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她美的无可救药,我却只能做个谦谦君子这是艾人物的第83篇原创文章文/麦大人01楔子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什么是江湖呢?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是道家哲学,江湖的书面用语就是社会。
一般指远离朝廷与统治阶级的民间,在文学作品中,尤其在武侠小说里,江湖则是侠客们与草莽英雄们的活动范围;甚至有时是黑社会的代称。
什么是江湖?人即是江湖。
什么是江湖?恩怨即是江湖。
江湖是美丽的,在深夜的街头独自挥舞着刻着自己名字的剑,像风一样潇洒;江湖是无奈的,看着自己的师友至爱喋血黄沙,为报仇也只能十年面壁。
这就是江湖。
在古龙武侠小说中借燕十三之口说出了那句惊世之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只要有人,就会有恩怨。
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江湖传说。
金庸的小说,不仅风靡港澳台、东南亚、欧美,在国内更是无数人为之废寝忘食,很多人以读过金庸小说为荣。
上至达官显贵,大学教授,下至贩夫走卒,乡野村夫,都是金庸的读者,在中国没有哪一位作家有如此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
金庸的小说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堪称是当今拥有读者最多的一位小说家。
读过金庸小说的人,大概都听过那句特别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是后来金庸为他的14部小说撰写的对联,方便读者记忆。
有人说:活着的时候,读者就以亿来计算的作家,古今中外仅此一人,就是金庸。
02刺头少年金庸,原名查良镛,书香世家,1924年出生于浙江海宁。
排行老二,有兄妹七人,武侠小说泰山北斗。
查家为当地百年望族,以康熙年间最为鼎盛,曾有“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
康熙皇帝还亲自过匾“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其声誉,可见一斑。
1936年,金庸小学毕业,入嘉兴中学。
次年,日寇入侵,母亲病故,金庸成了笔下的“流浪儿”。
年底在校长张印通的带领下,来到浙西南的丽水,成立了浙江省立联合高中初中部就读。
这里的生活异常艰苦,学生们一边学习,一边军训。
初三那年,金庸联名两个同学一起出版了人生中第一本书《给投考初中者》,主要用于指导打算升初中的学生如何考试得高分。
金庸名满校园,成了校草级的风云人物。
在动荡年代,金庸凭借天赋及努力,各科成绩优异,英文更是出色,经常出入图书馆。
从小学到中学,每年都是班上的第一名。
金庸的文学天赋,尤其得到了校长张印通的赏识。
他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家,常常把金庸叫到自己办公室,一起探讨文学。
灯光摇曳,两人促膝长谈。
文学,拉近了两人距离,遂成了一对忘年交。
金庸性格散漫,有些桀骜不驯。
1941年,金庸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阿丽丝漫游记》,文章讽刺学校训导处主任沈乃昌在教学、管理上的无能和愚拙。
沈暴跳如雷,要求学校开除金庸。
校长张印通得知消息后,不禁心急如焚,焦虑万分。
他为金庸的才华惋惜,不愿失去这个未来的文学大师。
因此把开除改成退学,后来又写了一封推荐信,让金庸去同学担任校长的衢州中学就读。
金庸百感交集,热泪盈眶,张校长的为人对金庸成长影响很大,以后两人一直有书信往来。
在衢州中学图书馆里,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尤其喜爱阅读古典文学名著,这为他以后创作武侠小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争对金庸的直接影响就是,他对战争有了大量感性、具体的体验和认识。
浙赣会战激烈,学校不得不听课疏散学生,他们这一届就提前一年毕业。
03涉世之初金庸决定去大后方的重庆求学,途中经过湘西,盘缠用尽,在一个同学家借住了半年。
还是一边复习,一边在农场干活。
第二年,他同时考上了西南联大,中央大学和四川大学外文系,由于中央大学不收学费,金庸决定念中大。
不久,他又惹出一桩麻烦。
