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康复治疗的运动疗法
(一)概述
1.定义是根据患者的功能情况,运用物理学、力学原理,借助各种手法、治疗器械及患者的自身参与,通过患者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或改善患者人体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称为PT。
运动治疗师简称PT师。
PT
是康复治疗方法中最重要、应用最多的手段,也是社区康复的重点。
运动疗法以运动为手段,着眼于功能。
也就是以运动这一物理因子对患者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
治疗的目的包括: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耐力,改善平衡协调功能,提高整体运动功能。
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身积极参与,局部功能和整体功能、身体功能与心理功能均得到全面改善与提高。
2.运动疗法分类
(1)按用力程度分类。
①被动运动:指运动时患者完全不用力,全靠外力来完成的运动或动作。
其作用是预防挛缩和粘连的形成,刺激伸屈反射,增强本体感觉,放松痉挛肌肉,促发主动运动,为主动运动做准备。
②助力运动:指部分借助外力的辅助,部分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完成的整个运动过程。
外力可以来自机械,也可以来自于健侧肢体或他人的帮助。
其作用是增强肌力、改善功能。
③主动运动:指既不需要辅助力也不施加任何阻力的情况下完全由患者主动独立完成的运动。
其作用是增强肌力、改善功能,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耐力。
④抗阻运动:是指在有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地进行对抗阻力的运动。
阻力可以是器械的,也可以是徒手的。
多用于肌肉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
(2)按肌肉的收缩形式分类。
①等张运动:等张运动是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
等张运动又分为:一是向心性等张运动。
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变短,又称为向心性缩短,如屈肘时肱二头肌收
缩。
.是离心性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被拉长,又称离心性延伸,如下蹲时的股四头肌收缩。
②等长运动:等长运动是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不变,张力增加,关节不产生肉眼可见的运动,又称静力性收缩。
多用于骨科患者肢体被固定后患肢肌力训练。
3.临床应用
(1)适应证。
①神经科疾病:偏瘫、脑瘫、截瘫、周围神经病等;②骨科疾病:四肢骨折与关节脱位、截肢后、脊柱骨折、关节术后、颈椎病、腰腿痛、类风湿关节炎、脊柱畸形、肩周炎、软组织损伤等;③内科疾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冠心病、糖尿病等;④其他:烧伤后、肿瘤等。
(2)禁忌证。
发热、疾病的急性期、出血倾向、严重心肺功能衰竭、剧烈疼痛等。
(二)几种常见的运动疗法
1.维持与恢复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用于改善和维持关节的活动范围的练习称之为关节活动范围练习,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活动所通过的运动弧,各关节都有正常活动范围,也就是关节活动度值。
关节活动按是否借助外力分为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辅助运动3种,以及是否使用器械分为徒手运动和器械运动两种。
(1)被动关节运动(关节活动范围维持训练):此种训练方法无需患者肌肉主动收缩,而是借助他人、器械及自我肢体辅助来完成。
用于偏瘫、截瘫等无肌肉收缩的患者,主要目的是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①训练方法:治疗师根据关节运动学原理完成关节各个方向的被动活动。
一是躯干被动活动方法,治疗者一手固定患者的一侧肩关节,另一只手把患者的双膝关节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以达到牵拉外侧躯干肌群的目的。
二是肩关节前屈的被动活动方法,治疗师一只手握于患者上臂,另一只手握住腕关节上部,两手同时慢慢地把患者的上肢沿矢状面向上高举过头。
三是肩关节外展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的体位与前屈位相同,治疗者手的摆放位置移动平面为额状面。
