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式人际关系学

中国式人际关系学

中国式人际关系学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古代,人们并没能认识到人际交往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也未能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但从实际的
社会经验中,人们已开始清楚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社会生活
及个体成长的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已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心中几千年:
它强调人际关系要以仁义道德为基本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爱谦恭、互助与和谐,提倡孝仁,要求避免冲突与对立,并以仁爱之心来达
到社会和谐统一。

它认为人伦是中国社会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共同
准则.从古至今,中国的人际关系基本上是循着儒家思想的价值取向
发展的,时至今日依然打着深深的儒家文化的烙印。

(一)伦理道德判断: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伦理道德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直以来,
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就是从道德或伦理的
角度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人们对人物和
事件进行评价时,总是将其纳入一个伦理道德价值的框架中进行判断。

特别是发生人际冲突时,中国人往往习惯以伦理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即便是在当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商场上买卖双方的契约关系、社会
热点问题引发的全民大讨论等等,无一不。

渗透着长期积淀下来的传
统道德伦理因素的内容。

人们习惯以伦理道德要求审视、规范、约
束自己与他人的行为,以道德舆论的力量防止违背伦理道德的事件发生。

尽管当代中国的价值判断已经渗入了“经济”、“利益”等因素,但伦理道德判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谦恭求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谦恭,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视“谦虚”为美德,并将之作为自己与人行事的标准。

在面对别人的真诚赞美时,大
多数人不会欣然接受,而往往会、摆摆手、微笑着予以否定并自嘲一番,同时将赞美转移给对方,甚至给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夸张赞美。


种情况往往是给对方留足了面子,同时也将自己“谦虚”的美好形象
留在对方心中。

然而,对于这种“谦恭”传统的继承也产生了一些消
极影响,人们越来越难以以诚相待,对彼此之间的真诚度产生了怀疑。

同时,在这种“继承”中,我们不难发现,彰显个性的人往往容易受到
团体中其他人的排斥,人们的个性受到抑制,这不利于人们健康心态
的形成,不利于个人的成长。

诚然,对谦恭的继承无可厚非,它在很大
程度上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能放弃“诚和“实的原则。

(三)妥协折中,回避冲突: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占据了绝对重要的地位,因此,中国
人在通常情况下似乎很难做到对事不对人”,而且双方在为人处事上
对对方的要求往往是求同而不能存异。

因此,为了回避冲突,中国人
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取得的某种结论和看法往往都是经过相互妥协、甚至折中后的结果。

显然,这种折中关系保持了人们之间的融洽。

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这妥协折中的过程中,很多人是放弃原则、放
弃立场..如此一来,和谐的外表下往往潜藏着危机,因为这种回避有
其不真实、“不透明的一面———表面的共识,背面的不服;表面的
和谐,背地里的勾心斗角;表面上是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则是问题趋于
中庸..当然,我们应该回避冲突,但回避冲突不代表回避问题,重要的
是在问题的争论上,以理性的思维和巧妙的沟通方式去澄清问题,而
不是盲目从众。

(四)“人情”和“面子”:维系人际关系
自古以来,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考虑最多的往往是“人情和“面
子因素。

古代的亲缘,地缘、业缘、神缘等各种人际关系模式对当代
人际关系中仍然产生着很大影响。

人们依靠各种关系网,依靠“人情
得到“熟人帮助,或者碍于“面子而帮助熟人。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
人的这种讲“人情、爱“面子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有利于人际互动的
和谐进行,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因素。

但这种心理也影响着中国
人际关系的理性发展。

它容易引发人们的虚荣心,追求表面上的体面。

我们经常看到,在交往过程中,交往的一方出于人情、“面子的考虑,
会承担起另一方提出的超过自己能力或意愿范围的请求或任务,这样
一来,能力有限与履行承诺之间的矛盾,使个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背负着人际关系的重大包袱,极易导致心理失衡。

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特点
(一)传统人际关系模式在市场经济时代下的新走向
1走向民主化
在儒家文化中,奉行一整套严格规范的交往礼仪和等级秩序,特别强调人际关系的等级,在家庭和社会组织中,家长、族长和君主拥有
绝对的权威,严格压制家庭和社会成员的不同意见。