校内国民党学生“特务”横行霸道,殴打学生,学校包庇纵容。
金庸抱打不平,对校方加以指责。
结果极为相似,他又一次被勒令退学。
由于堂兄查良鉴是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在其帮助下,1947年金庸顺利转入该校法学院攻读国际法专业,并于次年毕业。
日后来看,正是金庸少时一次次挑战师长,反抗压力的不凡之行,已经具备了打抱不平、反抗强权的“侠客”行径。
几十年后,金庸到台湾访问。
台湾政大校长便说:“查先生,以前我们把你开除了,很对不起,现在言归于好,好不好?”金庸说:“我当时应该开除的,我把校长比作希特勒。
”校长说:“我们言归于好,送你一个文学博士,你接不接受?”他就拿到了这个博士。
这是后话。
抗战胜利后,金庸进入杭州《东南日报》做记者。
1948年秋天,他凭借才能在3000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入职《大公报》,做编辑和国际电讯翻译。
04香江才子不久《大公报》香港复刊,金庸被南派香港分社。
1950年《大公报》旗下的《新晚报》创刊,金庸担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工作,也做翻译和记者工作。
在这里,与梁羽生结识,两人成为同事,在一张桌子办公,两人的友谊和成就由此开始。
这期间,金庸以林欢为笔名为长城电影公司写剧本,有《绝代佳人》、《兰花花》等。
同时,还与导演合作过两部电影,有《有女怀春》和《王老虎抢亲》。
除了写社论之外,金庸以姚馥兰为笔名撰写电影评论,姚馥兰的意思是英文your friend你的朋友。
他写的影评读来是一种享受,文笔委婉,见解清醒,是一时之选,可惜后来没有结集出版。
金庸参加电影工作时间不长,其成就无法和武侠小说相比。
因此,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曾参加过电影工作,做导演了。
1955年,对金庸来说,是人生中关键的一年。
金庸与梁羽生、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
因梁羽生手头无暇分身,金庸被总编罗孚安排写武侠小说。
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由此诞生,每天在副刊上连载。
这也是他第一次以“金庸”为笔名创作,金庸其实就是查良镛的最后一个字拆开来的。
小说才发表到一半,各路读者已经惊为天人。
接下来的《碧血剑》、《雪山飞狐》更是名声大噪。
《射雕英雄传》一出世,更是惊天动地,金庸由此奠定了武侠小说大宗师的地位。
05报业巨子1959年,金庸和同学沈宝新一起创办了《明报》,金庸出资8万,沈2万。
金庸负责内容,沈宝新负责营业。
创业初期,销路不好,第一年亏空严重。
金庸更是抱病撰写《神雕侠侣》,成了第一部发表在《明报》上的武侠小说。
《明报》的老员工都记得他当年辛劳的身影,一方面经常要通宵写稿,另一方面又为经济问题苦恼不已。
有传说,一段时间他要靠典当来维持《明报》。
据《明报》老职员回忆:“查先生那时候真的很惨,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跟查太太两人喝。
”过了三四年后,情况才逐渐好转。
金庸的好友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
”后来的金庸武侠小说全部在《明报》上连载,很多人为了看武侠小说,开始关注《明报》。
1960年代的大陆政治变局,为金庸的出人头地提供了机会。
打响第一炮的就是“难民潮”事件的报道,由于事件敏感,《大公报》和《文汇报》都不敢报道,《明报》却莽莽撞撞,大声疾呼,一下子提升了报纸销量。
“文革”期间,《明报》开辟“北望神州”栏目,他对“文革”的抨击是尖锐的,坚信“文革”是错误的。
由此《明报》成为报道中国消息的权威,金庸也成为知识分子的偶像。
“五月人潮”报道、与左派的论战、促进祖国统一、香港立法。
均成为《明报》的转折性事件。
对政治的独到理解,虽为金庸招致了火烧报馆及暗杀之祸。
但是,也为金庸积累了足够的政治话语权。
金庸之后又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明报晚报》和明报出版社等。
并于1991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金庸也成为最赚钱的报业巨子。
《明报》现已成为香港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有人把它比喻为香港的《泰晤士报》,金庸希望把《明报》办成全世界最好的中文报纸。
