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 甫
屋 为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 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 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 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 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因其诗常表 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圣”。《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 的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 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
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 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思考:无法入眠的杜甫在想些什么?表现了诗人怎
样情怀? 明确:诗人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推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之所以伟大,因为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 口的诗篇。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与精神已远远超 越诗人之上。即使他没有写过一句诗,他那悲天 悯人的情怀,体察人间冷暖的心灵,有如释迦牟 尼、耶稣。——卢光政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 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 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 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日用 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 “宫市”,又称“白望”。太监常命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 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 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 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字词积累
鬓 bìn
辗 niǎn 辙 zhé
骑 jì
敕 chì 叱 chì
将 jiāng 系 jì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 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 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 门外泥中歇。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 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
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 个词更好?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飞”—“洒”—“挂”—“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群童抱茅
(一会儿)(停)
(渐近)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像墨一样黑)(阴沉灰暗) (被里)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qīn,被子)
(睡相不好)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泛指整个屋子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到天亮)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使人怜悯。
希望。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天亮。 同“碾”,压。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
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
胸怀天下,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第四节赏析: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祈求广厦 或:广厦万间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忧国忧民
24、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
年少悠游,十年困守。战乱流离,仕途坎坷。 一代诗圣,用华丽的诗篇,讲述了自己漂泊的人 生和现实的无奈与困惑。
他出生官宦世家,却一生颠沛流离。心系苍 生胸怀国事,用笔墨抒发豪情。
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后世尊 认为“史诗”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早期作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 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 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 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 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 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怎么)
(所有的贫苦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宽敞的大屋) (全部庇护)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得像山一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高耸,此处形容广厦)(同”现”,出现)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小屋)
杜甫草堂
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 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 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 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 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三、生字词
háo 怒号
wù 突兀
juàn cháng 挂罥 长林梢
二、时代背景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 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 756年才得一小官 ,“安史之乱”时被俘, 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 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
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 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 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 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两年后 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 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 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 写诗抒怀。
(睡得很少) ( “由何”,如何)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 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 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 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 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 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
课堂练习
按原文填空 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足。 2、表现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 情思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三、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
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四、其他“古仁人”忧国忧民的名句。
思考: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你觉得哪 些词语运用得较为传神? 明确:表现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
的痛苦生活。如:“麻”字形象地说明雨点的密集;
“铁”字道出了被子的陈旧、脏硬、量少等,说明
了杜甫生活的困窘。
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宵屋漏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风卷茅
这一段的叙述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着对现实的焦虑, 侧面反映着诗人处境的艰难窘迫。根根茅草的动 向都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使人痛苦的心弦。
(动词,做)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竟然忍心这样)
(跑进竹林)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 吾 何 呜 风 大 安 庐时呼雨庇得
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 独 眼 ! 不 天 广
破前
动下厦
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 受 突
安寒千
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
冻 死
兀 见
如士万 山俱间
沉情感。
亦此 足屋
。欢, 颜
!,

四、课文赏析
1、给每一小节拟一个小标题。感受作者感情的 变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卖炭翁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课外拓展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走进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 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 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 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 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卖炭翁》就选自其中。
第一节:秋风破屋 第二节:群童抱茅
心苦痛惜 无奈痛心
第三节:破屋漏雨 忧思痛苦
第四节: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
5、小结
现实 理想
秋风破屋 心苦痛惜
群童抢茅 无奈痛心
长夜沾湿 忧思痛苦


天 风外


夜 雨内
广厦千万间 忧国忧民
关 自己 心

推 己 及
生 忧
人国


寒士
2、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 形象鲜明;二是结构严谨,层次井然。那么哪 些字词使你特别留意的?为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