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的历史贡献和几点启示——电视剧《雍正王朝》观后感延安市人大办韩永星(2017年12月7日)近年来,以清朝历史为背景的宫廷剧是荧屏中比较火热的一大剧类,尤其是改编自著名作家二月河“落霞三部曲”的《康熙王朝》(陈道明主演)、《雍正王朝》(唐国强主演)和《乾隆王朝》(焦晃主演)作为帝王系列剧,代表了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最高水平,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好评如潮,之后又在央视的其它频道、各省市卫视频道以及各大网络平台上反复重播,同样受到广泛追捧,经久不衰。
其中由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胡玫执导,由二月河、刘和平联合编剧,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和长沙电视台共同录制的《雍正王朝》,于1999年1月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创下当年央视播出电视剧最高收视率(16.7%),包揽了该年份所有电视剧奖项大奖(金鹰奖、飞天奖),得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的高度评价,成为当年党政机关重点推荐收看的一部电视剧,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
我个人之所以对《雍正王朝》给予特别关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雍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很有争议的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很多,褒贬不一,让人不由心生好奇。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历史上的康乾盛世,但对康乾盛世中间那个承前启后、扭转乾坤的时期——雍正王朝却不甚了解。
而这个时期最为关键的人物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期间,励精图治、勤政为民、厉行节俭、惟才是举、奖罚分明、严惩贪官,算得上是一位十分杰出的封建政治家,然而他却背负了200多年骂名,比如谋父逼母、诛兄屠弟、阴谋篡位等,民间长期流传有“十大罪状”,一些影视作品对此亦有各种版本的夸大演绎,严重影响了后人对一代君王的判断。
作家二月河在小说《雍正皇帝》中通过大量史料,为一代帝王作了无声的辩解,使得现代人对雍正皇帝产生了新的认识。
第二,单就《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十分优秀文艺作品,电视剧中设臵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讲述的很多故事折射了我国当代政治、经济、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比如科场舞弊案的现实版是前些年屡次发生的国家级考试泄题和高考舞弊案;黄河水患的现实版是1998年朱镕基总理严加斥责的长江大堤“豆腐渣工程”;“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改革良策难于施行,隐射的是国家在推进改革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大将军年羹尧的人生轨迹更是近年来中央查处的一些“大老虎”的不二版本……历史从来不会重复,但总是惊人的相似!因此,观看和品味电视剧《雍正王朝》,对于我们运用历史眼光审视当下,通过故事讲述启迪人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与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分享电视剧《雍正王朝》的观后感,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一、雍正皇帝人物简况和历史贡献雍正皇帝名爱新觉罗〃胤禛(yìn zhēn),满族,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出生于公元1678年,生母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按照清朝的宫廷规制,自幼由贵妃佟佳氏(即孝懿仁皇后)抚养,与康熙帝十四子胤禵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公元1723年11月13日,康熙皇帝驾崩,时年45岁的四阿哥胤禛继位,成为清朝的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
(插入第20集视频:雍正继位)雍正在位十三年期间,大力革除康熙统治后期的各种积弊,勤于朝政,力推改革,选贤用能,遏制党争,铁腕治腐,为扭转康熙朝晚期的被动局面,开启乾隆盛世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整个大清帝国走向繁荣鼎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1735年8月22日,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心力交瘁,暴猝在自己的御案旁,享年58岁。
雍正皇帝去世后葬于清西陵之清泰陵,庙号世宗,谥(shì)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根据电视剧的讲述,并参阅大量资料,经过反复梳理,我们可以看出雍正皇帝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第一,大力整饬吏治。
雍正在做皇子的时候,对康熙晚年政治上的弊端,官场上的腐败,看得比较清楚。
四十五岁继位时,他正值盛年,心智成熟,经验丰富,一上台就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对前朝国库亏空加大清理追讨力度,对贪赃枉法的官吏一律严惩不怠。
雍正元年正月,刚登基不久的雍正连续下发13道谕旨,告诫各级官员不许贪污、不许受贿、不许克扣、不许吃空额,违者从严治罪。
之后,他设立专门的会考府(相当于现在的审计署),对国家财政进行全面审计,凡审计出问题的,都给予严肃处理。
在位其间,他高度重视各级官员的选拔任用,对田文镜、李卫、孙嘉诚、刘墨林等一批执法严格、行政严猛、作风果断、雷厉风行、敢于直谏、刚正不阿,具有开拓精神,政绩显著的官员倍加赏识并加以重用,对大批涉贪涉腐官员革职查办,甚至抄家问斩,使得清王朝的治理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明显改善,官吏贪污、吏治腐败、结党营私、为官不为的状况迅速转变,整个国家机关从内阁六部到省府州县,呈现出一个比过去更为勤政节俭、清廉务实的生动局面。
著名的旅日华人学者杨启樵曾评价说:“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满清恐怕早已衰亡。
”第二,设立军机处。
雍正之前,清朝军事方面的大事主要是由议政处来做,行政方面的要务主要是由内阁各部(如刑部、吏部、户部、工部等)主理,两个不同的权力系统,在西北用兵平乱时各自为阵、相互掣肘,弊端充分显现,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户部及地方无法为西北前线战事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
