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蕨类植物”复习题第五节“蕨类植物”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无孢子生殖,无配子生殖2.小型叶,大型叶,孢子叶,营养叶,同型叶,异型叶3.厚囊性发育,薄囊性发育二、判断与改错(对者打“+”,错者打“-”)1.卷柏的孢子叶不具叶舌。
( )2.石松的叶为小型叶,茎上具毛和鳞片。
( )3.卷柏的孢子无大小之分,为同型孢子。
( )4.水韭是大型叶蕨。
( )5.蕨类植物的茎都为根状茎。
( )6.蕨类植物的孢子萌发形成配子体,即原叶体。
( )7.蕨类植物的有性生殖为卵式生殖。
( )8.在蕨类植物生活史中一般是孢子体占优势,但也有少数种类是配子体占优势。
( )9.顶枝学说认为石杉类的小型叶起源于茎轴表面的突出体,叶脉是后来发生的。
( )10.从蕨类植物开始才有了真根。
( )11.蕨类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仅为颈卵器。
( )12.蕨类植物的孢子同型或异型。
( )13.蕨类植物既是高等的孢子植物,又是原始的维管植物。
( )14.蕨类植物的同型孢子发育的配子体为两性,异型孢子发育的配子体为单性。
( )15.松叶蕨亚门的植物具假根,而蕨类其它亚门植物的真根多为不定根。
( )16.蕨类植物的茎除极少数种类(如桫椤科)为木质茎外,其余皆为草质茎。
( )17.蕨类植物的无性生殖器官为孢子。
( )18.蕨类植物的叶有大型叶与小型叶、同型叶与异型叶、营养叶与不育叶之分。
( )19.蕨类植物的叶有单叶、也有复叶。
( )20.卷柏的大孢子囊萌发形成雌配子体,小孢子囊萌发形成雄配子体。
( )21.植物界从蕨类植物开始才有了维管系统的分化。
( )22.蕨类植物的配子体皆呈心脏形。
( )23.在真蕨亚门植物的叶片(能育叶)背面,一般用肉眼都可看到呈圆形、线形、肾形或其它形状的结构是孢子囊。
( )24.蕨类植物的主要分类依据是孢子体的形态结构特征,配子体很微小,分类中一般不予采用。
( )25.蕨类植物的精子皆为多鞭毛,受精过程离不开水。
( )26.在真蕨亚门中,叶为单叶植物的幼叶拳卷,为复叶植物的幼叶不拳卷。
( )27.蕨类植物的孢子叶与营养叶形状不相同的为异型叶,形状相同的为同型叶。
( )28.卷柏的根托为外起源,可视为无叶的枝。
( )29.真蕨亚门植物的单叶是小型叶,复叶是大型叶。
( )30.紫萁(Osmunda japonica)的叶为同型叶。
( )31.蕨(Pteridium aquilinum)的叶为单叶和同型叶。
( )32.像卷柏和水生蕨类等异型孢子种类,配子体是在孢子壁内部发育的,已趋向于失去独立性的方向发展。
( )33.现存蕨类中,除了极少数如水韭属和瓶尔小草属等种类外,一般没有形成层的结构。
( )34.卷柏属植物横切面上,皮层和中柱由横桥细胞相连接。
( )35.真蕨的孢子囊群着生在营养叶的背面或背面边缘。
( )36.蕨类植物的大孢子萌发产生雌配子体小孢子萌发成雄配子体。
( )三、填空1.原始蕨类的配子体通过( )作用取得营养,进化蕨类的配子体呈( )形。
2.卷柏目与石松目的主要区别是:卷柏目茎的节处生有( ),叶的基部有( ),孢子( )型。
3.真蕨亚门与其它四个亚门的显着区别是具有( ),叶幼时( );孢子囊常集聚成( )。
苹目、槐叶苹目与真蕨目的最大区别点是生境为( )生,孢子囊群藏于特化了的( )内,孢子( )型。
