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防治法ppt
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
✓ 衡量指标:
• 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的落实程度(人、组织、经费、制度等); • 职业病防护设施及防护用品的防护效果(配备率、合格率、使用
率、除尘效率、排毒效率、降噪声水平等); •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结果(覆盖率、浓度的动态
变化、达标率、最大超标倍数的变化等); • 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水平(覆盖率、体检率、检出率、死亡率、
➢ 健康权:是指人们对其生命健康所享有的权利与 利益以及生命健康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是公民 以其身体的生理机能的完整性和保持持续、稳定、 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内容的权利,是每个劳动者作 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是行使其他权利的基础。
➢ 相关权益:指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及 其相关权利(八大方面)。
总则(1-12条) -国家的职业病防治的方针政策(3)
总则(1-12条) -国家的职业病防治的方针政策(8)
第八条:关于职业病防治卫生监督管理 体制的规定。
➢ 含义 ➢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体制的内涵
国家实行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制度
✓ 定义:指由法律授权的国家机关对全国的职业卫生工作依 法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监督制度,是一种国家监督制 度。特征如下:
• 实施国家监督的机关必须是法律授权的机关,其他非法律 授权的机关无权实施国家监督;
➢ 人民解放军参照本法的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 委制定。
总则(1-12条) -国家的职业病防治的方针政策(4)
第三条:关于职业病防治工作方针、原 则的规定。
工作方针和原则
➢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 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的措施: ✓ 职业病危害的源头控制:评价和管理; ✓ 职业病危害的特殊管理; ✓ 依靠科技进步; ✓ 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 ✓ 劳动者职业卫生权利保障(含未成年人、女工
✓ 政府的规划管理与组织领导; ✓ 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 ✓ 各部门的分工监督管理; ✓ 用人单位自律管理; ✓ 行业协会的管理; ✓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便利、规范、高效 ✓ 工会组织的督促与协助; ✓ 劳动者的民主监督; ✓ 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监督。
总则(1-12条) -国家的职业病防治的方针政策(5)
✓ 不包括: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对人的效力
✓ 属地原则:凡发生于我国领域内的一切 与职业活动有关的人及其活动都适用于 本法;
✓ 人: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 不论本国人、外国人、无国籍人,只要 其与职业病防治有关的活动在我国领域 内均适用本法。
时间效力
✓ 本法2019年5月1日生效;
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 治理:对职业病危害积极治疗; ➢ 治疗:保障职业病人的医治、疗养和康
复,包括生理、心理和职业康复。
保护劳动者及其相关权益(a)
一个论点 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是我国新 时期职业卫生工作的核心,是落实“三 个代表”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根本宗旨在职业卫生工作中的具体 体现,是职业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
➢ 预防:贯穿于职业病防治活动全过程的根 本措施,特别是前期预防措施。
➢ 控制:对工作场所或职业活动过程中职业 病危害的识别、评价、干预措施。
➢ 消除:根除工作场所已经存在的职业病危 害(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技术革新、 新材料的引进和使用等)。
防治职业病
➢ 防治职业病是指预防、治理和治疗; ➢ 预防: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
总则(1-12条) -国家的职业病防治的方针政策(2)
第一条:立法目的(四个方面) ❖ 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 ❖ 防治职业病(预防、治理和治疗); ❖ 保护劳动者及其相关权益; ❖ 促进经济发展。
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
➢ 职业病危害: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 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 《民法通则》第九十八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 健康权”,并把它列为公民的首要人身权,任何 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害,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 责任。
保护劳动者及其相关权益(c)
一个结论
职业卫生工作必须把保护劳动者健康及 其相关权益放在第一位。
保护劳动者及其相关权益(d)
➢ 健康:不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而且是社会、生 理和心理完好状态。《国际社会、经济、文化公 约》:健康定义为:“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 理健康的标准”。
• 以权定责,以控制效果定奖,体现奖优罚劣的原 则;
• 明确职责范围、基本任务、工作标准、实施程序、 协作要求和奖罚办法等;
• 指标分解和考核要有针对性,抓住影响职业病防 治效果的关键,达到责任指标化、考核数据化、 分配差额化。
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
✓ 用人单位领导要学好、用好职业病防治法,增 强职业病防治法法律意识,制定职业病防治的 长远规划,实现三个转变:
• 国家监督是依法实施的监督,具体实施国家监督的机关不 得违反法律的规定或者超过法律赋予的职权实施监督;
职业病
