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爬山虎的脚-片段教学

爬山虎的脚-片段教学

爬山虎的脚-片段教学《爬山虎的脚》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昨天,我们们学习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好不好?(好)请看投影。

谁能说一下,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生回答。

)(嫩齐密匀)师:看来,同学们对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掌握地非常好。

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葡萄和丝瓜都需要搭架子,不然葡萄和丝瓜都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生长,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它有脚。

师: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配合板书:样子怎样爬)生:为什么爬山虎的脚能抓住墙?生: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师:非常好,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大致归纳一下有这么几个问题:(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2)它是怎样爬的?师: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呢?其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读书就能解决,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自己动手从书中来找到答案,好不好?(好)-----------------------------------------------------------------------------------------------------------------二、教学第三自然段:师:自由读第3自然段,然后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同学听。

(生自由读)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发现?相机板书:位置、形状、颜色。

①师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师:自由读,看你能读懂什么?生:我知道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

师:你从哪一句知道的?生: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你知道什么?生:我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师板书:(位置:茎上)在茎上的具体什么位置?生: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生:我还知道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生:爬山虎的脚应该是嫩红的。

师:你从哪一句知道的?生: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②看这段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部分去掉,好吗?比较着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去掉就不知道爬山虎的脚有多细。

师:这里用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比喻。

把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大家看过蜗牛的触角吗?(出示图片)(头上有两对触角,在长触角的尖端长着很小的眼)师: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地描述了爬山虎脚的样子,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③师:现在我们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那么你们愿意用自己的生花妙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吗?生:愿意。

(指名两名同学到黑板上画,其他人在本上画。

)画好后,评议学生作品师:谁说说他画的好不好。

(适当引导,加深理解脚的样子。

)师:好,看来同学们都了解了爬山虎脚的样子,那么谁想把这部分给同学们读一读。

(指名读2遍)其他同学在他读的时候把文中的好词妙句勾画一下。

师总结,这段话从位置、形状、颜色三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

作者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而且抓住了每一部分的特点,我们在读时就要把这些关键词读清楚,让别人一听就记住。

谁能把这一段话读一读(指导读)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爬山虎脚的样子,它是怎么爬的?哪个自然段可以找到答案。

(4自然段)教学第4自然段1.默读。

(用“△”标出动词)小组交流(找到动词:触、变、巴、弯、拉、贴)这么短几组镜头,作者就连用了个动词,这几个动词颠倒顺序或去掉一个行吗?为什么?讨论生:不行,假如没有触,它就不可能爬墙。

生:假如不变成小圆片,它就不能巴住墙。

师:这些动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爬山虎长出一只新脚就巴住墙,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它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所以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作者用词多么准确!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这一点。

2.师:非常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爬山虎爬墙的动画,大家想不想看?(想)请大家特别注意它爬的动作,细微的变化。

多媒体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师:好了,课件看完了,同学们是不是对爬山虎的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是)刚才老师想了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一下,那就是壁虎也是在墙上爬的,那么它的爬和爬山虎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壁虎怎样爬?(一步一步的爬)师:那么,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地向上爬吗?(不能)为什么?生:动物的脚爬是不留住的,爬山虎的脚是爬到哪里就长到哪里。

师:谁还想说?生: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师:说得真好。

知道小壁虎的脚是不留在墙上的,是一步一步的往上爬,这里用词多准确啊!我们在习作时也要注意用词准确。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同时把文中的好词佳句划出来。

(生读)3 、动作演示:伸出你的胳膊,现在你的胳膊就是爬山虎的一根茎,五根手指相当于六七根细丝,手指尖相当于小圆片,同桌的后背就是墙壁。

请你做一做,小组研究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指名演示师:原来如此,谢谢你给我们表演。

8.背诵。

(加动作)总结:好了,同学们请坐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举手)先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

(结合板书谈收获)师:现在是四月份,正是厦门木棉花盛开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看过木棉花吗?(喜欢),那么,你们想不想也像叶爷爷一样,认真地去观察一下,并用自己的生花妙笔也写一写木棉花的特点呢?(愿意)那好,就请同学们课下认真观察一下木棉花并写一个小片段。

(课外作业)一、分步板书课题,唤起阅读期待。

师:请看老师写字(转身在黑板上写“虎”字)。

先写一个“虎字头”,再写一个“几”,这个生字大家肯定会读。

生(齐读):虎。

师: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一笔?生:“横钩”的“钩”别忘了。

师:对,这一钩就是老虎——生:尖利的牙齿。

师: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学生书空)师:给“虎”组组词看。

生1:猛虎。

生2:狐假虎威。

生3:狼吞虎咽。

……师:你们的词汇真丰富。

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词,爬山虎(在“虎”前面板书“爬山”),齐读。

师:见过爬山虎吗?生:没有。

师:听说过吗?生:也没有。

师:那就听老师介绍一下,爬山虎不是动物,而是一种藤类植物,它能牢牢地巴在墙上,往上爬。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爬山虎有关。