情急之下,为了加强集权,提高军政要务处理效率,雍正在议政处和内阁之外设立了军机处,作为当时统筹军政要务的议事机构。
(插入第30集视频:设立军机处)这一机构实际上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由朝廷重臣五至七人组成,专门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务,统一对外发布最高指令,实现了“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军机大臣直接与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前线及地方各种情形,传达皇帝旨意,直接对皇帝负责。
雍正皇帝几乎每天召见军机大臣,共商军政大事,重大事情由军机大臣直接奏报皇帝,其最大特点是处理政事迅速而机密,使得清朝君主集权达到顶峰。
军机处的设立,是雍正皇帝根据时局需要,对政权中枢机构实施的一次重大重构,该机构一直保留至清王朝灭亡。
第三:推行摊丁入亩。
在我国封建王朝,自西汉时起就有人丁税和土地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这对没有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穷困阶层,无疑是极不合理的沉重负担。
雍正继位后,对这一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税赋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制度(也叫“摊丁入地”),就是把人丁的那个人头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确定纳税之数目。
这样一来,地多者多纳税、地少者少纳税、无地者不纳税,使得一些穷苦的、没有土地的人从此不用担负税赋。
这项改革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受到了穷苦大众的普遍欢迎,但遭到了官绅地主阶级的强烈抵制。
改革经过艰难试点后逐步推开,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封建统治,解放了生产力,充实了国库,也极大地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人口由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1913万人猛增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3亿多人。
“摊丁入亩”一举取消人头税,其意义不亚于我国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的实行了2600多年农业税,是我国财政赋税史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改革。
第四,推动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我国封建王朝时期,老百姓基本上既要交税还要当差(即服兵役和力役),而士绅属于统治阶级,既不纳粮交税也不当差,这种不平等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随着资源和财富不断向士绅和地主集中,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封建剥削愈演愈烈,处于优势阶层的士绅们坐享优裕生活,而老百姓的负担却越来越重,国家财力匮乏,民众怨声载道,政权基础动摇。
譬如电视剧前几集所讲述的,面对黄河水患,朝廷无粮可调、无款可拨。
时为四阿哥的胤禛提出的“账济救灾”方案,得到康熙帝采纳。
随后胤禛与皇十三子胤祥受命前往江南筹款赈灾,想尽办法向富甲一方的官绅富户们逼捐,帮助朝廷暂时渡过了难关。
这些经历,使胤禛亲身感受到士绅们的自私自利、为富不仁,他们当中没有人能在“国家有难”之时,自觉地担负“匹夫之责”。
因此,雍正在平定西北叛乱后,着即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目的就是要破除权贵们的免税免役特权,让他们平等地交税当差,为朝廷履行必要的义务。
由于这一措施直接触及士绅们的既得利益,受到了强烈抵制,但雍正皇帝勇于向权贵开刀,主张并力推国民平等的思想和作为,值得后世钦佩和赞扬。
第五,实行耗羡归公。
我国古代长期使用以银、铜、铅为材质的货币,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损耗,因此官方在征税时都要收取一定的附加费。
此项附加费就被称作“耗羡”或“火耗”,由地方州县征收,作为办公及官吏们的额外收入。
清朝初期继承明代旧制,官至极品一年俸银不过180两、禄米180斛(读作hú,唐朝前1斛=10斗,宋朝时改为1斛=5斗),七品知县年俸仅有45两,官员们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家眷和仆人的日常生活。
与之对应的却是,耗羡作为一项附加费没有实行定额征收,于是一些州县官员随心所欲,从重加收这部分附加费,有的竟然达到正税一两、耗羡五六钱,广大老百姓苦不堪言。
雍正二年七月,雍正皇帝决定向全国推行“耗羡归公”,即通过核定火耗的办法,将此项附加费变为固定税额的法定正税,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用作办公费用外,剩余一部分用于弥补地方亏空,另一部分拨给州县作为官俸补贴,即“养廉银”,大幅提高了地方官吏的俸入。
这项政策促进了财政政策的公开化、透明化,将此前征收的耗羡银由“非法”变为“合法”,由“暗征”变为“明征”,并使其数量和用途固定化。
这样一来,用“明规则”取代“潜规则”,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增加了官员薪酬,一度时期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六,实施改土归流。
从元朝开始,我国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族群的头人即为土司,其职务是世袭的,不受朝廷任命,仅在名义上接受朝廷的册封。
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有的土司生杀予夺、骄恣专擅,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上叛服中央指令,而且经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争权夺地,不断发生战争,严重妨碍了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为了解决土司割据这一积弊,雍正即位后,遵从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全面推行“改土归流”。
其主要内容是,在原来实行土司制的地方设立府、厅、州、县,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实行和全国一致的州县制度,由朝廷任命有任期、可以流动的地方官员实施管辖。
“改土归流”要剥夺土司们的特权,自然遭到许多土司的武装反抗,但雍正皇帝坚决派兵平定。
在平叛战争中虽然也累及无辜,给少数民族造成一定伤害,但从长远来说,“改土归流”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统治﹐对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