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它是第一大报。
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非同凡响,据说连美国国务院,都要经常翻越这份报纸。
1993年,金庸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
香港的文化人,多少都跟《明报》有过关系。
所以,金庸在香港的文化和出版界,隐然有“帮主”之地位。
港台很多专栏作家,都是在《明报》上出的名,小说家张小娴、亦舒,散文家张君默、林燕妮等。
06兼济天下明报的成功,使金庸的地位和知名度蜚声海内外。
金庸的社论极为精彩,坚持民主、自由的思想原则,也备受大陆、台湾、香港的政界人士的青睐和重视。
正因为如此,金庸先后成为邓公及台湾蒋经国先生的座上宾,亦是香港立法委员会的委员,由此开始他的从政生涯。
文革结束后,内地变化日新月异,激起了他返回内地看一看的强烈欲望。
邓小平的出山给金庸带来了更大的兴奋。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一直很钦佩他(邓公)的风中骨,这样刚强不屈的性格,就像我武侠小说描写的英雄人物。
1981年7月18日上午,邓公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金庸。
邓公穿着短袖衬衫,金庸则是一身西装革履。
两人一见面,邓公就说:欢迎査先生回来看看,你的小说我读过,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
金庸则回应:我一直对您很仰慕,今天能够见到您,感动荣幸。
邓公继续说:对査先生,我也是知名已久了,我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啊,你书中的主角大多是历经磨难才终成大事,这是人生的规律……这次会见,金庸对祖国统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邓公也透露了对香港问题的看法。
1985年,金庸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兼职港方负责人和经济体制起草小组成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
金庸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高度评价了“一国两制”是“一言可为天下法”。
金庸与香港著名实业家査济民提出了“政制协调方案”,又称“双查方案”。
他们两人为后来的《香港基本法》廓清了基本的走向。
其中,有个小插曲,英国在撤出香港之前想“搅局”,为此他们蓄谋已久、精心策划了很久,试图以“政改”把香港搞乱。
金庸马上笔战末代港彭定康,最后英方败下阵来,“光荣撤退”。
金庸还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
他为香港的顺利回归,为“一国两制”的和平实现,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07三段婚姻有人曾问金庸:你笔下那么多大侠,你最喜欢谁?金庸的答案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是韦小宝,至于原因,他义正言辞地说了一堆。
金庸的婚姻生活不是很圆满,一生有三次婚姻一个暗恋。
几年前在央视《对话》中说:我对自己的爱情生活不是很圆满的,我认为最理想的爱情最好一见钟情,从一而终与白头偕老。
他曾经对不起别人,别人也曾对不起他,总之自己的婚姻留下了不完美的结局。
金庸和第一任妻子杜冶芬金庸的第一任妻子叫杜冶芬,两人的爱情萌芽于1947年的杭州。
那时金庸在杭州《东南日报》工作,因主编幽默副刊与杜的弟弟杜冶秋认识,在登门拜访杜家时邂逅了时年十七岁的杜家小姐杜冶芬,双双坠入爱河,1948年在上海举办婚礼。
婚后的杜小姐跟随金庸来到香港,他因为编辑工作昼夜忙碌,让年轻的妻子独守空房,婚姻最终解体。
他是这么描述自己的第一任妻子的:杜冶芬背叛了他。
媳妇太漂亮,要求也会更多,未必是件好事。
不是富二代,谁没有年轻而囊中羞涩的时候呢?可是他一边说着“媳妇太漂亮,未必是好事”的时候,一边勾搭着别人的漂亮媳妇!金庸和第二任妻子朱枚1953年,他和第二任妻子朱玫走进婚姻,这一年她21岁,是位事业型知识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