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指南解读新(ppt)

糖尿病指南解读新(ppt)


1918
度边桂子报道胍具有降低血糖效果
1920‘s 使用胍类治疗糖尿病
1950 人工合成双胍类药物(格华止® 、苯乙双胍)
1959 二甲双胍批准用于糖尿病
1970‘s 苯乙双胍在大多数国家退出市场,而绝大部分国 家批准使用二甲双胍
1998 UKPDS发表,肯定二甲双胍对并发症及死亡率
的长期益处
2004 欧盟批准二甲双胍用于10-16岁儿童T2DM的治疗
磺脲类/胰岛素
危险变化 p值
7%
NS
20% NS
8%
NS
21% NS
14% NS
16% NS
UKPDS Group Lancet 1998
糖尿病预防项目 DPP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第一项表明可以在多种族高危(IGT)人群 中预防2型糖尿病发生的大规模临床试验
• 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 能量的50%~60%。
• 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个体,推荐蛋白质 的摄入量占供能比的10%~15%。
• 膳食中由脂肪提供的能量不超过饮食总 能量的30%。
降糖药物分类
抗高血糖药: 单独应用不引起 低血糖 降血糖药: 可能引起低血糖
双胍类:二甲双胍 噻唑烷二酮: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
病上
糖尿病诊断标准(WHO 1999)
诊断标准的变化
• 2010年ADA指南已将HbA1c≥6.5%作为糖 尿病诊断标准之一。
• 但由于方法不普遍且未标化,目前不推 荐在我国采用HbA1c诊断糖尿病。
糖尿病分型(WHO 1999)(part 1)
糖尿病分型(WHO 1999)(part 2)
7.0
35
BMI
n = 1149
二甲双胍剂量 - 效应研究
(A) 平均空腹血糖降低
(B) 平均 HbA1c降低
† 疗程 7周
终点血糖比基线的平均差异 (mg/dL)
研究末HbA1C 比安慰剂的平均差异 (%)
0
-20 -8
-27
-40
* -39
-60
† -49

-80
-70
-86 ‡
-100

安慰剂 1000mg 2000mg (n=79) (n=73) (n=73)
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明显降低 • 大血管病变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更强化
的血糖控制可能与死亡发生的风险增加相关 • 早期无并发症使用安全药物的糖尿病患者可以
按照HbA1c<6%为目标
老年患者(>65岁)的HbA1c 控制目标
• 患者脏器功能和认知能力良好、预期生 存期>15年,应严格控制HbA1c<7%
磺脲类 苯甲酸衍生物:瑞格列奈 D-苯丙氨酸衍生物:那格列奈 DPP-4抑制剂及GLP-1类似物 胰岛素
双胍类
R – NH – CNH – NH – CNH NH2 R 如果是苯乙基,即为苯乙双胍。 R 如果是二甲基,则为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历史
中世纪 山羊豆(Galega officinalis, goat‘s rue) 减少尿糖
•பைடு நூலகம்由权威的美国糖尿病、消化和肾病研究 院 (NIDDK)牵头
• 全美27个临床研究中心参与
转为2型糖尿病患者数(人数/1000人)
DPP研究结果:二甲双胍更有利于 预防中青年IGT患者转变为T2DM
安慰剂
16
格华止
44% 12
31%
11%
10.8
8
11.6
10.8 9.6
6.7
7.6
4
0 25 ~ 44 n = 1000
糖尿病指南解读新 (ppt)
(优选)糖尿病指南解读新
最新流行病学调查
• 20岁以上的人群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患病率 为9.7%。
• 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 • 相当于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高血糖状态者 • 我国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而无法及早
进行有效的治疗。 • 全世界11.6%的医疗卫生费用花费在防治糖尿
500mg 1500mg 2500mg (n=73) (n=76) (n=72)
格华止每日剂量(11周)
0
-0.5
-1 -0.9
*
-1.5
-1.2
*
-2
-2.5
500 mg (n=73)
-1.7
*
葡萄糖转运体1 (GLUT1) 葡萄糖转运体4 (GLUT4) 胰岛素受体底物1 (IRS1)
脂肪酸
甘油三酯
葡萄糖
UKPDS 34:二甲双胍和终点 事件
(超重患者)
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 糖尿病相关死亡 全因死亡 心肌梗死 中风 微血管疾病
格华止® 危险变化 p值
32% 0.0023 42% 0.017 36% 0.011 39% 0.01 41% NS 29% NS
成人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前后比较
血糖控制目标状态分类
200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年版新控制目标
儿童和青少年血糖控制目标
200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同2010版
血糖控制(HbA1c)目标放宽的 潜台词
• 与国际上主要的糖尿病指南保持一致 • 多个大型循证医学研究证明,HbA1c降至7%时
45 ~ 59 n = 586
60 n = 648
DPP研究结果:二甲双胍更有利于 预防超重IGT患者转变为T2DM
转为2型糖尿病患者数(人数/1000人)
16
安慰剂
格华止
12
13%
8
9.0 8.8
4
0 22 ~ < 30 n = 1045
16% 8.9
7.6
30 ~ < 35 n = 955
53% 14.3
2005 IDF指南进一步明确了二甲双胍是T2DM药物治疗 的基石
二甲双胍作用机制
胰岛素
次要作用途径 主要作用途径 次要作用途径
脂肪分解
葡萄糖合成
糖摄取
脂肪酸
血糖
Stumvoll et al. Lancet 2005
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作用机制
AMPK活性
--生化水平
激素敏感性脂 肪酶
(HSL)
磷酸烯醇丙酮酸 (PEPCK) 葡萄糖-6-磷酸酶 (G6Pase)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SREBP1) -脂肪酸合酶(FAS)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1
• 若患者合并其他疾病、预期生存期5-15 年,可适当放宽HbA1c<8%
• 若患者既往有严重低血糖史、合并其他 严重疾病、预期生存期<5年,美国退伍 军人事务局推荐控制目标可放宽到 HbA1c<9%
2010年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2型糖尿病的控制策略
营养管理
• 膳食中由脂肪提供的能量不超过饮食总 能量的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