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脐茸+脐尿管囊肿PPT课件

脐茸+脐尿管囊肿PPT课件

脐肉芽肿(umbilical granuloma)是指由于断脐后未愈 合的伤口受异物刺激(如爽身粉、血痂)或感染,形成的 息肉样增生物。
——脐茸与脐窦、脐瘘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三者均来源于胚胎卵黄管残余组织。 区别:三者形态上有区别,后两者呈管状(脐窦—
—和肠管不通;脐瘘——与肠管相通)。
脐茸
• 脐茸是小儿脐部的卵黄管残余组织(胚胎残余组织)增生物,又 称为脐部卵黄管息肉(umbilical omphalomesenteric duct polyp)或脐息肉(umbilical polyp)。
• 通俗的讲,脐茸是小儿脐带脱落后,创面上出现的樱红色、表面 光滑湿润的息肉样增生物,可有少量“脓水”样分泌物(如果被 碰伤,分泌物可呈血性)。
临床表现
脐尿管囊肿表现为在下腹正中,囊性包块,不随体 位变动,位置表浅与腹壁关系密切。大的脐尿管囊 肿类似腹腔内肿瘤,可压迫肠道,引起腹痛等症状 。亦可由于继发感染而成脓肿。脓肿或囊肿均可破 裂,向腹外穿孔,或破裂至膀胱内或至腹腔与盆腔 。
根据临床检查脐下正中表浅囊性肿物,大小不等, 大者可以触及且多无症状。继发感染时,出现局部 炎症反应,结合B超、CT、膀胱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可 以明确诊断。
SUCCESS
THANK YOU

病理学编辑 大体形态: 樱红色、表面光滑湿润,息肉状。小者约绿豆大小
,大者直径可超过0.5cm,部分根部变细形成蒂。 组织形态: 脐部皮肤鳞状上皮与胚胎残余的肠粘膜组织相连。
治疗
1、一般的脐茸可以用生理盐水配合1%甲紫溶液(俗称紫 药水)治愈。每天用生理盐水清理宝宝的肚脐后用甲紫溶 液涂抹脐茸~每天2次~一般10天内都会治愈(也有40多天治 疗好的患者,贵在坚持)~需要注意的是~患有脐茸的宝宝 肚脐一定不要沾水,保持宝宝肚脐干燥~等彻底治愈以后才 可以沾水~
脐茸正是卵黄管闭塞后,其远端的粘膜(肠粘膜) 未完全消失,在小儿脐部出现的息肉样增生物。
——脐茸≠脐肉芽肿
“脐茸”在部分文献里被称为“脐肉芽肿”(umbilical granuloma)。实际上从脐茸的来源分析,它属于一种先 天畸形,而不属于肉芽肿。可能是因为医学专业词典里不 能查到我们常用的词语“脐茸”及其英文翻译,而只有“ 脐肉芽肿”及其英文翻译的缘故,这些作者认为脐茸等同 于脐肉芽肿。其实,“脐茸”的同义词“脐部卵黄管息肉 ”(umbilical omphalomesenteric duct polyp)或“脐 息肉”(umbilical polyp)在医学专业词典里是能查到 的。
脐尿管囊肿(urachal cyst)临床少见,多发生于 男性。囊肿位于脐下正中腹壁深处,介于腹横筋膜 与腹膜之间,是由于脐尿管两端闭合,而中间未闭 ,脐尿管上皮分泌的液体形成。多在儿童期发现。
发病原因 脐尿管囊肿是在胎儿发育中,两端闭合而中间形成
一腔,其内为上皮的分泌物或脱落细胞碎屑所充满 。
2、体积小的脐茸,可用10%硝酸银烧灼(药物腐蚀)。 3、有蒂的脐茸,可先以线结扎,残留部分再用10%硝酸银
烧灼。 4、粗大的脐茸,一般需要手术切除。 5、其它治疗方法,如激光治疗等也可选用。 6、有合并症者需住院检查和治疗。
SUCCESS
THANK YOU

脐尿管囊肿
——来源
胎儿通过脐带与母体的胎盘相连,脐带根部和胎儿 腹部正中连接处称为脐。
脐带内有脐静脉和脐动脉(和胎儿体内的血管相连 接,出生后闭锁——成为肝圆韧带),以及卵黄管 (和胎儿的小肠连接)、脐尿管(和胎儿的膀胱连 接)等结构。 正常情况下,卵黄管等结构在胎儿发 育过程中和断脐后,或闭塞、或纤维化、或消失, 最后仅残留一皮肤瘢痕凹陷——脐。
有助于确诊,又有助于和腹部其他病变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 下腹部正中线有深部肿物时应考虑脐尿管囊肿可能
性,需与阑尾肿胀、美克尔憩室、卵巢囊肿、结核 性腹膜炎等鉴别,B超及X线侧位片可以协助诊断。
治疗方法 常规方法为切除囊肿,如并发有炎症应先行切开引
流,待炎症消退后再行切除。手术时尽量避免切开 腹膜,以免发生腹膜炎。
辅助检查
对疑有脐尿管囊肿Biblioteka ,B超检查为首选。描述其特征 如下:
1.脐下正中腹壁深部可见梭形无回声区的包块,位于脐与膀胱之间。 2.包块随深呼吸同向运动。 3.囊腔感染时,显示密集的点状回声,此乃囊内有脓液、坏死溶解的
组织碎屑及囊壁渗液积聚所致。 4.囊腔内壁粗糙,外壁显示不清。 5.膀胱充盈或排空时,囊肿形状随其变化。 6.囊内结石可出现强回声。此外,IVU、膀胱镜检及腹部CT扫描,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