大火中逃生的自救和互救;利用准备的药品,对受伤生病者进行及时抢救;还要注意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八是保。

除了个人保护外,还应利用社会防灾保险,以减少个人经济损失。

二、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幼儿的教育内容重点
(略)
(二)小学 1~3 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
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该学段学生在“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对”教育中,重点内容为:
●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和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险性。

●学习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简单方法,初步学会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简单技能。

1.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和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险性
因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重大事件包括破坏性地震、突发的大风、暴雨、冰雹、高温、寒潮、沙尘暴、暴雪、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这些灾害都可能造成房屋倒塌或人员伤亡,引起交通阻断,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生活。

教师应当结合自己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特征,向学生讲述当地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种类,帮助学生认识该种自然灾害,同时又要教授一些应对自然灾害的技能与方法,帮助学生维护自己的安全。

2.学习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简单方法,初步学会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简单技能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 ,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学会应对自然灾害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安全起到保护作用,而且能够对家长等其他社会成员起到一定的救助作用。

案例 2-26
应对台风
下面是某位教师在讲述应对自然灾害时的教案的一部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是怎样讲述的:
……
热带风暴经常发生在沿海地区,热带风暴引起狂风、暴雨、巨浪,对沿海城市设施、出海船只和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怎样减轻热带风暴的危害?
1.注意收听有关天气预报,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2.房屋需要加固的部位及时加固,关好门窗。

3.准备好食品、饮用水、照明灯具、雨具及必需的药品,预防不测。

4.疏通泄水、排水设施,保持通畅。

5.热带风暴到来时,要尽可能呆在室内,减少外出。

6.遇有大风雷电时,要谨慎使用电器,严防触电。

7.密切注意周围环境,在出现洪水泛滥、山体滑坡等危及安全的情况时,要及时转移。

8.风暴过后,要注意卫生防疫,减少疾病传播。

……
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学会应对自然灾害是每个人特别是中小学生都应当掌握的生存技巧。

案例中的教师利用班队会,向学生讲清台风发生的时间和应对措施,相信他的学生在以后遇到风暴就不会再不知所措了,值得广大教师借鉴。

(三)小学 4~6 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
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该学段学生在“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对”教育中,重点内容为:
●了解影响家乡生态环境的常见问题,形成保护自然环境和躲避自然灾害的意识。

●学会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基本方法。

●掌握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级别含义及相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1.了解影响家乡生态环境的常见问题,形成保护自然环境和躲避自然灾害的意识
在小学低年级也提到这方面的教育,但是高年级学生应当在低年级的基础之上有所深入,不仅要了解当地常见的自然灾害,形成躲避灾难的意识,还要了解常见的生态问题,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这里我们不再详加阐述。

2.学会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基本方法
同上面一样,高年级在低年级的基础上对躲避灾害的方法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在这里也不再阐述。

3.掌握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级别含义及相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起风、落雨、落雪,这些看起来平常的自然现象,实际上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这些天气现象超过一定的强度,就有可能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破坏和损失。

一般来讲,对于这种突发的气象灾害,气象部门都会发布预警信号。

这种预警信号一共有十一种,分别是: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沙尘暴、雷雨大风、大风、冰雹、雪灾和道路结冰。

每种预警信号又分为四级,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成四种颜色,蓝色代表一般,黄色代表较重,橙色代表严重和红色代表特别严重,这些信号一目了然,简单易懂。

这样,大家就可以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各种预警信号,事先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初中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
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该学段学生在“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对”教育中,重点内容为:
●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

1.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2006 年全国各地上报的各类安全事故中, 10% 是因自然灾害(洪水、龙卷风、地震、冰雹、暴雨、塌方)等客观原因导致事故发生,造成的学生死亡人数占全年学生死亡总数的 10 84% 。

因此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是对中学生基本要求,在认识的基础上,学生还要掌握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2.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但自然灾害的形成并不是先天性的,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的。

人类过度的采伐开采等活动使地质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围湖造田使湖泊蓄水功能下降,致使洪水泛滥;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使温度上升,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低洼陆地和岛屿;石油泄漏使海洋被污染,鸟类死亡;河水富营养化,使鱼虾死亡等等。

学生应该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维护生态平衡。

(五)高中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
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该学段学生在“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对”教育中,重点内容为:
●基本掌握在自然灾害中自救的各种技能,学习紧急救护他人的基本技能。

●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做贡献。

1.基本掌握在自然灾害中自救的各种技能,学习紧急救护他人的基本技能
生活中的急救技能包括人工呼吸、心力衰竭急救、包扎伤口等。

目前我国公众急救意识欠缺,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基础技能)培训的认识不足。

我国公众对现场急救的认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很少有人认为急救与自己有关,遇到伤者最积极的行为不过是给 120 、 110 打电话。

教师应当在安全教育活动中,渗透自救技能的培训,在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不仅能够进行自救,还能救助他人,尽力保障他人的生命安全。

2.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做贡献
我国在保护环境方面颁发了大量的有关法律和法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

学生要知道各有关法律的主要内容,面对违法行为,青少年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当地的环境,还要自觉参加一些环保活动,为改善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