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大名著之三国》中曹操的形象分析

《四大名著之三国》中曹操的形象分析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他是一位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他既是 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又是一个阴谋家和野心家.作者把曹操奸 诈阴险而富有人情味的性格特征描述得丰满而又深刻,令人信服.至于历史上 的曹操,历来众说纷纭,由于篇幅和本人的水平有限,故不再作赘述.
; 篮球世界杯小组赛竞猜 https:// 篮球世界杯小组赛竞猜 ;
三,才华横溢,狡诈多变,胸怀大志的曹操.
曹操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如文中所描述的在曹操征战张绣的途 中,天气炎热,道上严重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耐,军心涣散.此时曹操心生 一计,用鞭策指前方说: " 前面有梅林,可取来解渴. " 军士们听了无不口内生
津,便不知渴了,征战得以胜利.
官渡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正由于曹操的人才政策救了他.在这 场战役中,他全赖三个人——刘晔,荀攸,许攸.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 最终胜利,这全在于他的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刘晔,荀攸,许攸都 是人才,献计献策,有化险为夷之功,可以说一计敌万人,能接纳他人之言.故 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
汉末时期,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府腐败不堪, 董卓、吕布、袁绍等一干狼豺虎豹更加使老百姓民不聊生。此刻,平时那些所 谓英雄或默不出声或献媚与袁绍等人。而曹操,一个小小的宦官之子却抱着为 天下除害、国家分忧的宏伟大志,到处招兵,搜寻人才,在官渡之战中,一举 大破袁绍,使对方溃不成军,无力反击。难怪后来曹操曾说过:“这天下若不 是我曹孟德,不知道有多少人称王称帝啊!”
一,怀不臣之心,生性多疑,残酷好杀,奸诈多的曹操.
《三国演义》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读 者一翻开书就见到每一个人物的立场分明,爱憎清楚.在众多的人物中,曹操 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
作品一开始, 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 " 主导情感 " :" 乱 世之奸雄 " .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动的 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的血肉. " 颍川之战 " ,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 皂白, " 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 " ,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 跟随皇甫嵩讨张梁, " 斩张梁于曲阳 " ," 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 " ,残酷得连死 人也不放过.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曹操传令三军 " 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 行杀戮 " ," 大军所到之处, 杀戮人民,发掘坟墓 " ,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 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人物形象分析:试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东汉末年分三国,俗话说“乱世出英 雄”,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便正是英雄辈出的时候。在这些英雄中,有贬有褒, 对他们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其中意见分歧最大的,便是魏的丞相——曹操。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更是主张“亲刘贬曹”,把曹操写的奸诈狡猾、无恶 不作。但是,在我眼中曹操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
四,作为一名政治家,曹操具有大气,实在,慷慨多情的性格特点.
曹操的不臣之心,残酷好杀,狡诈多变这些劣迹演义已有大的渲染.但文 中亦表现曹操正面之处,如曹操的政治,军事方面上的才能和成就.小说中也 肯定了曹操在历史中的作用,他最大的成绩就是统一了北方,消灭了那里诸侯 割据的局面,发展了经济,人民得以修养生息.在小说中曹操的形象给人以大 气,实在,慷慨多情的一面.作者为了表现其大气的一面,在对他的一些小事 上的描写也是花了不少笔墨的.另外,曹操的慷慨多情是他的人格魅力的又一 条,曹操虽然残酷但并不暴虐,冷酷但并非无情.他虽然杀了不少人但也未必 想多杀,他原本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非常重感情的人,但残酷的政治军事斗 争又是你死我活的,面对一个个凶险的敌人,他不得不抢先一步要了别人的性 命,甚至不惜错杀无辜.但热爱生命重感情还是他的本性.他杀人不眨眼但并 不以杀人为乐.执法不讲情面但又通情达理,慷慨多情真豪杰.文中描写这方 面的例子很多,如他对为袁谭,孔融哭尸的王修,习脂就很放了一马,甚至还 送去了礼物.对部嘉的英年早逝悲痛的死去活来的描写就更别提了.所有的这 些描写都是作者为了表现曹操作为伟人而不同于别的伟人的一面,塑造出曹操 这一有血有肉,奸诈阴险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人物形象的需要
二,重视人才,以诚待人,有胆有识的曹操.
凡是伟大的作品,总带给读者许多的想象. 《三国演义》在现代也同样发挥 着作用,给予读者们各种各样的思索和精神粮食. 《三国演义》一书中花了很大 的笔墨去描写魏,蜀,吴三国争取人才的斗争.可以说曹操,孙权,刘备他们 在争取人才这点上,都是不遗余力的.
