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太阳从东升到西沉四川长虹正站在交叉路口如果对现在这一代孩子讲“红太阳(17.25,-0.36,-2.04%)”,估计不会有人把它与长虹联系在一起,但长虹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印记却是鲜明的。
二十几年过去了,这个曾经肩负着民族使命的企业渐渐被人们遗忘。
能够记起长虹的人都会问长虹怎么了?但也许这样的转变只在一念之间……“红太阳”从东升到西沉作为我们这一代人,也许都不会忘记小时候“长虹红太阳”那个耳熟能详的广告,也正是1984年到2004年的这20年间,长虹走在一条灿烂的星光大道上。
而老长虹人最愿提起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长虹主导的CRT电视价格战,一举将当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日本品牌拉下销量“神坛”。
这一行为的推动者正是长虹前任掌门——倪润峰。
就在宣布降价后的一个月里,长虹的全国销量就翻了一番,到年底,市场占有率从22%猛增到35%,超过所有国际品牌,史无前例地成为中国彩电市场的销售冠军。
然而谁也不曾想到,昔日的“红太阳”会转瞬即逝。
从2001年7月开始,长虹彩电源源不断地发往美国,由APEX公司在美国直接提货。
奇怪的是,一车车的彩电运出去却没能为长虹换回大把的美元,APEX公司的掌舵人季龙粉总是以质量不过关或货未收到为借口,拒付或拖欠货款。
2004年12月末,长虹被美国APEX公司骗取4.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亿元),而2004财年的巨亏也有这次受骗的原因。
然而,更“悲剧”的命运还在等待着长虹。
2006年,长虹毅然将韩国欧丽安等离子公司收入囊中,完整拥有了等离子屏生产技术和核心专利。
但纵观当时的国内国际,各家电企业都在纷纷退出等离子。
当时,在长虹集团董事长赵勇看来,国内外各家电企业纷纷退出了等离子业务,长虹发展等离子的空间相当大。
当长虹掌控等离子上游技术时,其它企业的等离子电视业务只能受控于长虹,即便该市场处于萎缩状态,长虹仍可独占鳌头。
也正是为了这样一个“别出心裁”的决定,长虹豪赌了20亿美元。
但让赵勇没想到的是,液晶市场的迅速增长,使等离子市场迅速萎缩。
专业市场调研机构奥维咨询2009年12月公布的250个城市平板电视零售监测数据显示,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等离子电视机销售量在平板电视的总销量中占比低于5%,销售额占比低于7%。
这么小的市场份额,再好的东西也难有用武之地。
至此,国内彩电厂商再也没有做等离子电视的了,仅仅剩下长虹,在国际市场上还有日本的松下。
“然而,即便是松下,其等离子业务的产能也远落后于其液晶面板的产能,将上游核心项目全部押在等离子上的,仅长虹一家。
”国内著名家电专家刘步尘介绍。
被困中的赵勇角色在长虹的这场等离子赌局中,有一个角色显得至关重要,这个人就是赵勇。
“如果做平板电视,我们必须拥有上游核心技术,否则就不做!”这是赵勇一贯坚持的态度。
2004年7月,倪润峰卸任长虹董事长,由赵勇接替。
长虹留给这个继任者的只有亏损37亿元的彩电业务和奄奄一息的空调、电池等多元化业务。
为此,四川省政府、绵阳市政府在赵勇上任之初就对其提出的“三坐标战略”,从政策、融资等方面都给予了巨大支持,一场总投资额超过200亿元的“长虹重生”产业转型从2005年拉开了序幕。
然而,长虹的大扩张背后则存在着不少隐忧。
此外,就技术来讲,等离子极为耗电。
按照欧盟的观点,42寸PDP电视一年要消耗822千瓦时,而同尺寸的液晶电视只要350千瓦时,发展及应用等离子显然与滚滚而来的低碳大潮不符。
各种因素的集合,最终导致了长虹的等离子项目在市场上表现欠佳。
根据对全国432个城市4079家门店的监测,长虹2010年6月在液晶市场销量份额为9.17%,等离子销量份额为44.85%。
其中,在其液晶产品中LED占比6.55%,其余为CCFL液晶电视。
而海信LED占比就达到了17.2%左右。
等离子面板只能自己消化,这与长虹当初的想法可是相悖的。
而且市场的快速萎缩,也成为长虹量产等离子面板时一推再推的最客观的原因。
据了解,长虹最早宣布量产时间为2008年10月,但到今年1月,其第一期第一阶段的量产才终于实现,其年产能108万片如何消化又成为“头疼”的问题,并且该生产线月平均良品率仅为80%,还没有达到85%的“盈亏平衡点”,长虹仍处在“爬坡期”。
“等离子对于长虹而言将成为巨大包袱,此前全球等离子都处于低迷状态,被市场严重边缘化,下滑态势表现非常明显,等离子已经变成一个没落的产业。
而长虹执意进入等离子市场无疑是错误的选择,20亿美元投入之后,目前为止完全未给企业带来任何效益,面板和等离子产品销售无门,造成投资严重失误。
对长虹业绩不会带来良性循环反而起负面作用。
”刘步尘认为。
重面液晶选择在等离子项目始终不能为公司带来盈利时,长虹该如何选择?按照长虹新闻发言人刘海中的话说,长虹多媒体是“等离子、液晶、OLED并行发展”,但长虹在液晶方面还是与友达合作的液晶模组,除去支付友达相关费用不说,液晶模组并不是液晶产业的核心项目,这与赵勇的“掌握核心部件,以图市场盈利”的想法显然性质不同。
无论如何,面对液晶市场的火热,长虹似乎也有些按捺不住了。
今年6月,坊间传出长虹联合成都市政府及富士康公司,欲在成都兴建8.5代线的消息。
但刘海中以“没有这个消息”为由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但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指出,虽然看似长虹否认了这一消息,但以等离子的表现,长虹多媒体寻求战略转型将是必然,而由于OLED产业在未来的不可预见性,以及核心技术的缺失,目前只有液晶面板项目是长虹较为现实的选择。