当患者的上臂被移置到肩外展90度时,手心旋转向上后,再继续移动直至接近同侧耳部。
四是肩关节内、外旋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肩关节被外展90度时,治疗师的一只手固定肘关节,另一只手握住患者腕关节,围绕肘关节做向上或向下的旋转。
五是肘关节的被动活动方法,当患者上肢呈外展位时,治疗师一只手固定其肘关节,另一只手握住腕关节作屈伸的动作。
六是膝关节屈曲的被动活动方法,治疗师一只手托住患者的小腿,另一只手用手心托住患者的脚后跟,双手一起沿矢状面向上推。
七是髋关节后伸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呈侧卧位,治疗师的一只手固定髋节,另一只手从下向上托住膝关节及小腿,用力向后拉。
八是被动牵拉胭绳肌,即为直腿抬起的训练,治疗师跪于床上,在膝关节展的状态下屈曲髋关节,同时用自己的一侧膝关节把患者的另一侧下肢固定于床上,以防止在运动过程中这侧下肢向上抬。
九是被动牵拉跟腱,治疗师一只手固定踝关节,另一只手的手心握住患者的,脚后跟,前臂贴于患者足底外侧,利用身体的重量向上拉。
②注意事项:一是关节活动的各个方向都要训练;二是尽量做到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活动;三是被动关节活动的动作应缓慢柔和、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四是每个关节每个运动方向,上肢一般3~5次,下肢5~10次,每日做2次为宜。
(2)辅助主动运动的训练:用于患肢肌力工、Ⅱ级的患者,患者能够有肌肉的收缩,但不引起关节活动或关节活动范围达不到正常值,治疗师设法使其关节活动达到全范围。
自我辅助方式有:利用平面或训练板,肢体置于一平滑的木板或桌面,让患者在该平面上滑动肢体,达到活动关节的目的。
还可用悬吊装置、人手辅助等方法进行辅助主动运动的练习。
注意事项:①根据活动受限的关节不同,采取适当的体位;②注意固定关节的近端;③治疗师熟悉被活动关节的解剖位置及运动方向,向患者讲明动作如何做,运动方向是什么;④动作宜缓慢、有效地完成,动作之间有一短暂的休息过程;⑤随着主动肌力量增加,辅助力渐减少。
2.增强肌力训练如果患者能主动完成一全关节活动范围的动作时,说明肌力达到Ⅲ级以上,可以进行肌力增强训练,以使肌力逐步增强至正常。
肌力增强训练的方法就是在肌肉运动时施加阻力,让肌肉抗阻力活动。
常用的方法可分为徒手训练,如徒手等张训练及徒手等长训练,应用器械训练如弹力带、沙袋、哑铃、弹簧、悬吊式抗重力等方法。
注意事项:
(1)选择适当的方法。
根据目的、肌力的级别不同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
(2)正确设计姿势与肢位,患者感舒适、稳定,才能充分发挥潜能,全力完成动作。
(3)防止出现代偿动作。
(4)充分固定运动肢体的近端。
(5)科学计划每日的运动量(以次日无疲劳感、剧烈疼痛为宜)并持之以恒。
3.平衡和协调功能训练偏瘫或截瘫患者都可有平衡功能障碍。
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主要有视觉信息输入缺少、前庭功能紊乱、本体感觉缺失或消失、肢体缺失、瘫痪、小脑功能紊乱等。
平衡是逐步发展的,平衡障碍的训练原则:①从最稳定的体位到最不稳定的体位逐渐过渡(即人体重心逐渐增高,支持面越来越小);②先静态平衡完成后,再训练动态平衡;③从睁眼活动逐步过渡到闭眼活动;④在保持稳定的同时,逐渐增加头、躯干、四肢活动,注意提示患者精力中,逐步提高能力。
日常生活动作的完成需要身体的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来成。
静态平衡是动态平衡的基础,没有静态平衡的稳定,就没有动态平衡的展。
因此,训练首先从静态平衡开始,静态平衡也就是对某一静态姿势的控制力,主要依赖肌肉的等长收缩及关节肌肉协同收缩来完成。
训练方法:一方面通过对关节的挤压,刺激关节感受器,诱导姿势反射的出现;另一方面增强关节两侧肌肉等长收缩能力,从而达到稳定关节的目的。
当静态平衡能完成时,就可训练动态平衡。
(1)坐位平衡的训练:训练身体重心向前、后、左右动作时的动态平衡。
(2)跪位平衡的训练:跪位与坐位相比,身体的支撑面积减少了,身体重心与支撑面的距离也提高了,因此维持平衡的难度也增加。
跪位平衡的维持,除了具有头与躯干的控制能力以外,还增加了躯干与骨盆的控制能力。
(3)站位平衡的训练:立位平衡除了按静态和动态平衡划分以外,还可从肢体角度方面分为双足和单足的平衡。
双足静态平衡的训练,可以让患者在站立位下,治疗师诱导其平衡反应的出现。
可让患者站在平衡板上;训练重心横向或纵向的转移,为单足立位平衡和步行作准备。
4.步行训练偏瘫、截瘫患者大部分经训练可以获得步行能力。
偏瘫患者患肢有屈髋、屈膝的能力以及患肢有一定负重能力后开始步行训练。
训练方法如下(以偏瘫患者为例)。
(1)支撑相训练:患者站立位,治疗师位于其后,双手放在骨盆两侧,诱导患者将体重移到患侧,然后令健腿上下台阶。
(2)摆动相训练:患者健侧下肢负重,治疗师跪在其前方,一手握住患者的足部,诱导患侧屈下肢松弛后,向前、向后摆动。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