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提倡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题,但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譬如:1:如果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可能完不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2:也有可能有偏离原来的教学设计。
请问大家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中学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
新标准、新教材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虽然一轮课改已经结束,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我们得重新思考和重视一些问题,认真把握新课程标准,实施高效有序的课堂教学。
由于不同地区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发展水平不同,全国统一教材只可能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按适合各地区一般学生的情况来编写,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每一部分内容都能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即使提供了一定的情境素材,也不一定就适合每一个班的学生。
2012年我们贵州省高中新课改进入第二个年头,但是在课改怎么改?课程的大幅度调整,特别是容量大时间少让每一个老教师感到我们盘县二中是六盘水市的一所知名的我们经常喊出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这一口号.然而,我们的课堂有多少是有效,高效的呢?看完孔凡哲教授的<课堂教学策略与反思>第二节从有效活动时间反思教案的设计,深感自己的课堂教学存在很多不足.我们经常追求理想的课堂教学,但却没能静下心来精心设计每节教案,课后没能及时回顾反思自己课堂的教学环节及行为,更谈不上对教案的反思修改,没有高质量的教案,自然影响到了我们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高效性.回顾平日的教学确实存在如下不足: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独霸课堂。
课上讲得太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太少、甚至没有. 学生没有消化理解的时机,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对知识本身的传授和对德育知识的灌输时间分配不合理。
新知识的传授和巩固复习时间分配不合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意识到了学生为什么出现倦怠、厌烦等不稳定情绪。
做一名高效老师,课上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老师,我要从以下几方面调整我的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时间分配上根据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调整,力求提升每一位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水平。
二、不断反思调整教学设计,通过对有效活动时间的反思、调控,达到有效提高教案的质量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来教学。
要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兴奋时间,在学生的兴奋时间内,学生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思维活跃,教师在这一短时间集中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对知识有最好的吸收和理解。
课堂45分钟,最怕老师当“麦霸”( 2009年12月15日 09:29 )45分钟的一堂课,除去做练习的几分钟,讲台前的老师一直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中间既有精心设计的课件,也有整齐漂亮的板书,看得出为了上好这堂公开课,她花了很多心思。
然而,就在评课阶段,教研员一下就切中了要害:“课堂虽然很丰富,但却是老师丰富,而不是学生丰富。
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老师的才华,而不是学生的能力,老师挤占了学生的表现时间。
”这是记者在采访中曾经碰到的一个实例。
教研员说,教师如此“一手遮天”的课堂,只会让学生缺乏思考缺乏锻炼,“左耳进右耳出”。
“轻负高质”的课堂,老师不能当“麦霸”!这次在采访多位一线经验丰富的教师时,他们几乎都提到了: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说出来、动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导,真正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常见动作——简单问答中变出“新花头”老师提问学生作答,这是课堂中最平常的一种对话方式。
有些老师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能会对学生的回答,仅用简单的“对”或“不对”一笔带过。
那么如何对这一常见问答形式稍加变通,让学生有更可发挥的地方?记者问了几位老师。
“学生的回答,是课堂中最丰富最多元最可挖掘的内容。
”大关中学的吴红清老师说。
每位学生说完之后,她往往会再请一位或者几位同学来点评,前一位同学回答得怎么样,如果是好好在哪里,不好又不好在哪里,让更多的学生一起参与讨论。
很多时候,她会鼓励学生动动笔再回答,口头表达兼顾书面表达。
保俶塔实验学校的张英飞老师,则把学生的回答摆到了一定高度。
“凡是学生的精彩发言,我会提醒其他学生,这么好的发言,大家赶紧记到笔记中去。
”自己的话能被同班同学记到笔记本上,这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张老师说,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如果说文科的回答是一种锻炼的话,那学生在理科学习中的回答,更能透出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从学生的回答中,就能看出他们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从而能帮助老师及时在课堂上调整教学。
”十五中的数学老师李春梅说。
个性动作——每堂课有一个三分钟演讲张英飞老师在她的每一堂课上都设置了一个“热身活动”:三分钟演讲。
全班同学按学号轮流。
上正课之前,先请这位上台来做演讲。
“讲什么内容,全由学生自己来定,我就提了一个建议,为了博得演讲效果,内容一定要新,不要老调重弹。
”张老师说。
一位同学演讲完之后,再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分别进行点评,可以针对演讲者,也可以针对演讲的内容。
这之后张老师才“姗姗出场”,学生演讲和点评的几分钟内,她所要思考的就是,怎么把话题用一句话很自然地从演讲内容衔接到课堂内容上去。
