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分析与矫正策略研究姓名:袁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教育教育管理指导教师:刘晓明 20080601 摘要课堂教学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任何一方出了问题都会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可以说“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场。
”所以,对于学校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教材等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对于课堂教育诸方面问题的研究成果也多有所见。
但总体而言,对于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效果的“课堂问题行为”这一最使教师头痛的棘手问题则有些忽略。
虽然课堂问题行为多发生在“问题学生”身上,但事实上课堂问题行为不单单出自问题学生,而涉及的应该是所有的学生(包括所谓的优秀学生)。
所以,本文试图就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产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以及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和应对策略等方面的问题加以阐述,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之目的。
本文共三部分:一、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现实扫描: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原因追溯。
三、走出问题: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策略探寻。
本文认为,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程度不等地妨碍及干扰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影响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发展和师生关系的融洽。
通过问卷、访谈、随机性观察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了现状调查,结果表明:1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2、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具有差异性:3、教师同样也具有课堂问题行为:4、我国中小学课堂现状令人堪忧。
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环境、教师、学生和教育现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
根据我国中小学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及原因,借鉴国外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经验,本文认为,我国当前中小学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可采取如下策略:1、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为此,要促进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明确学生的行为标准,加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出现课堂问题行为应及时加以矫正。
2、提高教师的素质。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摒弃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观,确立以提高全面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其次,要强化师德意识,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增加爱生感:再次,要改进教学技能,以生动有趣、活泼多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最后,要变革课堂管理,摒弃过去那种角色与角色之间关系的课掌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课堂管理模式。
3、优化育人环境。
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强化社会教育。
4、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归因分析:策略研究improperclassmanagements,punishmentSatr锄dom锄dmoodalienation,allofwhichcanlead’t0classroommisbehaviorSdirectly0rindirectly.3.InViomments,includingschoolandsocialenviro姗ent4.Family;changesandfhnctiondeficiency、Offamilystructurehavegreatef!I’cctOnclassroommisbehaViors.Onthebaseofthepresentsituation,re勰0nsofclassr00mmisbehaviors卸ddrawingontheexperiencesofcorrectingdaSsr00mmisbehaviorsabroad,thefollowingstrate舀esc觚beadoptedt0co盯ectclassr00mmisbehaviors:1.1’0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竺星:么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同意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数据库中,并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发行和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4—时7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垂曼指导教师签名:日期:Dg.二日期:一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电话:通讯地址:邮编: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己I吉J-目随着中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堂教学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及环境组成的复杂的社会体系,师生在课堂中通过交互影响来完成教学,达到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不能安心学习或不能顺利地学习,其学习活动不能和谐地与教师教学活动相配合。
他们的行为不但妨碍了自己的学习,而且有时还干扰了教师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师生的身心健康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我国心理学家根据调查研究认为,现阶段中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91.5%的中学生有程度不同的课堂问题行为(高中生有课堂问题行为的比例达97.2%)。
其中,经常有的占21.7%,有时有的占69.8%。
比例之大,已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因此,研究和探讨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利用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几年的实践观察,综合考察和分析了中学课堂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行为,在追溯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策略,以求为搞好课堂教学和进行相关的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依据。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课堂问题行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人的行为。
那么什么是人的行为呢?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曾用公式B=f(P”E)表示人的行为的产生。
B(Behavior)表示行为,P(Personal)表示个人的内部的特性,E(Environment)表示环境,f表示函数。
其含义说明,人的行为乃是人的内部特性与外部环境的函数。
Ⅲ因而心理学家把人的行为解释为个体具有内在动机的、有意义的行动。
本文中所指的行为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受一定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所发生的交互活动,它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进行的,是社会化的产物,而课堂问题行为则是和课堂正常行为相比较而言的。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涵义20世纪中期以来,国内外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社会学家就课堂问题行为这一领域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
仅以概念作审视对象,与之相近的概念有:反社会行为、行为失常、不当行为、不良适应、破坏行为、偏差行为、违纪行为、异常行为等:而从称呼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角度则有:差生、后进生、落后生、补偿生、问题学生、行为偏差儿童、行为不良儿童、难教学生等等。
对这一概念理解的角度不同,对它的界定也就有所不同。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H.C.Lindgren)认为:“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或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
川孙因此,他将“对教师和其他权威人士长期的对抗’’、“极端的羞怯”、“过度的白日梦”、“旷课”、“长期的不愉快和抑郁”等症状都看作是问题行为的多种表现。
我国学者孙煜明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障碍儿童身心健康、影响儿童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
‘3’邵瑞珍等人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李志等认为:“课堂问题行为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与课堂教学目的不一致,影响自己或干扰他人学习的行为”。
‘5’马彦宏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妨碍自己的学习,有时还干扰教师的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的提高的行为”。
旧上述界定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课堂问题行为的含义,我们从研究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简言之是学生在课堂上引起麻烦的一种行为。
这些问题通常包括对教师与学校的对抗态度(如骂人、发脾气),破坏课堂纪律(如2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随意走动、干扰别人、惹事生非),不参与课堂活动(如上课不专心、懒散、做小动作),以及课堂退缩行为(如畏畏缩缩或虚怯胆小)等等。
在判定课堂问题行为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点:(1)普遍性——这种行为是否是该年龄阶段学生普遍发生的问题行为。
(2)时间——-在课堂上发生的时间。
某个学生的某个课堂问题行为在一节课的什么时候发生,是课一开始就发生,还是在中途发生或是在快下课时才发生?(3)延续性——这种行为是否每次都会延续很长时间,能不能自行消失?(4)频率——这种行为在某一节课上是否经常发生?(5)针对性——这种行为是否只针对某一门课或某几门课?比如,有的学生在数学课上常表现出问题行为,而在语文课或其他的课上很少表现或不表现问题行为。
(6)指向性——该问题行为是指向自己,还是指向其他同学,或者正在上课的教师?此外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在生理机能、心理水平、认识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在分析学生的行为时,应将学生所表现的行为与该年龄阶段的正常发展趋势及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行为的合理要求联系起来。
(2)问题行为与犯罪行为、变态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犯罪行为是从法律意义上对扰乱和违反社会准则行为的判定,行为的严重性及稳定性的程度较高,在一般的教育条件下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变态行为多半起源于心理失常所造成的行为异常:而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是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包括那些影响课堂秩序和集体活动的惹麻烦行为,如小动作、不遵守纪律,以及那些由于情绪上和社交上在成熟方面所引起的忸怩、缺乏信心等行为,这些行为将随着青少年学生心理上的成熟和心理水平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行为控制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