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女性犯罪问题浅谈

中国女性犯罪问题浅谈

试论当代中国的女性犯罪问题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女性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女性犯罪的数量也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

女性犯罪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

针对女性犯罪的发展趋势、现状、犯罪的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预防女性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女性犯罪;法律意识;合法权益近年来,妇女犯罪的日趋残忍化和暴力化以及妇女更多地成为犯罪者,使得妇女犯罪日益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社会问题。

处在这一全球化趋势中,在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型塑下,当代中国妇女犯罪也呈现出自己的规律和本土特征。

在中国学术界,有关妇女犯罪的研究一直处于社会学研究和妇女研究的双重边缘地位,而主流社会学关于妇女犯罪的理论和对于妇女犯罪的解释也存在许多不足,西方女性主义对于主流社会学理论的挑战、修正和颠覆对于中国妇女犯罪的研究也有众多的不适用之处。

因此,我们有必要以本土的状况和特征为基础,从社会学和社会性别两方面,对中国妇女犯罪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中国妇女犯罪理论进行改良,直至建立具有较大针对性和适用性的有关中国妇女犯罪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一、女性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一)女性犯罪者往往文化程度偏低,法律知识淡薄女性犯罪者中大多或为文盲,或者为小学、初中文化,没有谋生技能的占居相当的比例。

她们在处理问题时,因缺乏知识导致其判断力和观察力大受牵制;又因为不懂法律,不能明辨法律中的“是是非非”而误入歧途。

(二)大多实施的是非暴力性犯罪近年来,女性犯罪呈现出“两高”趋势:第一“高”就是侵犯财产的犯罪比例高,第二“高”就是涉黄涉毒的比例比较高,即在涉嫌罪名上,常表现为盗窃、卖淫和贩卖毒品等。

女性犯罪集中发生在家庭、单位和公共场所。

发生在公共场所的,一般是盗窃类犯罪,而且结伙作案多、盗窃数额不大;女性实施涉毒案件往往是利用自身的身体条件不易引起公安机关的注意、隐蔽性较强这个砝码。

而在家庭和工作地点这些封闭环境内,女性一般实施的是虐待、色诱、诈骗、挪用公款等犯罪。

(三)情感犯罪较多由于女性比男性要感性很多,她们更容易情绪化而失去理智、偏离原则,从而实施犯罪。

如在与家人、同事、邻居等发生矛盾后,为发泄心中愤怒而实施放火、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的行为;或者为满足家人、恋人的物质需要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以身体作为工具伙同他人实施敲诈勒索等犯罪;或者利用职务便利贪污、挪用、侵占公共财物;或者在亲人、情人犯罪后,为帮助其逃避法律追究,不惜以身试法帮助毁灭证据,给犯罪嫌疑人通风报信、帮助逃匿等。

(四)女性犯罪出现与男性犯罪趋同化的趋势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妇女独立意识的增强,使得女性日益脱离传统的社会角色。

借助新科技手段,女性无需借助男性的暴力即可独立实施犯罪行为,如交通肇事、持枪杀人等。

[1](P35)对传统女性角色的蔑视和抛弃,使她们的犯罪行为逐渐丧失长期以来几近固化的性别特征,与男性犯罪趋同化。

二、女性犯罪的原因(一)女性犯罪的个体因素1.生理周期的影响女性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与自身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的压力,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出现比男性多。

女性在经期由于生理的变化会对刺激敏感易怒,冲动性强,一旦与人发生冲突,便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而且,处在生育期的女性通常具有独立意识强,精力旺盛等心理特征,此时的女性欲求增加,欲求不能得到满足时易实施犯罪行为。

[2](P98)2.文化素质低,心理障碍难除大多数女性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在判断和处理问题时,缺乏科学的分析能力,因此同一问题采取的解决方式和方法同较有知识的人采取的方式、方法相比更为简单、粗暴。

这些方式、方法有可能和犯罪直接相关。

正是由于某些女性在性格上有自私、偏激和狭隘的缺陷,遇到冲突时不易冷静,甚至采取极端方式进行发泄。

(二)女性犯罪的社会环境1.经济因素(1)市场经济产生拜金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以经济利益为价值取向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并使得相当一部分人产生“拜金主义”,一些女性禁不住金钱的诱惑,不择手段,蔑视道德,置法律于不顾,采取卖淫、盗窃等行为以获取经济利益,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2)商品经济扭曲消费心理。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不断繁荣,但也扭曲了一些人的消费心理。

在相互攀比、追逐高消费风气的影响下,一些女性逐渐形成了严重的“享乐主义思想”,她们不顾自身的经济状况,只图眼前享乐,大肆挥霍,结果造成经济困难,一些女性便采用非法手段谋取不义之财。

