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学 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 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1.国际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2.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社会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即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包括国际贸易纯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理论)。

3.国际贸易纯理论: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从事贸易的利益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

主要包括:贸易动机、贸易方向、贸易结构的决定因素,国际市场的均衡,以及贸易对各国生产、消费与福利的影响等。

4.国际贸易政策理论:探讨贸易政策(如关税、配额、区域一体化等)对各国各项经济活动与福利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条件或环境下,政府在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最佳选择。

5.国际贸易:世界各国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买卖与交换活动。

它既包括本国与他国之间的贸易活动,也包括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国际贸易是由各国的对外贸易所构成,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因此,国际贸易通常也被称作世界贸易。

6.净出口:很多国家在同类商品上既有出口又有进口时,如果一定时期内的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称为净出口;反之,则称为净进口。

7.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称外贸系数,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对外贸易总额(进口额与出口额之和)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8.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

9.机会成本: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产出数量。

10.提供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反映一国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为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11.相对价格:Px/Py定义为商品X的相对价格,其含义是用商品Y代替货币,作为商品X的计价单位,表示一个单位的商品X能交换到的商品Y的数量。

(国际贸易是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异基础上的)。

12.比较利益学说:由李嘉图提出,若两贸易参与国生产力水平不相等,A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B国,处于绝对优势,B国则相反。

两个国家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A国集中生产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B国停止生产在本国国内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

13.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通常用人均资本存量表示。

14.要素密集度: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15.H——O定理:由于两国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

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16.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17.里昂惕夫之谜: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与H—O理论恰恰相反。

18.罗伯津斯基定理: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导致的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品产量增加,会同时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

19.特定要素:除劳动以外的要素,该要素只能用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而不适合于其他部分的需要。

20.流动要素(共同要素):即劳动要素,该要素是一种流动要素,可用于生产任何产品。

21.重叠需求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从需求面探讨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核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22.规模经济: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23.外部规模经济:单个厂商的平均成本与其自身规模无关,但随着整个行业的扩大,该行业的平均成本降低。

24.产业间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25.产业内贸易:各国彼此交换同一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即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行为。

26.产品生命周期:新产品经历发明、应用、推广到市场饱和、产品衰落,进而被其他产品所替代四个阶段。

27.新贸易理论: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利益来源,对国际贸易基础作出新的解释。

28.贸易条件: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又称为“进出口交换比价”。

人们通常用计算一国贸易条件指数的方法来了解该国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

计算公式如下: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29.差异产品:是指在产品设计及品牌上明显不同于同类产品,且被消费者认可的产品。

30.关税: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收。

31.从量税:根据贸易商品的物理量生征收的关税。

32.从价税:根据贸易商品的价格或单价征收的关税。

33.进口附加税:一国海关对本国进口商进口商品时除征收一般关税外,根据某种目的所加征的一种关税。

(如反倾销税)。

34.有效保护率:整个关税体系对某一进口竞争行业附加值受保护的程度。

ERPj=(V j’-Vj)/Vj (ERPj:有效保护率,Vj、Vj’分别表示征收关税前后j行业(或商品)的国内生产附加值。

35.非关税壁垒:一国政府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

36.进口配额: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是一种比进口关税更严厉的保护措施)。

37.国别配额:进口国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进口商品规定不同的进口限额。

38.倾销:是指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39.掠夺性倾销:为了排除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一旦达到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企业又会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性的超额利润。

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公平贸易”行为。

40.反倾销税:进口国政府在确认外国出口商销售到本国市场的商品有倾销行为时,对该商品所征收的进口附加税。

41.出口补贴: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贴或间接补贴。

42.直接补贴:政府直接向出口商提供现金补助或津贴。

43.间接补贴:政府对选定商品的出口给予财政税收上的优惠。

44.自愿出口限制:商品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之下,自愿地限制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数量或出口金额。

45.歧视性公共采购:一国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制度,给予国内供应商优先获得政府采购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

46.幼稚产业: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47.坎普标准:是经济学家坎普在综合了穆勒标准和巴斯塔布尔标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的外部规模经济与幼稚产业保护的关系。

48.最佳关税: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关税水平。

其条件是:进口国由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边际损失)与额外收益(边际收益)相等。

49.关税的价格效应: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会使进口产品的价格上升。

如果关税征收国是一个小国,则关税全部由国内消费者承担;如果关税征收国是一个大国,则关税由国内消费者和国外出口商共同承担。

50.关税的贸易效应:即关税的生产效应与消费效应之和。

征收关税导致国内生产增加,国内消费减少。

关税导致贸易减少。

51.进口替代战略:发展中国家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逐步代替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以期节省外汇、积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的战略。

52.出口导向战略: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

53.经济一体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54.自由贸易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55.关税同盟:是指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所有成员统一对非成员国实行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

56.共同市场: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自由贸易、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57.经济联盟:指不但在成员国之间废除贸易壁垒,统一对外贸易政策,允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协调的基础上,各成员国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

58.贸易创造: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

成员国相互贸易的利益会增加。

59.贸易转移: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

(有可能使非成员国的更低成本的进口国被同盟内成员国相对更高的进口所取代,从而恶化资源的配置,背离比较优势原则)。

60.自由贸易:又称贸易自由化,是指主张放松乃至取消国家间的贸易限制,以使商品和劳务在各国市场上自由流动的一种理论或政策。

61.保护贸易:又称贸易保护主义,是指主张由国家采取措施来管理和干预进出口贸易的一种理论或政策。

62.最惠国待遇: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个缔约国的一切贸易特权、优惠和豁免,也应同样无条件地给予其他缔约方。

63.国民待遇: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国另一方的公民、企业、船舶及产品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船舶、产品的同等待遇。

64.可预见性原则:各成员国在其贸易政策或规定执行以前,要对成员国公开并通知世界贸易组织。

65.直接投资:指投资者对所投入的资金的实际运行过程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控制权的投资。

66.间接投资:指投资者不直接操纵或影响资金的运行过程的投资。

67.市场内部化:企业为减少交易成本,减少生产和投资风险,而将该跨国界的各交易过程变成企业内部的行为。

68.跨国公司内国际贸易:即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是指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国外子公司相互之间在产品、技术和服务方面所进行的贸易。

69.国际收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70.国际收支平衡表:以复式记帐法系统记录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从事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统计表格。

71.经济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国民生产总值。

72.出口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出口。

73.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出口收入,即到期债务与出口的比率。

74.经常项目: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的项目,它记录的是一国国际经济交易的主体。

涉及商品进出口、服务进出口、单方面转移、要素收益等项国际收支。

75.资本项目:记录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变动。

76.汇率:以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或把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77.经常项目的可兑换:是指以贸易等为目的的外汇交易实现自由兑换。

78.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是指取消资本流入和流出的汇兑限制,任何一个货币持有者都可以按照市场汇率将一种货币自由兑换成其他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79.基本收支差额:一定时期内经常项目与长期资本金融项目借方总额与贷方总额之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