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文化-中世纪神学-西方社会思想的神学化

中西方文化-中世纪神学-西方社会思想的神学化

(一)基督教的产生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罗马奴隶制时代,
是人们在罗马的重压之下消极反抗的产物。 基督教是从犹太教发展而来的。耶稣本是
犹太教内法利赛教派中的犹太人,他改造 了犹太教,把它变成了基督教。 通过耶稣及其使徒的传教活动,逐渐由巴 勒斯坦地区扩大到西欧及世界各地,最终 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
(二)关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
力图调和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矛盾
一方面强调社会的公共幸福,国家是一个整体,个人只不过是这 个整体的一部分,因而必须服从整体的利益;另一方面,他有坚持信 仰和得救是个人的事的个体主义思想。他认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实 际上具有二重性:
1.当你把对别人的关系看作个别人对个别人的关系时,这时正义就表现 为尊重人的个性的绝对价值,也就是尊重个人的个体性原则;
(三)坚决地反对平等
托马斯认为人类社会根本无平等可言,只有支配欲服从的关系。 这种不平等是源于人多自然,是一种天然的不平等,是人在犯罪之前 就已经有了的。
托马斯提出两种服从形式:
一种是奴隶式的服从;另一种是自由人式的服从。
前一种是奴役关系,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后一种是政治关系, 是为了被统治者的福利;前一种服从是源于人的犯罪,后一种服从源 于犯罪前的人与人之间天然差异或不平等。
中世纪神学社会思想
---西方社会思想的神学化
中世纪社会思想的特点 基督教的产生及神学社会思想的形成 奥古斯丁-基督教神学社会思想的奠基人 托马斯.阿奎那-基督教神学社会思想的理性

一、中世纪社会思想的特点
(一)神学化 所谓神学化就是社会思想变成神学教义或理论的一个
组成部分,也就是原本从人的理性出发考察社会的社会思 想,现在变成了以神学的观点为出发点的对社会的认识和 考察。这是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化。 这种转化经历了三个时期: 1.基督教形成及发展时期; 2.教父学时期,也就是基督教教义系统化理论化的时期; 3.经院哲学时期,即基督教已经把其教义和神学理论上升到 了神哲学的阶段。
2.当你把对别人的关系看作是个别人与整体的关系时,也就是你把别人 视为某一整体的代表时,这时就是一种部分对整体的关系,而这时的 正义就表现为部分服从整体,个人幸福服从于公共幸福的整体主义原 则。
从理论偏向性来说,托马斯更多的是强调整体主义。但保留了宗 教教义中对个人价值的强调。“个人永远不能完全为国家所吞并,他 身上有一种东西是留给较高目的用的,个人的价值由赎罪的代价所确 证。”(《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商务应书馆 1963年版,21页。)
(二)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形成
基督教在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过程 中,除了对《圣经》等经典的整理完善以 外,主要地是吸收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 学与社会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来源。
此外,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形成,还是 在同异教、异端的论争中得以进行的。
三、奥古斯丁-基督教神学社会思想的奠基人
奥古斯丁(354-430年)其生平和思想较为集中地记 载在他的《忏悔录》一书中。 奥古斯丁用上帝创世论解释人类及其社会的产生。用“原 罪说”解释人类奴役现象发生的原因。 奥古斯丁认为“原罪”这种人类之罪的实质是违反了“根 据保存原则和禁止扰乱自然秩序的命令所订的法律。”
属于私法的宗教法规成为一种公开的合乎规定的法律规范。 (六)关于私有制问题
托马斯赞赏和宣扬亚里士多德关于私有制好处的观点。
(七)关于“自由” 托马斯主张信仰自由和宗教宽容。
自由有两种: 1.精神自由,即思想自由;
在托马斯看来,自由绝不应该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 是人们已经获得的东西。 2.信仰自由。他认为信仰是怎么强制都不管用的,在这个意 义上说它是自由的。 之所以要宗教宽容,因为上帝是宽容的,上帝对世间的某 些恶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是为了彰显善和避免更大的恶。
(四)调和教权和王权是托马斯神学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 分
托马斯的基本主张是“双剑论”,即无论是君权还是 教权,都是上帝的一把剑。他不同意把世俗权力看成是恶 的结果的看法,又认为,从某种观点看,宗教权力高于世 俗权力王权低于教权并服从于教权。
(五)关于法的思想
托马斯首先阐述了法的性质和目的。 法是人们赖以导致某种行为和不作其他一些行动的行动准则和尺
(二)中世纪的神学还是对古代社会神学的 继承和发展。是古希腊罗马的社会思想是从神学的立场出 发,探讨和解决新的问题。具体说就是神 学要解决教会、僧侣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 用问题;要解决以往没有的人神关系问题 以及世俗权力与宗教权力的关系问题。
二、基督教的产生及神学社会思想的形成
度。法实际上与人的理性一致。 法的目的在于公共幸福,它是以整个社会的福利作为其真正目标。
法有两个特点: 1.具有作为某种指导人类行动的规则的作用; 2.具有某种强制性的力量。 法分为四种:永恒法、自然法、人为法和神法。在这四种法中永恒法
最高。 实际上在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建立起了两套法律规范,是本来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商务应书馆 1981年版,222页。
他把恶的起源归于人的自由意志,上帝不是恶的起源。 主张神正论。
他的救赎理论是上帝先定论。是一件秘而不宣的 事。
通过“三位一体”和“道成肉身说”解决人神关 系,即上帝和人类的关系。主张教权至上。
为了论证教权至上,奥古斯丁写了《上帝之城》 这一著作。
托马斯.阿奎那开创了理性神学的时代。
他力图通过亚里士多德学说中有可能为神学利用的东西, 调和亚里士多德学说和宗教教义之间的矛盾;调和理性与 信仰的矛盾,教权与王权的矛盾,使其学说变成能兼容二 者的理论。他还调和传统宗教的个人主义与亚里士多德整 体主义的矛盾,是整体和个体并重。
(一)托马斯关于社会起源的学说
在个体的人的属性中,智慧最高,感官其次,体力最低。在人类 中,才智杰出的人自然享有支配权,而智力较低体力较强的人则是天 然充当奴仆的。
托马斯认为,在人类身上可以发现三重秩序:一是个体的人身上理性 对情感和意志进行统治的秩序,称之为自然秩序;二是人多行为必须 服从神法,即神法的统治秩序;三是规定人们共同生活的秩序,即社 会秩序。人就是生活在重重秩序之中。特别是社会的等级差异以及由 此构成的社会秩序是永恒的。
他对柏拉图两个世界的学说进行改造。对上 帝之城大加赞美,极力贬低世俗之城。
四、托马斯.阿奎那 ---基督教神学社会思想的理性化
托马斯.阿奎那(约1225-1274年3月7日)主要著作有 《论真理》、《反异教大全》(又称《哲学大全》)、 《神学大全》。这些著作成为教会的经典,基督教神学的 百科全书。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类社会的产生是自然的,是人的本 性的产物。人是社会的和政治的动物。为了论证社会治理 原则和政治权威的必要性,托马斯运用了自然秩序的说法。
他认为人类以及人类的本性是由上帝创造的(正统神 学的观点),而人类社会又是人的本性使然的,是依人的 合群性而自然生成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这样社会的生成由一种非理性的解释变成了理性的解 释。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类自身的能力与自由。
中世纪的神学社会思想,发展到托马斯已经到顶峰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