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为VS腾讯大数据之争 背后是数据的价值

华为VS腾讯大数据之争 背后是数据的价值

华为VS腾讯大数据之争背后是数据的价值
最近出了一件看似和我们无甚关联但是又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事情,华为旗下下的荣耀Magic手机和腾讯因为微信的聊天记录的归属权问题打起口水战。

腾讯指控华为荣耀Magic 手机侵害了腾讯的数据和用户的数据,并称已请监管部门介入,而华为则认为所有数据都是用户的数据,并且已经获得了用户的授权。

一场聊天记录数据引发的争端也就此拉开序幕。

作为一款“人工智能”手机,确实需要收集用户数据来进行深度学习,以便提供更符合用户习惯和喜好的服务。

而立志于做一款“超级App”的微信,也一直践行者深度解析聊天记录来精准推送广告等充分利用用户数据的功能和业务。

这是两个都意图打造各自封闭生态,
两个生态间的碰撞,这种碰撞也从侧面体现了数据逐渐增长的价值。

其实近些年来大数据之争一直都没停止,2016年“微博诉脉脉不正当竞争一案”,第三方获得微博用户数据以及微博信息内容,需要获得微博平台授权,否则将被视为不正当竞争。

不久前,在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网络与快递公司顺丰之间,也爆发数据之争。

只不过,那一次是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普通用户很难有直接的感受,虽然那些数据可能是对每个人来说极为重要的个人隐私数据。

此次华为和腾讯间的聊天记录之争让作为用户的我们更切身的体会了对自己隐私数据的担忧,毕竟在微信普及度如此之高,使用范围如此之广的今天,这些聊天记录数据威胁着我们的个人隐私安全。

同时,因为日益频繁的类似诉讼发生,法律相关的条款空白问题也逐渐凸显。

作为一般的用户而言,虽然身为数据的生产者,但是面对自己的数据被使用的情况也有一种无力感。

虽然微信和华为双方都表示自己“获得了用户的授权”,但是面对“不授权就无法使用”的情况,用户也只能被迫成为俎上鱼肉。

经过多年教育,用户已经习惯认为微博是公开的平台,也会注意减少个人隐私信息的发布,而相对封闭的朋友圈,用户仍然缺少一份警惕。

虽然《网络安全法》弥补了个人隐私保护这部分的法律空白,但是对于用户产生的聊天数据的所属权问题仍然无法得到明确,在大家都更关注自己个人隐私的今天,还是需要多一份小心。

除了这些相对隐私的数据外,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与个人相关、与企业相关的公开数据和信息也免不了被“滥用”的命运。

中胜坚持从正规渠道获取数据信息,数据皆由公安部、最高法、交通部等部委授权获取,为构建诚信社会出一份力。

文章来源:中胜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zhixin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