——爬山虎的脚(板书:的脚)师: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看了课题就知道文章会写些什么?生1:写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

生2:写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师:课文到底是不是写了这些内容呢?我们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落。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读好一次,伸出一个手指头表示一下,然后别停下,继续读。

读好两次,就伸出两个手指头。

比比在同样的时间内,谁的读书效率高。

师:停,我看到了,最快的同学已经读了三遍,大多数同学也已经读完两遍。

建议大家要向读得快的同学学习,提高阅读速度。

【师:本课多音字较多,下面是带有多音字的短句,第一组开火车读读看。

(生开火车读)师:再齐读一次。

(生齐读)师:这些多音字中,哪个字的读音最特别?生:爪(zhǎo)。

师:(指着“爪子”)这个词我们以前怎么读?生:爪(zhuǎ)子。

师:是的,譬如小鸡的爪子。

什么时候读“zhǎo”?生:很凶的时候。

师:对,凶猛的兽类和禽类的脚就是爪(zhǎo)子。

哪些动物有爪(zhǎo)子?生1:老虎。

师:老虎的爪子。

生2:狮子的爪子。

生3:猎豹的爪子。

生4:鹰的爪子。

】(飞飞:这个多音字可以随文教学。

哈哈)师:课文哪几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生:3-5自然段。

师:那么1-2自然段是写什么?生: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多。

师:因此,我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四、学习第二段,感受“叶美”。

师:既然课文是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默读,划出表示叶子特点的词句。

1、品“嫩”师:谁来说说?生1:爬山虎叶子长得很快,“不几天”就长大了。

生2:爬山虎叶子长得嫩。

生3:爬山虎嫩叶颜色很美。

师:读读句子,圈出带“嫩”的词语。

(生圈出“嫩红、嫩绿、嫩芽”三个词)师:齐读这三个词。

师:连用三个“嫩”,你感受到了什么?生1:我感受到爬山虎的叶子太嫩了,太美了。

生2:我感受到爬山虎的叶子嫩得可爱,让人顿生爱怜之情。

师:(对生2)你很会读书!你来读一读。

生2:“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师:你的声音嫩嫩的,真好听!女同学一起读。

2、品“齐、密、匀”(静态美)师:叶子还有什么特点?生:叶子长得均匀。

师:均匀得没有——生:重叠起来的。

师:也不留——生:一点儿空隙。

师:“隙”是裂缝的意思,你见过吗?生:见过,墙上,很细很细,就像一条细线。

师:从“不留一点空隙”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叶子密师:叶子密得——生:不留一点儿空隙师:还从哪儿看出叶子密?生:“铺”。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铺就是……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吗?生:(点点头)师:我们平时说铺——生1:地毯。

师:铺——生2:床单师:这儿用“铺”,就是说叶子好像给墙铺上了——生(齐):地毯师:铺上了——生(齐):床单。

生3:铺上了绿锦缎。

生:我还体会出叶子长得整齐,一顺儿朝下师:看课文插图,这就是一顺儿朝下的叶子,叶尖全部指向——生:地面。

师:没有一片朝其它方向,这就叫——生:一顺儿。

师:现在同学们全部面向老师坐着,这也叫“一顺儿”。

就这么一句话,你们就读出了这么多的内容,真会读书,来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这里,作者从什么方面观察描写了爬山虎?此时的爬山虎是处于什么状态的?生:形态,描写了爬山虎的静态美。

3、品“绿”(颜色美)生:叶子还很绿。

师:一开始就是绿色的吗?生1:“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师:是呀,作者观察的多仔细,将叶子颜色的变化都注意到了。

我们读课文一定也要仔细观察。

师:那么,你知道哪些绿?生1:嫩绿。

生2:深绿。

生3:浅绿。

生4:墨绿。

生5:翠绿师:同学们词汇真丰富。

课文中说“绿得那么新鲜”,怎么理解?生1:就是很绿很绿,绿得要滴下油来。

师:苍翠欲滴。

生2:看了让人非常舒服。

师:令人心旷神怡的绿。

生3:让人眼前一亮的绿。

生4:叶子很干净。

师:毫无杂质的绿。

生5:好像很有生命力的绿。

师:生机勃勃的绿,苍翠欲滴的绿,让人看了非常舒服。

男同学齐读。

男生(齐读):“那些叶子绿得那么鹇,看着非常舒服。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觉得非常舒服。

师:这里作者又从哪个方面来观察描写爬山虎?生:颜色。

4、品“动态美”师:“看着看着,忽然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