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概况

第二章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概况

第2章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概况一、外资银行的进入情况根据2010国际金融市场报告,2010年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资本和拨备充足、资产质量良好,流动性和盈利状况较好。

截至2010年末,有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5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16家代表处;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7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分行223家)、2家合资银行(下设分行6家,附属机构1家)。

外商独资财务公司有1家,另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90家分行。

截至2010年末,共有32家中资商业银行引进41家境外投资者,引进外资余额为384.2亿美元,其中2010年引进外资54.2亿美元;1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进5家境外投资者,引进外资余额为0.8亿美元,2010年引进外资0.3亿美元;9家中资银行在海外上市,引进资金余额为630.8亿美元,其中2010年海外上市引进资金137.4亿美元。

2010 年,中国银监会新批准1 家外资法人银行从事人民币零售业务,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法人银行办理国债承销业务,允许外资法人银行发行银行卡。

截至2010 年底,外资法人银行数已是加入WTO前的3倍,营业网点数量占外资银行营业网点总数的87%。

外资法人银行资产占外资银行整体份额从加入WTO前的5.24%跃升至87.66%,存款份额更高达95.56%。

其中,排名前五的外资法人银行资产均超过千亿元,达到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水平。

截至2010 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1.74 万亿元,同比增长29.13%,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85%;各项贷款余额9103 亿元,同比增长26.4%,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79%;各项存款余额9850 亿元,同比增长40.3 %。

在资产业务得到快速增长同时,外资银行在风险抵御能力、稳健发展能力也得到极大提升,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8.98%,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8.56%,其中核心资本占到90%以上;贷款拨备覆盖率达到252%。

中国当前正处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为银行业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外资银行应抓住机遇,靠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发挥自身优势、找准自身定位,真正走出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道路。

在华外资银行的机构形式和资产状况表1 外资银行2010 年在华设立机构情况资料来源:中国银监会2010 年金融监管报告表2 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机构与资产情况单位:亿元资料来源:中国银监会2010 年金融监管报告按照入世后的承诺,2006年起我国将全面取消对于外资银行所有权和经营范围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给予其国民待遇。

外资银行的进入程度不断加深,对本土银行业的影响也不断加大。

目前我国银行业已经实现了中外资银行监管法规的统一,外资银行在我国全面享有国民待遇,为银行业提供了更加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和法规政策环境。

外资银行已深深融入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过程,成为中国经济金融、特别是银行业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外资银行对中国经济金融的改革创新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自身也充分分享了中国经济金融快速发展的成果,得到快速发展。

从外资银行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改革开放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受到我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的限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主要是少数欧美银行和香港银行,这期间外资银行进入的规模较小,机构设置少、业务范围窄,尚未对本土银行业产生较大影响,仅在外汇业务方面与本土银行存在竞争。

从1991年到1997年,由于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外资的大量进入和中国经济的整体较快发展推动了外资银行的发展,外资银行的经营区域逐步扩展到内陆城市,开始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三类机构相互竞争的格局。

1997年到2001年,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外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呈现出收缩态势。

2001年以后,特别是在2006年五年对我开放过渡期结束后,取消地域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允许外资银行成立法人机构,给予其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开始于本土银行展开全面竞争。

从外资银行从事的业务来看,主要集中在个人银行业务、批发银行业务、贸易融资和中间业务四个方面。

在个人业务方面,外资银行能够提供明显优于国内大众普及式服务的个性化服务,其目标客户非常明确,主要针对高端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例如汇丰银行推出的全球性的私人银行业务,提供高质量的财富管理服务,包括为高资产净值的客户和其家族提供私人银行方案、管理财富、计划未来,帮助客户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实现目标,根据个别客户的需要,制订量身定制的财富策划和投资管理方案,协助客户、客户的家族和业务充分把握良机。

花期银行推出的私人客户业务则是针对银行资金一百万美元以上的客户,提供理财管理团队的服务,团队中包括财富管理专家、保险专家、房屋贷款专家和企业银行专家,为客户制订个性化的理财方案。

这些个性化、高质量的服务都是本土银行短期内不能提供的,因此在高端客户服务方面,外资银行会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批发银行业务方面,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企业都是外资银行的主要客户,这和它们的进入动机是一致的,即寻求潜在的盈利机会,外国银行最大的优势是他们的母行全球资源,外国银行母行是其分行的后援基地,可以为其在华客户提供具有国际水平的金融服务。

并且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早已定位于主动性服务而非被动性贷款,商业银行会协助企业分析资产现状、财务结构、发展前景和实现资产最佳组合,并提出融资建议,这些都是本土银行忽视的服务项。