(3)失业诱发犯罪。

一些女性失业后,由于其自身接受的教育水平较低,又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使其很难再就业,致使她们失去生活来源、陷入人生困境。

一部分女性便为了生存而铤而走险,采取非法的、不正当的方式获取收益。

[3](P188)同时,失业也会导致一些女性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精神萎靡不振,无所事事,甚至自暴自弃,而产生对社会、对他人的不满、怨恨甚至报复情绪,走上极端。

2.文化因素(1)社会不正之风的消极影响。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物质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社会价值观也呈多元化趋势,各种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对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4](P211)一些女性走出家庭踏足社会,更广泛地接触到不同的社会领域。

但由于她们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对新事物的理解和适应能力不强,有的还受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失去了正确把握自身的能力,在没有得到及时调整的情况下,就可能会孤注一掷地选择极端的方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导致了犯罪的发生。

(2)封建思想残余文化的存在和影响。

传统思想认为,女性的社会地位是低下的女性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几乎不让女性上学接受教育,而社会上也存在一些的歧视现象,使得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女性在升学、就业、工作中遭到歧视或轻视,使她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挫折、障碍,女性的心理因长期受到压抑,使其心理发生畸变,更易诱发犯罪。

[3](P122)3.教育因素(1)家庭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缺乏。

部分家长或由于文化水平或工作原因,无暇对孩子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理解和关爱,有些孩子的不良习惯和错误做法不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加之孩子受各种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其更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其次,父母的不良示范作用。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会产生直接的示范作用,父母举止不检、行为不轨,久而久之就会对为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2)学校教育。

首先,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较差。

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山区边远地区的学龄儿童不能全部入学,致使这些孩子文化知识缺乏,辨别判断是非的能力弱化,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很容冲动并采取违法犯罪的行为处理事情。

其次,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有失偏颇。

我国教育普遍存在着重分数轻素质的不良倾向,片面追求升学率,多数学校只注重智力教育而轻视德育教育,忽略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结果造成学生纪律松弛、思想混乱、组织性差、法制观念淡薄,对社会上不良文化和腐朽思想缺乏抵抗力,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女性犯罪的防范对策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女性犯罪是生理、心理、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因素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在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犯罪被称为一种“男性的工作”的局面已经成为昨天的一页,对待女性犯罪,我们亟需正视。

犯罪是一种必然的社会存在,女性犯罪现象我们也无法根除。

但是,我们可以对症下药,尽量减少影响女性犯罪的变量,以预防和控制这种犯罪的发生。

为此,我们应该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构建社会、家庭、社区预防女性犯罪的长效互动机制社会是一个大熔炉,社会氛围对个性品质的定型及发展方向起关键作用;家庭是个人生活的小环境,但对个人素质的培育有着基础性的作用;社区是个人生活的小圈子,对个人思想品德、生活习性的发展起着引导作用。

为此,社会要关注女性的生理和精神健康,为女性创造更多的交流、排解压力的环境,特别是注重对女性精神问题的疏导和矫治。

[5](P69)在家庭生活中,一方面要处理好家庭对子女的纵向关系:父母一定要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摒弃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观念,要给女儿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同时以身作则,以促进孩子明晓事理、提升涵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搞好夫妻间的横向关系:丈夫要增加对妻子的关爱和体谅,主动克减、分担其工作负担。

此外,社区要加大主流舆论引导,加强检查监督,营造出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引导女性更加积极、自信的生活。

(二)切实加强对女性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女性其自身技能一方面,通过学校加强对女性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增加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女性的职业培训,有针对性地抓好适合女性特点的实用技能培训,最大限度地扩大就业,从源头上防止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法制教育针对当前女性犯罪的特点,制定符合女性生理、心理特点的法制宣传方案,广泛宣传《妇女权益保护法》、《婚姻法》,设立妇女法律援助中心,及时向妇女提高法律服务和法律咨询,增强她们的法制观念。

(四)有针对性地对女犯人进行矫治管教干部要对女犯的不良情绪、情感意识、不良行为、恶习以及她们对自己犯罪行为的认识了如执掌,然后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女犯人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疏导以及教育改造,以促进女犯尽早的实现自我控制,遵守法制,重回社会。

[6](P156)总之,从本质上来说,预防和控制女性犯罪,最关键的是,女性要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女性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培养独立自主精神,增强克服挫折的能力,用行动武装自己,争取摆脱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才能防止自身堕入犯罪的深渊。

参考文献:[1]严景耀.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2]王金玲.社会转型中的妇女犯罪[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康树华、刘灿.女性犯罪论[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4]袁方.社会学百科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5] 邱国梁.女性违法犯罪[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6] 吴鹏森.犯罪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