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主观题题型分类及解题方法

诗歌鉴赏主观题题型分类及解题方法

诗歌鉴赏主观题题型分类及解题方法
一、有相关知识的题
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物描写、抒情方式、景情关系、艺术技巧、章法结构等。

1.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物描写
2.抒情方式
3.景情关系、艺术技巧、章法结构
景情关系:
触景生情: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

常考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夸大夸张、缩小夸张)、比拟(拟人、拟物)、对比、衬托(正衬、反衬)、反问、设问、双关(谐音双关、语意双关)、对偶、用典、意象罗列(列锦)、叠词
其他艺术手法:
虚写、虚实结合、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想象
章法结构:
①线索:时间、空间、情感、事物等。

②结构类型:首尾呼应、对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层进、前后照应。

③层次脉络。

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次的内容,理清作品脉络的发展。

注意写景与抒情内容的安排。

答题模板
答案表述模式
特点+说明+作用
二、有答题模式的题型
字词品鉴、句子作用(含景物作用)、句子赏析、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意境分析、思想感情等。

1.字词品鉴
答题格式:词义+手法+描述+作用
第一步,解释该词在诗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指出该词所用艺术手法。

第三步,联想想象,描绘跟该词相关的诗句内容。

第四步,指出作用:
(1)内容作用(①表现对象××特点;②抒发××感情;③渲染××气氛;④定下××基调);(2)结构作用(①为××作铺垫;②与××对照;③与××呼应;④总领××内容;⑤总结××内容;⑥线索;⑦点题)。

2.句子作用
答题格式:内容+结构
内容包括:
①写了什么内容(景、人、物、事;如果是形象,要概括出特点);
②反映了什么时代、社会特征;
③交代了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
④渲染什么气氛;
⑤抒发什么感情;
⑥定下什么基调。

结构包括:
①为××作铺垫;
②与××对照;
③与××呼应;
④总领××内容;
⑤总结××内容;
⑥点题。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唐多令
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矾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有何作用?
①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寒冷的沙滩边,浅水流过。

②渲染萧瑟、寥落的气氛,烘托了词人孤寂悲凉的情怀,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③为词人抒发重游南楼时时光流逝、忧国伤时的情怀作铺垫。

3.句子赏析
①艺术手法(优先考虑修辞)。

答题格式:手法+说明+作用(特点,情感)
②精彩词语。

③独特角度。

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答题格式:概括(特点+名称)+具体表现+回扣特点
4.意境分析
答题格式:
①意象+景象+意境+思想感情(“运用了××意象,描绘了××景象,营造了××(特点)的意境,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②意境特点+具体分析
5.思想感情
①关注诗题。

②逐句分析。

③利用注释。

④抓直抒胸臆的词句。

⑤把握描写(景、人、物、事、场景)的内容和情调(哀、乐)。

⑥化内容为感情。

答题模版
××感情:作品中的××内容(要转述诗句意思,不能只是引用诗句),
表现了××感情。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杜子美书室
赵抃
直将骚雅①镇浇淫②,琼贝千章照古今。

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

几逃兵火③羁危极,欲厚民生意思深。

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
【注】①骚雅:骚,指《离骚》;雅,代指《诗经》。

②浇淫:指不良风气。

③兵火: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对杜诗伟大成就的赞美:前两联写杜甫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表达了对杜诗非凡成就的赞美。

②对杜甫坎坷人生的同情:第五句写杜甫多次在战乱中逃亡,几度陷于危难,表达了对杜甫的深深同情。

③对杜甫仁爱无私的伟大情怀的景仰:第六句写杜甫在困境中依然希望造福百姓,体现出不顾个人安危、心系天下苍生的大仁大爱,令人景仰。

④对雅道沦丧、世风颓败的社会现状的不满(或“慨叹”):尾联写杜甫的遗像留在简陋的茅屋中,而当今世上知音寥寥,足见杜甫的艺术精神、高尚情怀没有得到传承,
作者对此深感不满与哀伤。

(对杜甫身后冷清的同情。


————摘编自王老师《初中语文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