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败走麦城的中创一、生涯——辉煌而悲壮的篇章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简称中刨公司)是我国首家风险投资公司。
在中国经济的跌荡起伏中,中创公司度过了13个年头。
风风雨雨中,中创从其产生到其消失都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外在因素的影响。
中创公司的倒闭,责任在谁,问题根源是什么,不能不令人深思和反省。
中创公司于1986年1月成立.中创的注册资本是4000万元人民币,中创公司建立伊始,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国有公司,国家科委注资2700万元人民币,其他资本是从财政、五金矿、中信、船舶等各业筹集而来。
中创公司是一个不完整的股份制公司,从它的产生与发展来看,中创公司是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先驱。
中创公司是定位于专营风险投资的全国性金融机构。
它也是中国第一家获得金融权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创公司的主要业务是通过投资、贷款、租赁、财务担保、业务咨询等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风险资本。
中创公司的建立、运作和发展一开始便定位于试验田,这无疑是带给中创无限的发展机会,但同时也意味着中创公司这一新兴事物在市场激烈的竞争和极大的风险面前开始了它维难维艰的成长历程,也为其最终的惨败而埋下了伏笔。
中创公司自谕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就是说,中创公司有可能淘出神州大地风险投资事业的第一桶黄金。
同时,也有可能从此掩灭成为风险投资发展的奠脚石。
中创公司早期大量的风险资本注入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中创公司对乡镇企业、中关村科技一条街的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此外,中创公司在“八五”期间参与过许多火炬项目,并对其进行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在这批火炬项目中,中创对他们的贷款达2.3亿元,参与近百个项目。
中创公司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在前5年内,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几近乎20个亿。
1991年,中创公司先后在珠海、深圳投资3 500万人民币;1992年,信托存款增长 142%,扩大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投资额。
在1992年年底;中创公司在这些地区的营运资本高达41亿元。
此外,中创公司还在外汇、股票等金融市场上大量投资,中创公司还投资了“上海万国证券公司”,与他人联手收购了大众国际投资有限公司。
中创公司迅猛的发展使得中创公司在中国封闭多年的刚刚复苏的市场上光芒四射,给了人们无限的希望,几尽的感叹!市场是善变的,当中创企业面对1993年的市场风云突变,中创公司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资金紧张、负债比例失调,呆账、坏账不时突出来,于是中创公司开始拆东墙补西墙,穷于应付,一方面,宏观背景恶化,通货膨胀性日益加重;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权力纷争,上下失撑、内部矛盾使得中创公司两面夹击,腹背受敌,于是,中创公司在大势所趋之下,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有人说,“中创的关闭是一个悲剧”。
中创企业主要投资项目高达90几个、主要从事贷款、债券回购等银行业务,高息揽储就是中创公司被关闭的一个缘由,中创公司在关闭时总债务达到60亿元。
中创公司在中国的改革中几起几落,为中国风险投资创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中创公司的倒闭便是其代价。
中创公司从其成立、发展到倒闭演绎了一场风险投资中的悲壮故事,中创公司曾经辉煌过,曾为中国风险投资业立下汗马功劳。
最终还是因其先天不足和环境恶劣而难逃一死,终成千古绝唱。
二、背景——这里不都是蓝天中创公司成立于1985年。
1985年的中国刚刚开始刮起改革的春风,万事俱在酝酿中。
中国基本上还是维持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观念才刚刚触及,整个中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
各种行为准则、各种法制约束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
在转型期间经济主体行为也刚刚开始调整和转换,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中创公司建立的目的是引进国外的风险投资方式,促进中国科技转化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但是,风险投资运作是市场选择,市场淘汰的运作,没有完善的市场,风险投资的商业行为和市场行为便产生了一种扭曲。
因此,中创公司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进行风险投资运作,有点像受了几千年传统教育的老先生说起了现代西洋话剧。
那种潜在的不协调以及各种行为方式的背离最终带给中创公司的是一杯苦涩的酒。
有人说,中创公司的失败不是一个简单性的失败,它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环境中作了错误的抉择.但这也是历史的抉择,是市场规律发展和变化作出的抉择。
中创公司作为风险投资公司进行运作在中国市场上缺少相应的文化氛围,风险投资公司追逐的是高收益,但必须承担高风险。
在国外一个创意、一个点子,只要它有潜在的发展前景,即便埋在土里,也会被敏锐的风险投资家挖掘出来。
因为,有可能在100个项目中,只要有几个成功,便会抹平所有的损失,前提是要有承担风险的准备,但这种近似于豪赌的行为在国人眼里是离经背道的,风险投资的高风险、高收益的游戏在中国市场就失去了它原来的韵味。
此外,中国的各种投资主体和参与主体还没有充足的风险意识,无法承担这样巨大的开天辟地的差异。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创公司,这个中国国土上第一个风险投资公司的命运便是可想而知的啦。
