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
3.结合讨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悟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3、小说主题的理解。
导入新课
你有远离故乡外出的经历吗?如果你将离乡远行,很久才会返回故里,甚至永不归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留恋、不舍、惜别……) 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却在文章结尾离开故乡时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为什么鲁迅先生会不怎么留恋,甚至非常气闷,非常的悲哀?这其中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探究竟。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故乡》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小说。
第四单元选编的主要是描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而《故乡》中因为有少年闰土的形象,所以也放在了本单元。
《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
教材入选这篇小说,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名家名篇,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能力,品析文中富有内涵的语言,领悟文章内涵,从而获得人生真谛!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文教学的对象是初三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阅读小说的知识基础,因此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和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特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品味小说中内涵丰富的语句,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课文章较长,在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对比塑造人物形象方法是本文教学重点;由于鲁迅文章语言晦涩精妙,所以理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 四.教法学法
新课堂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课堂上,我主要采取自主、合作的方式,让他们主动质疑,自己辩疑,自主解答,通过探究学习,思考感悟,从而达到提高个人能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合作探究法、辩论法、诵读法、重点精讲法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以少年闰土,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少年闰土吗?他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模样?同学们想象过中年闰土的模样吗?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的《故乡》来了解他的模样。
出示课题。
二、走近作者,了解作品
鲁迅,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好多作品,所以作者的情况不再详细介绍。
但《故乡》是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第一篇小说,选自《呐喊》,可以多做介绍,里面收录了好多名篇,比如《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
1.快速阅读文章,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目的是扫清阅读障碍,积累基础知识)
2.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要求:快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通过小组讨论,划分层次,学生主动作答,最后明确: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我设计这一环节是锻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及概括总结的
能力,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3.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首先学生默读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段落,完成表格。
通过表格,体会人物的变化,学习对比手法和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
闰土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言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杨二嫂
年轻时
年老时
外貌
语言
动作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反复对话,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对人物形象获得初步体验,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
第二课时
一、回顾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二、由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特征,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命运根源
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辛亥革命后十年间……;
3)闰土拣“香炉”和“烛台”。
归纳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是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源,也是造成人民人格扭曲的罪魁祸首。
三、理解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1、品读文章78--最后,理解作者的希望。
(通过小组辩论的方式)
这一部分中有一些较难理解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味其深刻内涵。
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
人们都满怀希望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2、总结本文中心思想:文章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的变化,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批判和渴望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四、拓展延伸:有关故乡的诗词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4、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五、作业练习
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试着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
用。
2.运用对比等描写手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字数不限。
(第一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
第二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
六.附板书设计
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少年闰土→对比←中年闰土
可爱、勇敢、活泼麻木、迟疑、受尽苦难
人物(喜爱、崇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年轻杨二嫂→对比←年老杨二
嫂
爱打扮、精
明贪小便宜、尖酸刻薄
(不讨厌、不喜欢)(厌恶、讨厌)
情感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批判和渴望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这样的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此板书设计是为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服务的,并且也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拓展延伸:有关故乡的诗词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4、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作业练习
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试着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
作。
2.运用对比等描写手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字数不限。
二、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围绕“悲哀”二字来剖析文本,解读人
物形象,并通过探讨对比手法,引导学生理
解主旨。
不足之处
故乡的变化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由
于时间限制,对历史背景只能点到为止,因
此,学生很难对课文领悟得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