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明确)
【明确】
酒逢知己千杯少——朋友聚会
②“与尔同销万古愁”——借酒消愁
【问题三】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应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明确】(引出李白被排挤的史实)
李白于公元744年,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本诗写于公元752年,已据流放当时八年之久,本来梦想未灭,只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还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但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垂暮之年的李白,发现昔日的梦想离自己愈来愈远了,却无可奈何,怎么不愁思满怀呢?
【解析】黄河的水好像是从天上奔涌而下,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很有挟天风海雨的气势,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气势雄壮的画面,有种势不可挡的感觉。
【提问】作者描绘这样一幅景象要表达怎样的感慨?
【解析】看似是作者借黄河之恢宏气势抒发豪迈之情,其实作者“另有所图”:我们知道,自从《论语》提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我们中国人只要看到流水一去不复返很自然就会想到时光的流逝,诗人借“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发“时光易逝”的感慨。这种“先咏他物,而引出所咏之物”的手法在诗歌中叫“比兴”。
【问题一】请同学们依据诗歌内容作一个大胆推测,宴饮后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明确】
形象:大醉,酣睡不起
理由: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饮酒多)
“将进酒,杯莫停。”(饮酒快)
【问题二】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
2、背诵全诗
教学
难点
引导学生对诗中作者激愤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
教学
设想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诵读引导法、探究谈论发。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诗歌,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同时通过诵读提示的方式,让学生注意把握本诗的朗诵情感和节奏,从而更进一步的品味诗歌感情。
授课
时间
2010年3月31日第五周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课题
《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4、鼓励学生背诵全诗
教学
重点
1、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
教学
工具
小黑板、录音播放设备、《将进酒》的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
课时
一课时
教学
过程
(见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一、情境导入
二、背景介绍、解题
1、解题
2、背景
三、诵读训练,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朗读,纠正字音
2、自习五分钟,理解诗歌大意
3、通过问题,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四、解析诗意,把握情感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变化过程
【引言】
本诗抓住一个“愁”字,由“愁”生饮,由“愁”引发感慨,不过,全文的情感并未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愁”到底,而是围绕着“愁”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作者在诗中的情感是如何围绕着“愁”转变的,又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如下分析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
【提问】“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诵读提示三】
这几句诗,李白的愤慨之情尽情宣泄,故而,朗诵之时,要加强语气,注意重读。
【诵读提示四】
自然而然,这部分朗读时,要注重配合作者的“狂放”之情,要将这种情感通过节奏的加快展现出来。
2、总结把握全诗主旨
3、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五、拓展阅读
(通过对诗歌句意的解释,让学生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怀才不遇的情感,进一步感受李白作品中那豪迈奔放的特点。)
【板书课题】
【点拨】
“将进酒”中的“将”读“qiāng”,为“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为劝酒歌,多为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个朋友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等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提问】“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中,诗人为何而悲?悲什么?
【解析】看似作者借此“悲”头发白了,青春不再,其实,从更深一层讲,作者是由“青春易逝,人生短暂”引发“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感慨。
【小结】诗的开头运用比兴的手法,引发作者“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情,作者因“愁”而“悲”,感人肺腑。
【解析】作者这种“欢”与“乐”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正如李白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一样,李白却并不“得意”,可见这种“欢”并不发自内心,而是对心中“愁”的发泄而已,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
(2)“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提问】这几句中,哪两个字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解析】“欢”“乐”
作者认为人生既然有太多的不得志,不如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恰逢知己聚会,这种及时行乐的心情,即化为豪迈的酒量——“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提问】作者真的既“欢”且“乐”吗?这不是与“愁”不符吗?
六、作布置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因为“愁”而喝,怀才不遇,喝!仕途失意,喝!功业未成,喝!离愁别绪,也喝!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穿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狂言,因酒而成传世佳作。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内容,提炼信息,从而把握诗句中体现出的不同情感,并且根据分析出的不同情感,指出朗读的注意事项,教会学生对这首诗的朗读)
【诵读提示一】
这两句诗朗读时要注意先“高亢”后“悲伤”的情感把握,重读“悲”字。
【诵读提示二】
这几句诗朗读时,要节奏稍许明快一些,展现出“乐”情,不过,仍不能过于明快,还要注意“愁”情的贯穿。
唐代天才诗人李白在这个方面尤为突出,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的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小黑板出示】一个嗜酒如命,狂放不羁的李白跃然笔下,不过李白不仅能喝,而且也善劝酒。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的一首劝酒歌——《将进酒》,感受他与酒的不解之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