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题目: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行为关系*名:***学号:*************指导教师:***教学点:徐州广播电视大学2011 年10 月20 日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签名:孙玉国日期:2011年10月20日目录导语 (1)主体一、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1、什么是生态文明。
2、建设生态文明于全球关系。
3、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共行为观念。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做强做大生态经济。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三、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和公共行为研究1、了解全球经济发展。
2、解读环境报告。
3、公共行为改善环境。
参考文献[1]刘文仲.公众参与环保有新途径[N].中国环境报,2008-11-19(03).[2]万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N].人民日报,2009-04-06(01)[3]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M].储复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4]薛晓源,陈家刚.从生态启蒙到生态治理[M]//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4-45..[5]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行为研究作者:孙玉国内容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
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公共行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
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
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建设生态文明与全球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 ,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 ,忽视了生态效益 ,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
目前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 400 多亿吨 ,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 ,导致全国约有 50 %的地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 ,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 ,还有 3.6 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
其次是大气污染严重。
在实行环境统计的 300 个城市中 ,70 %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
再次是水土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 20 亿亩 ,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1/ 6 ,涉及近千个县。
此外 ,还有荒漠化和沙漠化威胁 ,海洋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
因此 ,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目标的同时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建设生态文明 ,凸显我党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执政理念的变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是人本主义的温情宣言。
生态文明的主旨是“绿色价值观”,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
一是把国民经济存在的问题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在分析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指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一些地方单纯追求GDP 的畸形发展观 ,是各级官员扭曲的政绩观 ,是以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增长方式实践证明 ,单纯追求 GDP增长指标是片面的 ,它没有估量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而且以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没有前途 ,GDP 的增长也难以为继 ,最终制约人与社会的发展。
;二是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强调,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三是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要求之一,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 ,才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再次 ,建设生态文明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公平问题。
要想摆脱生态环境危机 ,就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逻辑 ,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一个经济效率、社会公正、生态和谐三者相统一的新型社会。
近些年来 ,在环境、资源方面存在大量不公正现象 ,如城市向农村无偿倾倒垃圾 ,河流上游企业向下游大量排污 ,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廉价使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资源 ,等等。
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 ,特别是日益增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因素。
因此 ,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突出矛盾 ,解决地区、企业、个人等内部之间的不和谐 ,重建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公正秩序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首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共行为观念。
首要问题是提高人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经济落后的忧患意识较重,但对于环境保护落后、生态建设落后的忧患不够,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内在关系和结构性矛盾认识不足,导致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摆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位置和高度,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积极推进绿色消费,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做强做大生态经济。
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并不是不要发展经济,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鼓励发展低能耗、高环保型企业。
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农业、林业、旅游、交通、清洁能源、环保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生态经济“产业链”。
同时,坚持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开发与建设并重,加强生态资源的补充和培育,进一步夯实生态经济的基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
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估管理办法,探索和推行绿色GDP考核办法。
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虽然我国现在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我坚信,当每一个国民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当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臻于完善并付诸实施,当企业建立起了环保公民意识,当污染者在社会中成为过街老鼠,当地方保护主义和官僚特权成为众矢之的,我们山青水秀的大好河山一定会重现。
三、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和公共行为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加快重组,中国面临巨大的环保时代挑战。
在国际产业链中,我国由于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较少,处于不利的分工地位,许多时候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巨大代价。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有效地回应挑战,必须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环境与发展的战略关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2011.1月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ESI),在瑞士达沃斯正式对外发布。
在全球接受调查的144个国家和地区中,芬兰位居第一,列第二到第五的国家分别是挪威、乌拉圭、瑞典和冰岛。
位居倒数前5位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是:朝鲜、中国台湾、土库曼斯坦、伊拉克和乌兹别克斯坦。
中国位居第133位,列全球倒数第12位。
在2002年第一次发布该指数时,在全球接受调查的142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第129位,列全球倒数第14位。
排名前5位的国家主要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较低的人口密度以及成功的环境管理三大方面。
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都面临自然资源贫乏和管理不当。
“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人类要珍惜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中的一员,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彻底改变那种认为自然界是一种可以任意索取和利用的对象而没有把它作为人类发展的一种基础和生命源泉的错误态度。
这一新的发展思想指出,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经济只是发展的手段。
从目的上看,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但这种需要不仅是物质的需要,还包括各个民族的价值及社会、文化和精神的需要,以及发展不能损害当代人的生活条件和健康,更不能损害代际之间的资源能源的均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