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与思考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与思考一、引言工业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报告》统计,2010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比2009年提高个百分点,可见,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效益越来越明显,而且拉动效应越来越大。
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作为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对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贡献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而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小企业的5倍以上,可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进一步推动实施大企业集团带动战略的重要措施,研究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竞争力,可以进一步明确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竞争力情况,同时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行业地位,激励其做强做大。
通过加强培育和扶持发展,形成一批规模大、经济效益好、主业突出、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自主研发能力强、技术装备先进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依托,全面提升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竞争力,充分发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带动效应。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界定要界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得首先明确工业企业的范围,工业企业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或企业。
虽然从2011年开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起点标准由原来的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
但是鉴于统计资料收集年限有限,本研究所指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还是沿用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三、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竞争力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是评价指标的选取,对于其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不仅能全面反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竞争力,还需要对其量化。
因此,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全面性及可行性原则,并考虑数据信息的收集的可行性,本文从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及成长潜力三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表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资产总计、利润总额、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可以从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指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产品销售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从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提取,而工业增长率则通过2009年度数据与2008年度数据相比较求得,即工业增长率=2009年工业生产总值/2008年工业生产总值-1。
(二)评价方法根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类标准,本研究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评价,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评价。
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一)采集原始数据本文根据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中国统计年鉴2009》和《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的统计数据,在31个省区市工业经济状况主要指标体系提出数据如下表2。
表2 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竞争力指标原始数据(二) 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与相关分析运用SPSS 统计分析软件对31个省区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竞争力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无量纲与数量级的不同。
通过SPSS自动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所以在得到计算结果后的变量都是指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变量,并同时通过系数相关矩阵相关选项同时得到相关矩阵如下表3所示。
表3 相关系数矩阵从表3 可知企业单位数与工业总产值、资产总计、利润总额以及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这几个指标存在着极其显着的关系,可见许多变量之间直接的相关性比较强, 证明他们存在信息上的重叠。
因此,需进行主成分的选取,明确对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竞争力贡献的主要指标。
(三)主成分提取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m个主成分。
特征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表示主成分影响力度大小的指标, 如果特征值小于1, 说明该主成分的解释力度还不如直接引入一个原变量的平均解释力度大,因此,一般可以用特征值大于1 作为纳入标准。
通过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得到总体方差分析表如下。
通过表4( 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 可知, 提取3个主成分, 即m=3。
说明有三个主成分对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竞争力影响较大。
同时在进行因子分析的过程中,得到了各因子得分系数。
表5 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从表5(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可知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资产总计、利润总额、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工业增长率、总资产贡献率和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指标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基本反映了工业增长率、总资产贡献率和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三个指标的信息,资产负债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在第三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三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资产负债率和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两个指标的信息。
所以提取三个主成分是可以基本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 所以决定用三个新变量来代替原来的十一个变量。
(四)竞争力综合得分这三个新变量的表达还不能从输出窗口中直接得到, 需要将其特征向量运用SPSS描述性功能求出来,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 然后就可以得出主成分表达式如下:F 1=++++ + + ++ ZX11F2=通过上述三个新变量,代入经标准化处理的数据可以计算三个变量的得分值,然后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得到综合模型如下:F=+++根据主成分综合模型即可计算综合主成分值, 并对其按综合主成分值进行排序, 即可对各地区进行综合评价比较, 结果见表6。
表6 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四、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竞争力分析与启示(一)各地区间竞争实力不均衡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总体上东部地区省份的工业企业综合竞争优势非常明显,东部地区省份占前十强里面的比例达到了60%,进入前十位的东部沿海地区分别是山东、江苏、黑龙江、广东、河北、浙江。
随着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尤其是围绕工业化进程来推进中部崛起,中部省份的河南和湖南工业企业综合竞争力也挺近了十强的前列,而广大的西部地区,仅陕西和新疆两省区进入前列,并且其规模优势和经济效益优势并不明显。
另外,从综合竞争力得分情况来看,全国仅13个省区市综合竞争力得分为正,其他18个省区市综合竞争力得分为负,得分为负的省区市占据一半以上,表明全国整体上来看,竞争力不高的省区占据大部分。
对于综合竞争力不足的原因,笔者认为既有规模上的原因、也有地区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原因,更有企业成长竞争力不足方面的原因,这些都是综合影响它们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二)各地区的竞争优势有所差别从前面提取的三大主成分来看,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资产总计、利润总额、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而这一主成分又刚好是企业规模竞争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基本上代表了地区企业规模竞争力的整体水平,更是反映了地区规模以上企业规模竞争优势;而工业增长率、总资产贡献率和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指标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而这一主成分又刚好是企业经济效益竞争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基本上代表了地区企业经济效益的竞争优势;资产负债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在第三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这一主成分又刚好是企业企业成长竞争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基本上代表了各地区规模以上企业成长与发展的竞争优势。
从这三个主成分的得分值排序来看,如下表7所示。
表7 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竞争优势评价纵观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竞争优势表格,可以明显地看出,在综合优势的排序基础上,如果将企业规模竞争优势、企业经济效益竞争优势、企业成长竞争优势进行单独排序的话,各地区的竞争优势有所差别,通过其相关的分析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综合优势与规模优势方面。
有些地区可能综合优势比较强,但是企业规模竞争优势并不是很强,如黑龙江综合优势排第三,但是规模优势居于中等,排到了第15位,新疆的综合优势排第7位,而规模优势排第23位,而反过来,有些地区并不具备综合优势,但是其地区企业具有规模优势,如上海综合优势排第21位,但是规模优势居于前列,排到第8位。
辽宁综合优势排第18位,而其规模优势居于第7位。
进一步分析认为,黑龙江、新疆等地区作为国家沿边地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将来,国家都一直加大对于沿边地区的工业投入,加上当地资源丰富,适合工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而其综合优势明显。
而辽宁和上海作为全国传统的工业基地和对外开放的城市,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工业化发展历程,成为工业企业布局的集中地,因而其工业企业规模优势比较强,但是近年来,随着上海金融中心的树立以及辽宁打造旅游大省的实践,这些地区的整体工业化投入和占比有所调整,因而,综合优势逐步减弱。
第二方面,综合优势与企业经济效益方面。
企业经济效益是反映当地企业资源配置带来的价值,在企业经济效益排比中湖南省非常具有明显的优势,排到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前列,这与湖南近年来重视工业化发展,大力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建设,尤其是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更是给湖南的工业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如湖南近年来在机械制造、冶金、装备制造领域取得的成就,无不推动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但是同时值得关注的是综合优势非常明显的江苏,企业经济效益却并不占优势,这可能与当地的产业布局以及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成本影响因素有关,如当地的工业企业建设成本可能比中西部地区要高,在同等条件下就提高了企业的固定成本,降低了其经济效益。
第三方面,综合优势与企业成长竞争优势。
在企业成长优势排名中,最显着的要数西藏(排第一)、青海(排第五)等省份,这些省份综合优势、规模优势都不具备,但是其成长优势尤其显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这些地区处于西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带来的政策性支撑,以及地处西部的这些省份矿产、冶金等资源十分丰富,只要工业化推进,国家加大投入,这些地区的工业企业必将带来很好的效益,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工业成长。
五、对策建议(一)促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区域均衡发展(二)针对竞争优势因素采取区别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