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一)2、海内外华人都称为炎黄子孙。
“炎”和“黄”是远古时代两个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相传他们联合统一了华夏,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炎黄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右图为黄帝像。
3、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上,以禹为代表的夏后族起过重大作用。
夏后族以华山作为自己的活动中心,所以又获得了华夏族的称号。
今天,人们用“华夏”来代表中华民族。
“华夏子孙”也是海外华人感到自豪的光荣称号。
4、爱国、爱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
为祖国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乃至献身,是最宝贵的品格。
由此而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民族的共同要求。
5、自强不息包含着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自主和自立,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顽强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使人们以积极、乐观、有为的态度对待人生,使勤劳刻苦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从而维系着民族独立,推动着民族进步。
6、中华民族崇尚道德,认为个人品德的好坏是国家政治好坏的关键。
因此人人都应恪守道德准则,以德才兼备为人生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伦理道德型的文化。
7、中国人历来重视实际,深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崇尚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求真务实精神。
8、中华文化包含着宽容大度精神,主张各民族、各国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实现“协和万邦”。
9、《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百科全书。
它蕴涵的思想内容渗透在中国天文学、物理学、预测学、数学、医学、武术学等各个领域。
10、《周易》被国外看作是中国5000多年文化科学技术的源头活水,引起了西方众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出现了世界性的“易学”。
1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产生了儒、道、墨、法等各家学说,出现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这就是“百家争鸣”。
它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
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等。
百家指各学派,如儒家、道家等等。
13、老子,名李耳,又称老聃,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后来被推崇为道家的始祖,道教的教主。
4、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最终根源。
他的学说记录在《老子》(即《道德经》)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P17、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
他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主张通过“坐忘”达到逍遥自得的境界,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观点。
著作有《庄子》。
右图为清任熊绘的《逍遥游》表现“庄生逍遥游”与“老子守元默”的情形。
18、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人。
他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仁政”学说,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
他的学说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著作有《孟子》。
19、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宣扬“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
该派把“道”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崇尚自然。
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所以又称“老庄之学”。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仅次于儒家思想。
20、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尊奉孔子学说、崇尚“礼乐仁义”的学派。
该派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提倡“忠恕”、“中庸”,宣扬“德治”、“仁政”。
孔子为该学派创始人。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思想达2000年。
21、中国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用阴阳来比附社会现象,引申为上下、君民、夫妻等关系。
22、“五行”是把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看作构成万物的元素,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
后来人们根据阴阳五行理论进行某些实际观察和经验总结,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化学、历算、医学等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23、“八卦”也称“经卦”。
《周易》中的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每卦又象征多种事物。
《易经》六十四卦就是由八卦两两相重叠组成。
这些抽象符号组合的原理在中国古代曾有不少具体的运用。
24、《莱根谭》是明朝(公元1368——1644年)洪应明晚年所写的一部语录体的说理劝世的作品,是一本论述修身、处世、待人、接物、应事的格言集。
该书精彩论说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深刻道理。
25、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从南宋开始被称为“四书”,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依据。
26、汉武帝时设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
四书五经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哲学思想,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27、修齐治平是儒家用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
儒家主张由近及远,由已及人,从“修身”做起,以“平天下”为理想,形成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
出了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节日活动中的祭祖仪式和合家团圆之乐,带有祖先崇拜的痕迹,体现了中国节日中的伦理特色;同时,中国的节俗追求平安吉祥、驱病灭灾,不少节日活动避凶就吉,反映了与古人禁忌的某些关系。
</P28、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统一,是中国古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和谐地共存共生的思想境界。
29、孝是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主要指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3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公元960——1127年)范仲淹(左图)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已、大公无私的高尚胸怀。
31、“慎独”是儒家用语,是指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符合道德标准。
宋明理学家把“慎独”作为重要修养方法之一。
32、道教是东汉(公元25——220年)时在中国民间兴起的一种宗教,它来源于战国时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崇奉黄帝和老子为教主。
33、儒教,也称“孔教”,是封建统治者把孔子神圣化,把孔子学说当成宗教,以维护自已的统治。
它和佛教、道教并称为中国三大宗教。
35、朱熹,南宋(公元1127——1279年)哲学家、教育家(右图),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和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他从事教育50多年,强调启发式的教育方法。
他的理学主张在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36、中国民族节日的产生与演变,跟远古农业生产、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关系。
节日本身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节日活动中的祭祖仪式和合家团圆之乐,带有祖先崇拜的痕迹,体现了中国节日中的伦理特色;同时,中国的节俗追求平安及想、驱病灭灾,不少节日活动避凶就吉,反映了与古人禁忌的某些关系。
37、中国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
春节的各种活动从前一天除夕开始,有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祭拜天地、祖宗、亲友间互相拜年等。
38、阴历正月十五放花灯,称为灯节,或称“元宵节”。
这一天,人们有观灯和吃元宵的习惯。
39、清明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同节气合一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常要扫墓祭祖,郊外踏青。
41、每年阴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又称“七夕”,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特有的爱情节或情人节。
</P42、中秋节在阴历八月十五,这个节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
人们还把它叫做“团圆节”。
43、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合称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44、重阳节,即阴历九月初九。
古人以九为阳数的代表,二九相遇,故名“重阳节”。
重阳的风俗主要是登高、赏菊、饮酒,以避不祥。
在中国大陆重阳节已演变为敬老节。
45、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属于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就有1000多个。
节日多以歌舞、文体等娱乐活动为主,带有祭祀、纪念和祝颂的性质。
著名的少数民族节日有“泼水节”、“火把节”等。
46、泼水节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阿昌族等最大的节日。
每逢傣历新年,人们都互相泼洒洁净的水,表示除污秽,迎接吉祥幸福的新年。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三)三、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判断题答案为正确的题1.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
2.“扬州八怪”中影响较大的是郑燮,诗、文、词、曲都写得很好,书法也很有特色,但以画最为有名。
3.从层次角度区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文化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4.袁雪芬、严凤英、红线女、叶盛兰分别是越剧、黄梅戏、粤剧、京剧的著名演员。
5.《兰亭序》、《九成宫醴泉铭》、《石门颂》、《泰山刻石》行书、楷书、隶书、小篆的代表作。
6. 《洛神赋图卷》、《游春图卷》、《历代帝王图卷》、《听琴图轴》依次属于顾恺之、展子虔、阎立本、赵佶的作品。
7. 京杭大运河数段中最早开凿的是邗沟。
8. 中国历代宫殿在形制演变上基本上呈现出规模逐渐缩小,而建筑密度逐步增大的趋势。
9. 金瓶掣签是藏传佛教寻找转世灵童的一种方法,它仅适用于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的认定。
10. 儒家文化主要是政治、伦理道德文化。
如果说儒家文化是“入世”文化的话,那么道、佛文化则是“出世”文化。
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构成传统文化的主体。
11、中国的十二生肖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12、孩提:指2——3岁的儿童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等级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其中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14、古代主要节日有元日、上元、清明、端午等,元日是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上元是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清明是四月初,扫墓、祭祀。
15、八股文的写作步骤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16、汉字六书是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7、书法九势是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8、竹林七贤是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9、饮中八仙为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20、蜀之八仙为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21、扬州八怪是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22、北宋四大家是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23、唐宋古文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4、十三经是《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