贸易融资方面,外资银行主要是为在中国有分支机构的国外客户提供融资机会,包括进口融资、出口融资和国内融资等多项服务,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服务在中国具有广阔市场,目前收益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包括港资、韩资以及欧美银行分行在内的多家机构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作为业务拓展的重点方向,覆盖范围广、资产规模大的一些外资行如汇丰、渣打、东亚、花旗等,则通过强化分支网点的布局,来积极拓展零售银行和企业银行客户群,从而增加贸易方面的收入。

中间业务方面,由于本土银行未能普遍实现混业经营,而外资银行除具有混业经营的优势外,还具有较强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中间业务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例如渣打银行为企业客户提供财产综合险和一切险(包含火险、地震险等),保护企业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更为企业提供结构性人民币及外币存款,这些结构性产品由普通存款和货币/利率期权结合组成,企业支付给银行期权费用以补偿存款利率,从而使得企业存款的总收益率得到提高。

另外自2008年以来,由于相关监管部门开始允许外资法人银行从事人民币零售业务开办国债承销业务,并允许外资行发放银行卡,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和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提供境内证券托管服务,外资银行在人民币业务方面得到迅速发展。

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模式来看,主要包括分行模式、法人模式和入股模式,分行模式是指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成立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性机构,由于分行不是独立的法人主体,相应法律责任由总行承担。

法人模式则是指外资银行成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性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规定:“在允许外国银行自由选择商业存在形态的原则下,鼓励和引导在华机构网点多、存款业务大,并有意进入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外国银行将其分行转制为在中国境内注册的法人银行。

”按照规定,外资银行可以先在中国成立独资银行,再由独资银行转为法人银行。

入股模式则是指外资银行通过投资获取本土银行股份的模式,入股模式可以帮助外资银行利用本土银行已有的经营网络了解银行运作的制度环境和中国企业的信贷文化,全面分析可能遭遇的制度风险,同时避开了中国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从而更快速地克服文化差异和市场开拓方面的问题,有利于其业务的迅速拓展,但是发展空间上不及分行模式和法人模式。

根据银监会的规定,目前,外资法人银行可以经营对企业和个人的外汇及人民币业务,并遵守与中资银行相同的资本充足、授信集中度限制、存贷比、流动性和拨备计提等审慎监管要求。

外国银行分行可以经营外汇业务以及对除中国境内公民以外客户的人民币业务,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还可以吸收中国境内公民每笔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

对我国而言,法人模式更易监管,分行模式由于外资银行受母行管理,一旦母国发生危机,风险会波及到我国银行业,分行的资金调度受母行控制,可能成为投机资金进出的通道。

而法人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迅速弥补我国监管的薄弱之处和漏洞。

外国银行分行在我国没有法人地位,其监管主体是其母行所在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我国监管机构将无法准确测度与衡量其风险水平并对其实施有效监管。

而规定法人银行才有资格经营人民币业务,就自然将外资银行纳入我国的银行监管体系之中。

(2)有利于风险隔离。

分行是其母行的组成部分,国际活跃银行的母行在世界各地设有许多分行,任何一个分行出现的风险都可能传导到我国境内的分行。

而对于当地注册的法人银行,由于独立承担法人责任,在面临重大风险的情况下对母行的依附性较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母行危机的风险传染,具有天然的风险隔离屏障,监管当局则可以通过现行的可测、可控的监管方式对外资银行进行风险隔离。

(3)有利于在规则内延长对国内银行的保护期。

任何有强大背景的外资银行的分行,一旦变成法人银行之后,实际上就是一家新银行。

其竞争力和声誉的获取和认同需要过程,这为我国银行业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赢得了时间。

(4)有利于保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

因为法人银行不仅在其组织形式上,而且必须在经营行为和经营范围上服从中国法律和法规,这有利于保障我国货币当局和监管当局在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时,不会出现因外资银行行为的偏差而大幅降低政策效果,法人银行导向政策有利于防范外资银行在本地发展中面临的风险,有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因此我国相关金融监管部门积极引导外资银行分支机构转变为法人机构,从而规避其带来的风险,维护我国金融行业的稳定。

截至2010 年11 月末,已有32 家外国银行将其在我国境内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外资法人银行资产总额已占外资银行总资产的87.5%,改制银行中有4家银行资产规模在1500亿元左右,已达到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等城市商业银行水平,法人主导格局已基本确立。

从外资银行分布的区域来看,其分支机构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随着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发展,分支机构逐渐向二、三线城市延伸,成立了多家村镇银行。

总体来看,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地域和运营范围限制进一步放宽,外资银行广泛参与中国银行业竞争;(2)外资银行获益于人民币业务的进一步开放;(3)外资银行业务逐渐拓展,在诸多领域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