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复习回忆提纲第一章国共十年对峙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1.大革命失败的教训2.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意义3.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4.秋收起义的旗号、目标5.文家市决策的内容6.三湾改编的意义7.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的教训及意义8.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时间、建立者9.井冈山会师的部队及领导人10.“工农武装割据”的原因、内容11.粉碎三次“围剿”的战略战术1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时间、首都、领导人13.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和土地革命的意义第二节九一八事变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2.九一八事变中国民政府的政策3.九一八事变的结果4.伪满洲国建立的时间,后果5.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的反应6.东北抗日联军成立的时间、领导人7.三十年代前期抗日活动的特点8.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9.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的时间、领导人、战绩、失败原因10.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成立时间、地点、领导人、失败原因第三节红军的长征1.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提出的背景、实质2.第四次反围剿的背景及胜利的原因3.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4.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意义5.长征的路线6.两次会师的时间、地点、部队第五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何梅协定的内容2.华北事变的涉及省份、实质、影响3.八一宣言的背景、时间、内容4.瓦窑堡会议的时间、内容5.《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意义6.一二九运动的背景、领导、参加者、意义7.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8.西安事变发生各方的态度9.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意义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抗日战争的爆发1.七七事变的意义、中共的反应、蒋介石的反应2.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的目的、国民政府的反应3.中共军队的改编(名称、领导人)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5.淞沪会战的意义6.太原会战与平型关大捷的意义7.南京大屠杀的时间、人数8.徐州会战与台儿庄战役的意义9.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失利的原因,及对其评价10.洛川会议的时间、内容11.陕甘宁边区的地位12.《论持久战》发表的背景、主要内容第二节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2.日本侵略方针的改变及其影响3.英美劝降蒋介石的目的4.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的时间5.汪伪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实质6.日本对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的目的、方式7.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目的8.日本在沦陷区推行的两个运动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内容、意义2.蒋介石集团内外政策的两面性及其原因3.面对国民党掀起的反共高潮,中共的斗争方式4.皖南事变的时间、中共的对策(及其原因)5.枣宜会战的背景、大结果6.豫湘桂战役的背景、溃败的原因7.1943年国民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成果及其原因8.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9.统制经济政策对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第四节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百团大战的背景、时间、意义2.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的方式3.三三制原则及意义4.双减双交政策的意义、实质5.大生产运动的意义6.整风运动的内容、意义7.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内容、意义8.日本投降的时间9.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10.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1.两个战场的战略地位、战略战术和关系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第一节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1.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主要矛盾2.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及其战略目的3.蒋介石力促重庆谈判的原因4.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的目的5.重庆谈判的成果、及其意义6.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成果、意义7.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8.全面内战爆发初期中共的战略战术、结果9.国民党重点进攻的时间、解放区、重要战役、结果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战略反攻的时间、方向(原因)、意义2.三支大军的领导人、方向、意义3.华北、东北、西北的反攻领导人、战果4.战略决战的背景5.三大战役参战部队、指挥员、意义第四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意义2.蒋介石“求和”声明的原因和目的3.北平谈判的结果4.渡江战役的时间、占领南京的意义5.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2.1949年政协的参加阶层的广泛性、中心问题3.《共同纲领》的性质4.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5.追歼歼敌的完成时间6.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意义7.抗美援朝的背景、时间、胜利的历史意义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主要内容、特点(原因)、土地改革完成时间、意义9.镇压反革命运动的时间10.三反、五反运动的领域、内容、意义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1.导致新中国成立时严峻的经济形势的原因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3.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性质、意义4.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的措施、意义5.合理调整工商业的原因、作用6.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的内容、意义7.国民经济根本好转的时间、意义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与七届二中全会的联系)2.一五计划的内容、特点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方针、原则、方式4.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政策、方式5.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意义6.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7.一五期间各方面的成就及意义8.一届人大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性质9.一届人大前后全国政协职权的变化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中共八大的时间、主要内容、评价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时间、背景、主要内容3.整风运动的目的、内容4.反右派斗争的原因5.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原因、影响6.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实质、影响7.庐山会议的目的、时间、实际内容8.反右倾斗争的影响9.三年经济困难的原因10.八字方针和七千人大会的目的、主要内容、作用11.十年探索时期的主要成就(一弹一素二铁路二钢基三油田四人物)、石油工业的成就第七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一节全国大动乱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导火线、开始的标志2.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指挥部3.“一月革命”和全面夺权的影响、“二月逆流”的实质4.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5.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背景、影响第二节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1.九一三事件的时间、意义2.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3.1973年国民经济复苏的原因4.“批林批孔”运动的斗争矛头5.邓小平全面整顿的作用、实质6.文革时期经济建设的成就及其原因7.“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背景8.四五运动的时间、意义9.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第八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第一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在徘徊中前进的原因(徘徊的原因和前进的原因)2.邓小平在教科文事业的政策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背景、意义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主要内容、意义5.拨乱反正中影响最大、涉及人数最多的事件6.《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内容第二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1.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实质和目的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作用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作用4.对外开放的格局、五个经济特区5.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农业、工业、其他)第三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中共十二大的时间和主要内容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出的背景3.中共十三大的时间和主要内容4.中共十四大的时间和主要内容5.中共十五大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第四节“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1.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主要精神2.1981年叶剑英谈话的主要主张,对台的特别政策3.“一国两制”提出的时间、具有法律效应的标志4.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时间5.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的时间6.香港顺利回归的时间、意义7.澳门回归的时间第九章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1.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政策的原则2.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的时间、内容、进入社会主义的时间3.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政策4.援藏干部的代表5.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和国防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新中国成立时的国际环境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基本方针3.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第二节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成就1.60年代的中美关系2.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3.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原因、表现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及原因5.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的时间、标志6.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关系7.新时期的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