中创公司作为风险投资公司在尚不完善的中国资本市场上运作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风险投资的发展中,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风险投资业进行相应的制约和保证。
美国出台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政府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投资基金法等等成套的系统的法律、法规支持风险投资的发展。
而中国改革进程中,法制建设配套相对滞后,法制观念薄弱,面对新兴的风险投资业,面对新创建的中创公司,国内法律、法规对其行为产生了一种传统的束缚,使得中创公司在其发展中离开其建立的初衷,不得不转向其他业务,这是带来中创公司最后灾难的潜在原因。
中创公司作为中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缺乏相应的独立性,政府的行政参与问题,也毫无疑问地体现在中创公司身上,它仅代表了其中的一个缩影,但也体现出,中创公司倒闭是改革矛盾无法转嫁的产物。
中创公司的最后消亡还在于内部经营、运作、管理、决策等方面的问题,在各种体制因素、各种政策因素的作用下,中创公司一直未能以真正的风险投资公司进行运作。
中创公司只在期初阶段进行过风险投资活动,而后便类似于信托投资公司,从事储蓄等银行业务。
在历史背景下,在客户对资产的需求下,从事高息揽储,违规经营,管理层腐化也是导致中创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
中创公司退出历史舞台是中国体制问题最明显的见证。
中国的经济体制、科技体制、金融体制、人才体制由不完善向逐步完善过渡。
中创公司在中国各项体制尚不完善的时候诞生,又在中国各项体制日趋完善时毁灭。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世界在变,而中创未能跟上变化的节奏,因此,对中创公司倒闭只能叹一声悲壮。
中创公司在其13年风风雨雨的起伏中,创造了辉煌,归于悲壮。
其旧去不完全在于自身,更在于外在环境的影响,如果说,将中创公司曾设想为是一朵美丽的鲜花,但可惜的是,它在暴风雨中绽放后,却在日趋明朗的天空下逝失,因为这里并不都是蓝蓝的天。
三、点析——失败的教训1、规范风险投资公司运作,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创公司的失败我们大家只有遵循游戏规则,才有赢的可能,规范运作要有各方面的制约。
制度的保障、法律的保障、自主约束机制的形成等等是保障风险投资公司规范运作的前提。
2、要给风险投资公司定好位中创公司的经历提醒我们风险投资公司主要为科技产业化服务。
风险投资面向的对象一般集中在新兴的、中小型的企业方面。
从事风险投资的风险企业应不允许炒股、拆借等违反金融规定的活动,从而保证风险资本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保障,不得挂羊头卖狗肉。
3、风险投资发展中政府的角色很重要政府在中创公司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却是致命的。
政府在风险投资业中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和取代的,但政府应作为一种支撑系统,给予风险投资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合理构架市场层次,提供部分风险资本的来源。
但有点值得注意,就是政府不要过度参与风险投资公司、风险企业的具体运作,否则政企不分的种种弊端都会使风险投资化为泡影,血本无归。
4、遵循市场规律是风险投资成功的基础中创公司的失败提醒我们市场是无情的,任何不尊重市场规律的行为最终都会被市场淘汰。
中创公司在最不具备条件的市场上诞生与成长,却在日益完善的市场上关闭,说明市场在不断地完善,而中创公司却没有能赶上和遵循当前市场规律的能力,最终只能被淘汰出局,成为历史的一个悲剧。
有人说,悲剧是将真实的事打开给人看,看过之后总有一种感慨,同时也是一种激励。
揭开失败的原因,不是为看到伤口有多深,而是修正行为,防止重蹈覆辙的发生。
中创公司倒下了,却留下了无限的叹息,中创公司倒下了,风险投资业却不断发展,吸取经验和教训本身就是对风险投资业的一种推动。
背景2005 年5 月,创新诺亚舟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获得霸菱投资有限公司1.3 亿元人民币的巨额投资。
霸菱为什么投资一个市场已经饱和的电子词典行业呢?霸菱到底发现了什么机会?风险投资公司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独特视角?本案例将对其中的玄机一一解答。
本案例的主角——创新诺亚舟电子(深圳)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网络学习机和电子词典,而电子词典市场被认为竞争过于激烈且趋于饱和,因此,有人对霸菱的这笔投资感到不可思议。
但是,如果将目光放宽一点,看看电子教育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并且,再分析一下诺亚舟电子自身的情况,就不会对这笔交易感到疑惑了。
一、广阔的市场前景电子教育产品种类繁多,包括电视学习机、电子词典、网络学习机、复读机等等,从电视学习机、电子词典、复读机等个体上看,电子教育产品好像没有市场潜力,但是,随着新技术的运用、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电子教育产品是有市场前途的。
(一)电子教育产品市场规模电子教育产品的主要消费者还是以学生为主,这从广告的诉求点上就能看出来,几乎所有的广告都告诉家长:使用他们的产品能提高孩子的英语成绩。
而学生的队伍有多庞大呢?通过查阅2004 年统计年鉴,我们可以得到一组数据表2.1 2000 年~ 2003 年部分院校在校生数(单位:万人)年份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等学校小学总计2000 556.09 8 518.46 13 013.25 22 087.82001 719.07 8 901.38 12 543.47 22 163.922002 903.36 9 255.7 12 156.71 22 315.772003 1 108.6 9 613.8 11 689.74 22 412.14从表 2.1 可以发现,普通高等学校和普通中等学校的在校生数不断增加,这一方面是适龄人口增加导致的,另一方面也是近几年升学率提高造成的。
从普通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和中学的在校生总数来看,连续四年在校生数总量增加。
另外,这里仅仅通过中国的在校生人数来判断未来电子教育产品市场规模是低估了潜在市场规模,因为除了学生,上班族也可能使用电子教育产品,而且海外的电子教育产品市场也可能被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