曹操是一个懂得识别人才且重视人才的政治家.作者充分表现了曹操所具 有的这方面的性格优点,他能够识别人才,且又能使用小恩小惠的方法收拢人 才,为他的政治野心服务.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 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 "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 这里的 " 智 " 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 " 力" 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 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 比拟的.比如曹操在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大会上,很早就已看出了刘备 与关公均非等闲之辈,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对于熟谙时势的曹操 来说这一点无一不清楚,但刘备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见其重视人才, 以诚待人:
" 刺卓逃难 " ,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耍弄阴谋 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 " 杀吉平 " ,曹操更加显得无比残暴,先是 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
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 " 分其肢体号令 " ." 顺我者倡,逆我者亡 " ,成了 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条.
除此之外,曹操对自己的武将的态度亦是如此.在和张绣的战斗中,典韦 舍身救了曹操.操自祭之,哭着对部下说道: " 吾所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
是泣典韦也! " 后来再过襄阳时,想到此事,操又于马上大哭,即下马设祭筵, 吊亡魂,亲三拜墓前;连那匹被射死的典韦的马也一道祭了,三军将士无不为 之感动.
虽然有刘备 " 泣送徐庶 " ," 三顾茅庐 " ,孙权抚周泰的故事,并传以千百年 的佳话,但若除去扩大了的拥刘反曹的偏见,与曹操之两祭典韦,三哭郭嘉, 痛悼庞恐可差比肩.曹操是识人才,爱人才的.并且曹操的爱是真诚的爱,不 象周瑜那样爱孔明之才,其爱便是杀,形似杀了孔明,天下就太平了,东吴就 太平了.也正是由于曹操能谦恭下士,广招天下英杰,他的帐下才集中了许多 的谋臣武将,其人数之多,能力之强,都远远超过了刘备,孙权.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多侧面地再现了历史人物曹操的复杂性格, 而又寓以作者的想象,夸张和褒贬.尽管其中某些内容同历史人物曹操有出入, 但其性格却和千百个同类型的封建统治者的品质一样,因而具有更大的历史真
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个被表现得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这 样深刻,这样充分,这样成功的反面典型.
曹操不但有勇、有志,而且有谋。董卓当权时期,败坏纲纪。曹操便夜带 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气不下于荆轲,行刺失败时,董卓怀疑他,他又 随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骗过董卓后变星夜飞离京城。“破黄巾,灭袁绍,平 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不正是说明了他杰 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段吗?
一部三国小说,浓缩了许多的社会思想进去,也包含了作者的个人感情色 彩,但这些都是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分不开的.文化是经济的产物,文化必须 为社会服务.不可否认,作者在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时是受到了当时的社会 环境的影响.罗贯中运用艺术的手法,描绘了复杂的诸侯割据,军阀争雄,天 下大乱的时代.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力极大的《三国演义》给了我们许多的益 处.
曹操爱人才是自古有名的,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进入持久战,两方都 暗自不动,曹方粮草就要耗尽,士兵们士气低落。这时,袁绍的某士徐攸因不 满袁绍而投奔曹操,据《三国演义》的记载:“操跣足而出。”“跣足”就是 光着脚的意思,且不说曹操的用意如何,他的样子,就足够让人明白他对人才 的重视程度了。
曹操曾请求许邵给自己做一评价, 许邵便答:“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是的,曹操是一个奸雄,但也是一个强人,他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 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他的出现,正是这个时代所必需的选择。
曹操把权诈,奸猾,多疑用到了极至.在同窗好友亦是如此.最典型的事 例莫过于官渡大战的许攸前来投奔. " 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 掌欢笑,携手共入 " 然后他" 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 " ," 可支一年 " ," 有半年耳 .许攸以诚相投,而曹操这 一本正经的真言竟是满口假话,这就是奸雄之奸.
在赤壁大战被烧得焦头烂额,慌忙逃跑来到华容道,曹操发现一大道与一 羊肠小道,曰: " 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我今天非要反其道而行.奔有烽火的道 路走,结果中了诸葛亮的圈套.之前第四十六回 " 用奇谋孔明借箭 " 也是如此, 正是由于曹操多疑的一面,成就了诸葛亮.曹操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 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疑是他吃 败仗之原因.正如诸葛亮在 " 智取汉中 " 时对曹操的评价: " 操平生为人多疑,虽 能用兵,疑则多败 " .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 " 挟天子而令诸侯 " 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 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 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 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 " 儿皇帝 " ; 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 " 门面 " 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