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这是去年暑假里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大赛(杭州)听课实录。
A:我们刚刚学习了辛弃疾的词,其实你们知道吗,辛弃疾除了写词外,他还是一个善饮的典型,他不但善饮而且善劝,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些劝酒歌呢?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
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度,相对于现代人,古人劝酒就优雅诗意得多。
大家读过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王维劝酒的理由是什么?B:“西出阳关无故人”。
A:对,再看白居易的《劝酒诗》P: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
劝君三杯君始知。
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
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後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他劝酒的理由是什么?B: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为什么“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呢?B:“心中醉时胜醒时”“面上今日老昨日”。
A:慨叹岁月易逝,年华老去。
许多人写劝酒诗,但名气最大,价值最高,个性最强的却是李白的《将进酒》。
老师给大家朗读,大家看屏幕的容易读错的字音。
A:下面大家读,读他的诗就要放声的读,旁若无人的读。
A:大家气势没有读出来。
那好我们看,李白劝谁喝酒?B:岑夫子、丹丘生。
A:就是朋友。
李白劝人怎样喝酒?其实不同场合、不同心情喝酒是不一样的,有细品慢饮,有开怀畅饮,有埋头苦饮,李白是怎样劝的呢?B:杯莫停。
A:喝得怎样?喝得快,喝得急,量怎么样?B:“会须一饮三百杯”。
A:就是能喝多少喝多少。
那李白怎样饮?B:纵情,放纵,“斗酒十千恣欢谑”。
A:纵情到什么程度?读后几句,从“五花马,千金裘”开始读。
用名马、皮裘换酒,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喝酒喝得这么专注,这么任性,这就是李白。
李白为什么让人这样喝酒?如此的豪饮、狂饮?欣赏朗读录音,然后讨论这个问题。
B:自己身世,所以郁闷,借酒浇愁。
A:什么心情?B:愁,忘了一切。
A:是不是也说到了乐?B:及时行乐,饮酒无比快乐,所以要狂饮。
B:时间一去不复返。
A:大家读“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间苦短,人生易逝,有没有不同的见解?“人生得意须尽欢”李白得意吗?进宫的遭遇是他人生的耻辱,李白乐了没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且”什么意思?B:“暂且”“姑且”A:可见这“为乐”是刻意追求的,营造乐的氛围。
前面要表现他内心的悲愁,他愁的根源何在?B:“天生我才不得用”,期待“千金散尽还复来”。
A:还期待什么?应该用,没有用,51岁了,期待在哪一方面被用?是不是诗词、文学上?B:政治上。
A:李白一生理想远大,有大济苍生的理想,但政治上却屡遭挫折,前几句是劝人饮,自己愁根源是未得用,引起无尽悲愁、痛苦,那么李白是不是沉浸其中,作者对这种现实有什么态度?看“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如果“但愿长醉不愿醒”是人生宣言的话,那如何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B:与前面的话有矛盾。
A:有矛盾,其中必有一假,哪个不是发自内心的呢?哪个是真正的想法?B:“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真的,后面的是醉话。
A:那么“古来圣贤皆寂寞”怎么理解?B:心灵寂寞,抱负无法实现。
A:才干无法发挥,但李白是以圣贤自况的,所以他B:难过、悲凉、逃避。
A:还有无奈,还读到了什么情感?B:激愤,怀才不遇,抱憾终生。
A:李白这次到哪家宴酒?B:元丹丘。
A:谁是主谁是客?劝主人喝酒的有吗?反客为主,由此看到什么?换成杜甫行不行?杜甫会不会像李白这样?B:不会,李白豪放而浪漫。
A:这里我们看到李白的个性,豪放,率真,作为诗人的狂放不羁让世俗的礼法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这哪里是在劝朋友喝酒,其实分明是痛苦的心需要麻醉,不平的心需要滋润,内心不平,愤激,感情很激烈。
请同学们大声地、毫无顾忌的、旁若无人的读一遍。
余光中的《寻李白》中说“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感觉有愁,有激情,有自信,也又倔强。
A:看晚唐于武陵《劝酒》,比较格调有什么不同。
P:劝酒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
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B:……A:齐读教坛名家说《将进酒》教学思路“关于酒,你们想到了些什么?”老师开篇即发出这样一问。
接下来,从现实说到前人:“感情深,一口吞;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白居易,《劝酒诗》:“天地迢迢自长久,不如生前一杯酒。
”从古今的对比中,自然引出劝酒的话题,老师说:“比较起来,写得最好、名气最大、最有价值的劝酒歌,还是李白的《将进酒》。
”实际上,考查李白,他平生的追求有两个,一是追求精神自由,二是建立丰功伟业。
追求精神自由导致他的一系列行为:反抗传统,蔑视权贵,理想超出于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等级秩序之外;建立丰功伟业,又使他与传统妥协,求助于权贵,回到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之中。
但现实中又不可能同时占有以上二者。
李白执着的两种东西是悖论式的人生追求。
两者相互矛盾、冲突,使他在外在社会(人类社会)撞得头破血流,内心世界则长期处于矛盾冲突骚动焦虑之中。