据了解,目前富士康的部分电子信息业务已西迁至成都,其中很有可能包括液晶电视整机和液晶面板项目。
刘步尘认为,长虹与富士康接触该项目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即便合作成功,以长虹目前的资金现状,能占股30%就算最高了。
现在液晶对于长虹来讲,可谓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据了解,早在2003年,平板电视刚进入国内市场时,长虹首先发起了液晶革命,当时其推出的32寸平板曾名噪一时,但由于之后长虹选择了等离子,其液晶核心部分的发展就相对滞后了。
长虹如果此次重回液晶面板上游,能否为其带来持续盈利,业内多为质疑之声。
“现在感觉已经有点晚了。
最近两年,液晶电视市场发展得比较快。
特别是去年,市场意料之外的好。
这种高端产业,行业景气度很可能一两年就过去了,现在留给长虹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刘步尘表示。
的确,2009年以来,诸多企业进入液晶面板领域,仅中国的规划产能就达到8000万张,基本上都可于2011年底之前投产。
现在再进入的企业,必定面临一场惨烈的竞争,从而导致投资效益低下。
目前,中国大陆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中,至今已有北京京东方、昆山龙飞光电、深圳华星光电这三条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被正式批准,其它正在等待获批的项目多达5个。
而长虹液晶面板项目如果真如传闻所言,与成都市政府联合的中国大陆资本占控股地位,那么资产负债率有可能进一步上升,资金压力不小。
因此,长虹同时做等离子面板和液晶面板的可能性并不大,除非有国家资金支持。
“即便有国家支持,但要知道这个钱是要还的。
”刘步尘认为,目前国内外各家电企业均重点开发液晶,放弃等离子。
如果全球都没有一个企业等离子和液晶同时做得好,凭什么长虹能?是坚持技术并行,还是实施战略转变?长虹似乎正站在交叉口上。
!投机不成反蚀把米“长虹神话”彻底破灭刘峰7日,四川长虹终于对外公告承认,由于美国APEX公司未能切实履行与长虹达成的还款协议,长虹于04-12-14 向美国加州洛杉矶高等法院申请令状,要求对APEX的财务和经营情况进行核实。
由此,APEX拖欠长虹近40亿元巨额应收账款的传言得到证实,而巨亏更成为长虹在2004财务年度不争的事实。
“长虹神话”彻底破灭了。
长虹的投机是导致“长虹神话”破灭的导火索。
作为一个发展最为成熟的行业,中国家电业可以说最早与国际市场实现了全面接轨,而中国的家电企业也把走国际化的道路当作是自己的一个长远战略。
2001年下半年,正当长虹实行大规模海外行走战略之时,APEX成为长虹在美国最大的合作伙伴。
提起APEX,国内家电业无人不晓,其以赊销欠账而臭名昭著,长虹不能说一无所知。
但是,长虹的投机占了上风。
能够更加快捷地在海外市场行走,通过APEX实现其打开北美市场的“大国际”战略,长虹已经忘乎所已,失去了应有的谨慎。
从2000年开始出口到现在,长虹总的出口额也就24亿多美元,而在与APEX合作以后的2002年,长虹的出口额达7.6亿美元,其中APEX就占了近7亿美元;2003年长虹出口达8亿美元,APEX占6亿美元。
迄今为止,自从2002年长虹的应收账款从2001年的28.8亿元猛涨到42.2亿元以来,这个数字就一直在40亿元上居高不下,2003年甚至高达49.8亿元,2004年第三季度季报显示的最新数字仍有45.5亿元之多。
而欠账的大头正是长虹最仰仗的伙伴APEX。
事实上,长虹并不是没有发现APEX的变本加厉,但是,作为上市公司,长虹需要业绩支撑。
业绩从哪里来?出口就是长虹最主要的业绩来源。
对业绩的迫切可求,使长虹不断地将一批批货物运往海外,由此财务窟窿越来越大。
将“空手道”把玩得炉火纯青的APEX,最终导致了“长虹神话”的破灭,也使长虹在海外市场投机失败。
然而,这次投机并不是长虹的第一次。
长虹当年在国内市场的发迹就与投机有关。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长虹、郑百文与建设银行建立了一个号称“铁三角”的信用关系,长虹先把货发给郑百文,郑百文则通过银行开具承兑汇票给长虹,等货卖完后,再把还的钱给银行。
1997年,建行为郑百文开具承兑汇票总额就突破50亿元。
在债台高筑的郑百文即将面临破产的危急关头,长虹全身而退,使郑百文为此吃尽了苦头。
长虹由此发迹。
初次试水的成功令长虹信心倍增。
只要有机会,长虹都不会错过。
郑百文事件之后,长虹遭遇过无数次的困境,但每每都能逢凶化吉。
这或许正是长虹欲罢不能的原因所在。
投机带来的快感,麻痹了长虹的神经;追求近前利益,使长虹丧失了对长远市场战略的考虑。
当年,郑百文把财务流转模式当成一个高速运转的大转盘,就如同今天的长虹将其海外战略的推广寄望于APEX。
可以想见,如果任何一方不按常规出牌,其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投机不成,反蚀把米。
长虹海外战略的失败也连带影响到其国内市场,长虹股价大跌,原有的绩优股转眼成了问题股、垃圾股。
试问,长虹的应收账款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索要,而投资者的利益谁来保护?长虹在信息披露上也玩投机把戏,如此大佬企业,信誉何在?长虹断了投资者的念头。
长虹挖了自己的墙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