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程实施意见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程实施意见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程实施意见
武大教字[2004]47号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决定在原公共选修课程基础上,规划和设计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程。

一、指导思想
21世纪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要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

大学教育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接触不同的事物,使他们能对不同的学科、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模式保持高度的兴趣和尊重,同时增进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了解,使其能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做出明智的选择。

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的目的在于向学生展示不同学科领域的各门知识及在这些领域内探索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得多种不同分析方法,了解这些方法是如何运用,以及他们的价值所在,强调的是能力、方法和性情的培养。

二、课程领域规划与设计
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程划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明、跨学科领域五大类,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每个领域自主地选修一定的学分。

A、人文科学
B、社会科学
C、数学与自然科学
D、中华文明与外国文明
E、跨学科领域
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采取逐步建设和不断更新的方法,目前一是精选已开设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和进一步建设,二是结合学生知识结构要求和本校特色设计新的课程。

所有课程面向全校招标并组织专家评审筛选,并根据教学需要和检查评估的情况,不断增设和淘汰。

在公平竞争的机制下逐渐推出一批具有武大特色的名师名课。

三、教学要求
通识指导选修课的设置力图向学生介绍大学本科教育所不可或缺的知识领域中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剖析不同学术领域和文化的研究层面、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从而为资质、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

为此通识指导选修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符合如下要求:
1.教学内容重在启发思想、掌握方法,而非灌输知识的细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细节或事情的详细经过应当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去掌握。

2.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和课堂讨论等几个部分。

应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目录,并对学生提出必要的课外阅读量要求。

还应通过讨论和撰写读书报告等办法,检测学生读书的质和量。

3.鼓励使用先进教学手段,提倡运用课堂模拟、项目参与、社会实践、角色扮演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是通选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大课的讨论可以分组进行,聘请助教协助组织和主持。

4.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应由考勤、讨论、作业、考试等多种检测指标来决定。

每课的作业不少于两次,作业的批改也可由助教分担。

考试内容应能检测学生读书和自主学习的情况。

5.开课时即应发给学生教学大纲,内容包括教学目的、要求、大致的进度、基本参考资
料目录、成绩考察办法,以及上课时间、地点、课程编号、教师姓名、联系办法等。

四、遴选标准:
1、基本性:课程的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类文明中最基本的知识和方法。

相对于工具性、应用性、休闲性课程而言,课程应具有基本性。

2、整合性:课程应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进行融合贯通,提供学生分析问题的多种视角,能够启发学生的心智。

3、深刻性:课程不仅要让学生获取广泛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发展完备理性,培养优美情感、陶冶健康人格,从而达成人的和谐而自由的发展。

4、时代性:课程应具有时代特征,尽可能地反映学科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

5、普适性:课程所探讨的问题应适合全体学生学习,以不须预先修习系统性专业知识为前提。

五、审报程序和方式
课程开设由教师申报、院系初审,最后由学校按照遴选标准严格审核。

可以由教师一人开课,也可以由一人牵头,多人合开。

申报教师须填写“开课申报表”和“开课教学大纲”,包含授课内容、课程进度、教科书、参考书目、考核方式、教师简介等。

六、学生选修制度
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明、跨学科领域五大类,学生在每个领域至少选修2个学分,总共最低修满12个学分。

获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类学位的学生,在数学与自然科学领域至少修满4个学分;获自然科学类学位,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或中华文明与外国文明领域至少修满4个学分。

学生选修与本专业重复或相近的课程,不计入通识学分。

跨学科领域的课程修习则均承认学分。

武汉大学
二ΟΟ四年二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