这也使李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大喜和大悲。
正由于内心世界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不同情绪总是处于高度碰撞,使他个体生命得到充分地激扬,也使他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尤其是盛唐民族活力的典型代表和最深刻的体现者。
这两种东西深深植根于当时民族情绪之中,代表当时两大社会潮流。
所以,只有它能够代表盛唐社会。
解构李白的精神,他的心灵深处常常就是这两股相互对抗情绪的碰撞,反映在诗作中,有些诗往往是他不同情绪的合奏,《将进酒》就是其典型代表。
余光中一首《寻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深得《将进酒》的个中三昧: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老师的范读以及濮存昕的录音播放,将课堂推向两个高潮。
诵读的力量真是神奇!老师的提问不多,大的问题是三个:“李白究竟劝谁喝酒?”(客人劝主人喝,李白反客为主,更显见其狂放)“李白劝人怎样喝酒?”“李白为何如此劝人喝酒?”领起全诗,从李白的豪饮、狂饮中,突出他的豪放、率真以及内心的矛盾。
相比较于一些老师教学《将进酒》,总是让学生在诗中找“悲”“愁”“乐”来,显出了教学的高明与智慧。
美中不足的是对朗诵的引导还是不够,老师强调了诵读的“放大声音”“旁若无人”“无所顾及”,但显得空泛,缺乏对诸如节奏、感情、停顿、强弱、快慢的点拨。
还有,对全诗的欢乐与忧伤同在、希望与失望并存、鄙视富贵与猎取功名对峙的主旨,解构得还是不够。
而拓展的练习,又显得赘余与蛇足:将晚清诗人于武陵《劝酒》(劝君重屈卮/满酌不须辞/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与《将进酒》比较。
启功先生曾说: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朝的诗是嚷出来的,宋朝的诗是想出来的,清朝的诗是仿出来的(大意)。
李白、于武陵同是劝酒的诗,显然并不是在一个比较的层面上的了!《将进酒》课堂实录 4作者:李占民师:先由诗与酒的关系引出:生死之交一碗酒哇《好汉歌》;劝酒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三叠》师:作者今天要劝朋友喝酒了.(师朗诵《将进酒》,很有感染力.)师: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情感?生:怀才不遇.生:愤慨.师:看到这四句诗你想到了什么?生:我感到自己的渺小.生:我感到时光的流逝.师:这里用了比兴的手法.\'君不见\'用了两次呼告强调悲.大家运用想象来理解很好.(生齐读前四句)师:读“人生得意......会须一饮三百杯”师:情感语言是什么?生:欢乐.师:从拿几个字可以看出暂且为乐的情感?生:且.师:如果背诵这几句采用什么方法?划成三节来背哪一句难背?是不是“烹羊宰牛且为乐”?大家可以想象着杀牛羊上桌的美味来背。
师:看下片怎样劝酒?语气要亲切,\'岑夫子\'\'丹丘生\'都要连读.在谁家喝酒?生:在丹丘生家.师:既然如此,李白就是反客为主,显出豪放狂达之意.(板书:狂)(文字显示: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鳕)师:情感字眼是什么?生:寂寞,欢鳕.师:“皆寂寞”仅指权贵吗?生:还有李白.师:他只愿意长醉吗?只有饮者才留其名吗?体现了李白的什么情感?生:愤(师板书:愤)师:仔细体会愤的情感.(生齐读钟鼓馔玉何足贵......)师:这里的背诵思路是藐视权贵----皆寂寞----陈王的例子.师:劝酒辞完了吗?(多媒体文字画面:李白将进酒图)师:指着画面引导学生看图背诵(看图成诵方法的学习)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为什么是“万古愁”?生:因为是古来圣贤.(:屈原,孔子,韩愈...我们看,李白端起酒杯,怀着古来圣贤都有的愁思。
这里“万古愁”也写出了另外一点是什么?师:他愁思的深长.(师板书:愁)师:我们现在来总体把握一下诗歌的感情基调.悲人生易逝欢怀才不遇乐狂蔑视权贵愁师:回顾诗歌的情感,端起李白人生易逝,,怀才不遇,蔑视权贵的情感。
师:回到局部进行探究思考: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回”为什么要选择“黄河”这个意象呢?因为它离丹丘生家最近。
2、与酒有渊源的文人很多,李白为什么独选择了陈思王曹植的例子?生:因为天下才十斗,他独自占八斗.3、哪一句激励世人奋发向上,虽然历经岁月的风尘而依然大放光彩?生: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
师: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何等自信!师:我们归纳诗歌的写作手法1、风格特点豪放2、抒情方式直抒胸臆3、表现方式比兴时空结合夸张呼告用典4、语言特点七言为主师: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了解背景品味诗歌......师:我们来解读什么是\'愁\'.总体评价:一个字---实,课堂的总体设计紧紧扣住文章的内容;以传授学习诗歌的方法,传授背诵诗歌的方法为主线,当堂学生基本能够背诵。
对内容的解读扣住诗歌的感情线索,确实是抓住了诗歌学习的内核。
建议:对内容和思想的解读再深刻些,在深度上进一步挖掘。
《将进酒》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谢谢,请坐!上课前,想和同学们共同探究一个问题:朗读和朗诵之间,有些什么样的差别。
哪位同学以前思考过这个问题的,能不能给大家说说?可能是问题比较突然,学生们没有回答,个别学生开始翻字典。
师:我看见有同学开始查字典了,这是一种好习惯。
学习语文,遇见了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查字典来掌握它。
请那位查字典的女同学给大家说说,字典上是如何辨析这两个词的。
生:朗读的意思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诵的意思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师:谢谢这位女同学。
你刚才介绍这两个词时,是朗读还是朗诵?生:至多算朗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