➢ 定义: ➢ 四个要件:缺一不可 ✓ 患病主体:企业、事业或个体经济组织
的劳动者; ✓ 产生过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 ✓ 致病因素: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
毒有害职业病危害因素。 ✓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
职业病分类及目录
➢ 卫生部会同社会保障部发布 ➢ 10类115种
职业病防治具体适用对象小结
总则(1-12条) -国家的职业病防治的方针政策(1)
第一条:立法目的 第二条:适用范围和职业病界定及其分类和目录 第三条:工作方针和原则 第四条:劳动者职业卫生保护权利 第五条: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第六条:工伤保险 第七条:科学研究和产业政策 第八条:职业病防治卫生监督管理体制 第九条:各级政府职责 第十条:宣传教育培训 第十一条: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制定与公布 第十二条:社会监督
➢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 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及其劳动者;
➢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 从事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活动的医疗卫生 机构和职业病诊断鉴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 工会组织及其成员;
➢ 各级政府及其对职业病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的 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五期”特殊保护); ✓ 国家实行职业卫生监督管理; ✓ 社会与民主监督。
防治结合(a)
• 既不能轻“防”重“治”,不“防”只 “治”,更不允许采取临时工、轮换工、 季节工等用工形式或者其他手段逃避不 “防”不“治”的法律责任,也不能只 防不治,或者轻视对职业病危害的治理 或者对劳动者职业病的检查诊断与治疗、 康复。
分类管理
➢ 定义: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毒性、 危害程度及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后果确定类别, 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 主要内容: ✓ 建设项目分类管理; ✓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 放射、高毒等作业实行特殊管理; ✓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目录; ✓ 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
பைடு நூலகம்合治理
➢ 定义:指在职业病防治活动中采取一切有效的管理和 技术措施,如立法、行政、经济、科技、民主管理和 社会监督等,并将其纳入到法制化统一监督管理的轨 道,对职业病危害所进行的治理。包括:
减寿年数、人均期望寿命、死因顺位、疾病谱、生育统计等) • 健康相关权益的保障程度(禁忌症、职业病人保障); • 劳动者职业卫生知识普及程度(培训率); • 职业病发病率的下降程度(发病率、发病工龄及年龄的延长、急
性事故的发病率下降、严重职业病发病减少等); • 直接、间接经济损失(因劳动力损失减少的产值、因病而花费的
金额、康复的费用、社会影响而转化的经济损失等) • 投入与产出比(1:7)。
总则(1-12条) -国家的职业病防治的方针政策(7)
第六条:关于用人单位必须参加工伤社会 保险和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加强对工伤社会 保险的监督管理的规定。
第七条:关于国家支持职业病防治科学研 究,鼓励开发、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 防治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限制、 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的规定。
✓ 配备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职业病防护用品; ✓ 优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 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培训; ✓ 职业卫生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总则(1-12条) -国家的职业病防治的方针政策(6)
第五条:关于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责任 制的规定。 四方面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七章79条)
第一章 总则(1-12条) 第二章 前期预防(13-18条) 第三章 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19-38条) 第四章 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34-54条) 第五章 监督检查(55-61条) 第六章 法律责任(62-76条) 第七章 附则(77-79条)
✓ 遵循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新的法律颁布后, 对他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 问题。如果适用,就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 就没有溯及力。法律一般适用于生效后的事件 和行为,不适用于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
✓ 原则上无溯及力:如果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 的行为发生在本法实施前,追究其法律责任时, 不适用于本法。
防治结合(b)
• 防治结合的三层含义:
❖ 预防为主,控制职业病危害源头,最大限度地减 少和避免“治”的负担与代价;
❖ “治”:不只是对职业病的诊断治疗,更重要的 是对职业病危害的治理;对急性职业病事故采取 的应急救援、控制和治理措施;
❖ 对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职业病危害后果的工作场 所,做到“防”中有“治”,“治”中有“防”, 以“治”促“防”,通过“防”解决“治”的问 题。
第四条:关于劳动者职业卫生保护权利 的规定。
两层含义: ➢ 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 用人单位应当履行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
护的义务。
用人单位应当履行保障劳动者 获得职业卫生保护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