“一学期锻炼下来之后,效果不错,学生胆子大了,表达能力强了,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张老师说。
说说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如果说张老师设计的是一个开场白,那吴红清老师就安排了一个结束语。
在一堂新课结束后,她每次都会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相当于一个自由讨论时间,一般会有20分钟左右,学生很喜欢来发表观点。
”吴老师说,前两天学习的是鲁迅的作品,有位学生的回答让她印象很深刻:“作者的文中都设置一个或几个孩子的角色,我想这是作者对于未来的一种思考,对于将来社会的一种担忧……”此外,每学一新课,她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简要概述。
“经过加工合成,让课本知识真正转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如何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随感摘要:课堂只有45分钟,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用好45分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认为思想政治课必须以善于激发学生对课堂感兴趣,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用充沛的感情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情真意切中学习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和道理的理解和认识,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达到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
关键词:45分钟兴趣合作质量提到思想政治课,总是给人一种印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概念比较抽象,趣味性缺乏,枯燥乏味。
学生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整体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如果教师在课堂45分钟教学中能够满怀激情,生动传情地讲解,诱导学生积极参与,使教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那么学生就能学的主动,学的愉快,学的扎实,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教学的效果一定会很好,教学质量一定会提高。
那么如何才能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呢?一、以兴趣为切入口,吸引学生,让学生乐于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
相同的教学内容,同一教学对象,在同一个教室里,同样45分钟,不同的教师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好的课堂导入,起着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活动,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
所以教师在导入时,要通过通俗易懂,有情有趣的词语,达到“惠于心而秀于口”效果。
在具体的讲授中也应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浅入深出、巧妙分散,并抓住学生探新求异的心理,制造疑点,提出假设,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使课堂气氛有急有缓,有条不紊。
而对那些抽象枯燥、复杂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他们想听、爱听。
例如我在讲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抽象难懂的哲学观点时,如果教师空洞地讲述理论,学生既会觉得难以理解,又会觉得枯燥乏味。
这时,我借助往年的一道高考试题,一幅漫画,用多媒体屏幕打出:讲述的是一个男生,手里拿着足球,一个女生,手里拿着浇花喷壶。
而天气突然下起雨来。
他们各自说了一句话:“真倒霉,下雨了”,“真好,下雨了”。
紧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①为什么他们对下雨的认识不一样?②他们的不同身份,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决定谁?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明白了道理,而且记忆持久。
既加深了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悟,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只有这样,才能变“苦教”为“乐教”,变“苦学”为“乐学”。
二、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疑,有所进取。
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针对所学的知识设立疑问,制造学习“障碍”,点燃思维的火花,在问题思考中完成教与学的过程。
例如我在讲“商品”时,不是直接提问“什么是商品”,而是采取迂回式提问:①一提到商品,同学们很自然会想到商店里香脆的牛肉面、可口的饮料、笔挺的西服等等。
那么,它们是怎么来的?它们又将到哪里去?②大自然中和煦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③医院里给重病人输的氧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④你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是不是商品?通过设疑,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具体,使学生在“设疑——释疑——无疑”的过程中掌握了“商品”的概念。
通过不断的设疑,让学生是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
三、倡导合作精神,开展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倡导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思想政治教学走上自主化、合作化、情感化、民主化的道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新的课程观旨在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探索教学模式:“先教后学”教学模式、“三案●六环节”模式、“六模块”教学法,小组学习法,都体现了在新课程条件下师生角色观转变。
在整个的课程活动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老师不再是教育活动的绝对权威,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