4.蕨类植物门分为( )个亚门,其中( )亚门是现代生存的最繁茂的一群蕨类植物,它分为( )纲、( )纲和( )纲。
5.木贼属的孢子虽然为同型,但颈卵器和精子器有配子体上有同体或异体的,这可能与( )有关,基质营养良好时多为( )性,否则多为( )性。
6.楔叶亚门的孢子囊生于特殊的孢子叶上,这种孢子叶又称( )。
7.人们利用红萍(满江红)作绿肥:主要是由于它和( )门的( )属植物共生,作用( )。
8.木贼属植物为( )中柱,星木属为( )中柱。
9.裸蕨属植物的气生茎基部生有( )状突起。
10.脉序是蕨类重要的分类依据之一,一般分为三大类,即( )型、( )型和( )型。
11.真蕨亚门的孢子囊着生在孢子叶的( )、或特化了的( )上,由多数孢子囊聚集成各种形状的( )。
12.大多数真蕨植物的每个孢子囊群还有一种膜质的保护结构,叫做( ),其形状与囊群一致,常见的囊群有( )形、( )形、( )形或汇生在( )上。
13.地球上的蕨类植物有( )种,中国有( )种。
14.原生中柱包括①( );②( );③( )几种类型。
15.蕨类植物中普遍存在的中柱类型是( );多数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中柱类型为( )。
16.蕨类植物孢子囊上常有一行细胞壁加厚的细胞称为( );它与孢子囊的开裂和( )有关。
17.水生的真蕨植物的孢子囊生于( )。
四、选择填空(有的小题不止一个正确答案)1.某种蕨具有无孢子生殖现象,那么,经过无孢子生殖产生的配子体的染色体数目为( )。
2.下列蕨类各亚门中,具假根的是( )。
3.下列蕨类植物中,具异型孢子的是( )。
A.卷柏B.水韭C.瓶尔小草D.贯众4.下列蕨类植物中,孢子具弹丝的是( )。
A.紫萁B.肾蕨C.木贼D.石松5.下列蕨类植物中,植物体的茎具明显的节与节间之分的是( )。
A.石松B.水韭C.问荆D.芒萁6.下列蕨类植物中,叶具叶舌的是( )。
A.石松B.卷柏C.水韭D.海金沙7.真蕨亚门植物体上常具鳞片和毛,其作用为( )。
A.支持作用B.分泌作用C.吸收作用D.保护作用8.下列蕨类各亚门中,叶不为小型叶的是( )。
A.松叶蕨亚门B.楔叶亚门C.水韭亚门D.真蕨亚门9.下列蕨类中柱类型中,最原始的中柱类型是( )。
A.具节中柱B.原生中柱C.管状中柱D.网状中柱10.下列结构中,属于蕨类孢子体世代的是( )。
A.囊群盖B.孢子囊C.环带D.原叶体11.具大型叶,且有孢子囊群的蕨类植物是( )。
A.卷柏B.木贼C.石松D.海金沙12.满江红叶内生长着一种与固氮作用有关的生物( )。
A.念珠藻B.鱼腥藻C.固氮菌D.根瘤菌13.下列哪一亚门的蕨类植物其配子体为菌根性营养( )。
A.石松亚门B.楔叶亚门C.真蕨亚门D.小韭亚门14.不属于古代蕨类植物的是( )。
A.莱尼蕨B.铁线蕨C.裸蕨D.小原始蕨15.下列始构中哪一个不属于蕨的配子体世代? ( )A.原叶体B.孢子C.孢子囊D.假根五、问答题何谓顶枝学说?它是如何解释植物营养体和孢子叶进化的?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无孢子生殖:在蕨类植物中,存在着孢子体不经过孢子而产生配子体的现象。
无配子生殖:在蕨类植物中,存在着配子体不经过配子的结合而直接产生孢子体的现象。
2.小型叶:没有叶隙和叶柄,仅具一条不分枝的叶脉。
大型叶:有叶柄,有或无叶隙,叶脉多分枝。
孢子叶(能育叶):主要作用是产生孢子囊和孢子的叶。
营养叶(不育叶):仅进行光合作用而无生殖作用的叶。