当今社会,传统
的等级思想与特权意识逐渐受到批判,当代中国的人际关系开始强调
平等,强调尊重他人的隐私———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同事
之间都有保留个人秘密的权利。

家庭已成为一个较过去不同的和谐
和睦的小团体,在这个小团体中,家庭成员拥有人格上的平等,决策权
的平等,个人隐私权和个人生活中的决定得到尊重,不同观点、意见
和生活方式得到尊重等权利。

2走向开放化
古时候,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生产规模较小,社会分工也不细致,人们的交往往往局限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

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
规模的日趋庞大,交通及通讯工具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交往的机会在
不断增加,人们的交往需求也在不断增大。

于是,当今社会的人纷纷
从过去那种基于亲友、邻里、地域的人际关系中走出来,不断拓宽人
际交往的空间,不断为自己创造广泛的与人交往的机会。

过去那种业缘、亲缘、地缘的人际关系模式正在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人际
关系的开放化。

这种开放性,拓宽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但也有其消极
的一面。

由于交友数量增加,交友对象变换频繁,使得人们之间深度
交往越来越难,人际关系趋于表面化。

在这过程中,难免使得一些人
因为不能接受这种社会利益矛盾冲突引发的现象而导致迷茫、失落、焦虑、叛逆等不健康心理。

3走向理性化
在过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裙带关系是最为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的人际关系。

在一些民营企业,尤其是一些家族企业,他们依据人情、依据亲缘关系安排职位。

然而,进入当代社会,市场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那种旧的非理性的职位安排往往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

企业家族的性质被逐渐打破,企业中的职位会转移到职业经理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上,不再唯亲戚、老乡、同学重用。

在这一层面上来说,当代人际关系走向了理性化。

这种理性化突破了亲缘和地缘的限制,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更为公平的环境下寻求自我的发展。

4走向功利化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当代中国中建立在经济利益上的交往日益增多。

人情往往以交换作为前提———自己的付出是否能得到回报,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回报。

“人情不再是人际交往的目的,而是成为了人际交往的手段和工具。

一部分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只结交对自己有用的人物,建立功利性很强的交际圈子,这种功利性因素使得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因素在减弱。

然而,我们又不难发现,正是在这种功利性的驱使下,人们突破了亲戚、同乡的界限,一切以法律为依据,一切以经济和其他社会利益为依据,这使得有共同利益的人更容易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

(二)人际关系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下呈现的新特点
1网络化
信息沟通技术和手段,采用网络技术建立和发展着人际关系的网络,彻底突破了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的模式,形成了包容性极强的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

互联网从最初的只能收发邮件,到后来的文字即时聊天,再到语音视频..它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渠道。

由于网络的跨时空性特点,许多人对聊天的对象往往可以轻易敞开心扉,而不必担心会有现实世界可能出现的各种后果。

它使人们更容易讲出心里话,从而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而时至今日,网络也不再是人们观念中那个单纯的虚拟世界,很多网友已经从虚拟的交往发展到现实的交往,“虚拟+现实”的人际交往模式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际交往的最新形式。

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通讯工具的不断发展,这种交往模式将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不可否认,在网络化下
发展起来的这种新的人际交往模式拓宽了人们的交往空间,虚拟实现了人们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一些愿望,但由此所引发的网络犯罪、青少年网络成瘾等问题又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2多元化
地缘、的界限,也突破了年龄、职业、阶层、性别的界限。

过去所越来越浅,父母与子女之间可以相互理解、当代中国的人际关系,早已突破了血缘、亲缘说的“代沟”亲如朋友;老人与孩子之间可以建立忘年之交;不同职业从业者之间可以自由密切往来;甚至是具有共同志向的陌生人之间都可以惺惺相惜..人们之间的交往不再附着于某个固定的群体、固定的区域和固定的形式,当代中国的人际关系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缤纷局面。

这种人际关系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对生活方式的丰富多彩的需求。

3国际化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些时代特征使得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不仅突破了传统的“三缘”模式,而且也打破了国家界限、国籍界限和种族界限。

当代中国已不再是那个闭关的旧中国,人们可以通过出国留学或旅游的机会,或是借助在学校与国外留学生的交流,再或是通过互联网的连接方式,接触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人,结交不同国籍的朋友,接触不同国家的文化,这种不管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人际关系,都展现出了国际化的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