同型叶:同一植物体上的叶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相同,既可进行光合作用又可产生孢子囊。
异型叶:同一植物体上的叶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不同,有两种叶即营养叶和孢子叶。
3.厚囊性发育:孢子囊是由一群细胞发育而成。
原始类型孢子囊形体较大,无柄,囊壁厚而由多层细胞构成,不形成环带,不规则开裂;较进化类型较薄仅由数层或1层细胞构成,具短柄,环带盾形,纵裂。
薄囊性发育:孢子囊由1个细胞发育而成。
囊壁薄仅由一层细胞构成,具3列细胞的长柄,环带多纵行、横裂。
二、判断与改错判断: 6.+ 7.+ 8.+ 10.+ 12.+ 13.+ 14.+ 15.+ 16.+ 19.+ 21.+ 24.+ 28.+ 32.+ 33.+ 34.+ 36.+改错:1.将“不具叶舌”改为“具叶舌”。
2.将“具毛和鳞片”改为“不具毛和鳞片”。
3.将“无大小之分”改为“有大小之分”;“同型孢子”改为“异型孢子”。
4.将“大型叶”改为“小型叶”。
5.将“都为”改为“大多数为”。
9.将“顶枝学说”改为“突出学说”。
11.将“仅为颈卵器”改为“为颈卵器和精子器”。
17.将“孢子”改为“孢子囊”。
18.将“不育叶”改为“孢子叶”。
20.将“大孢子囊”改为“大孢子”;“小孢子囊”改为“小孢子”。
22.将“皆呈”改为“不全为”。
23.将“孢子囊”改为“孢子囊群”。
25.将“皆为”改为“不全为”。
26.将“不拳卷”改为“也拳卷”。
27.将全句改为“同一植物体上具2种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叶为异型叶,同一植物上营养叶与孢子叶不分开,既有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功能又可产生孢子囊和孢子,且形状相同的叶为同型叶”。
29.将“小型叶”改为“大型叶”。
30.将“同型叶”改为“异型叶”。
31.将“单叶”改为“复叶”。
35.将“营养叶”改为“孢子叶”。
三、填空1.菌根、心脏2.根托、叶舌、异3.大型叶、拳卷、孢子囊群、水、孢子果、异 4.五、真蕨、厚囊蕨、原始薄囊蕨、薄囊蕨 5.营养条件、雌、雄 6.孢囊柄7.蓝藻、鱼腥藻、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 8.具节、星状 9.刺 10.分离、中间、网结 11.边缘、背面、孢子叶、孢子囊群 12.囊群盖、圆、肾、长、叶背网脉、2600 14.单中柱、星状中柱、编织中柱 15.管状中柱、真中柱 16.环带孢子散失 17.孢子果内四、选择填空、B 、C 、B、C五、简答题答:①顶枝学说认为:原始维管植物中,无叶的植物体(茎轴)是由顶枝构成的,顶枝是二叉分枝的轴的顶端部分,具有孢子囊或不具孢囊。
若干顶枝共同联合给成顶枝束,顶枝束的基部也有二叉分枝的部分,其表面有段根。
②关于叶的起源,顶枝学说认为:无论是大型叶还是小型叶,都是由顶枝演变而来的,大型叶是由多数顶枝联合并且变扁而形成的。
小型叶则是由单个顶枝扁化而成的。
③关于孢子叶的起源:顶枝学说认为,在石松亚门,孢子叶不育部分和孢子囊本身是一个顶枝发展而来。
楔叶亚门的孢子叶,即质形孢囊柄是由具孢子囊的顶枝束,经过顶部的弯曲和并联而形成的。
在羽叶类的孢子叶则是由一个能育顶枝束中的分子侧面结合的结果。
原来在枝端的孢子囊,成为生在孢子叶的边缘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