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浩特水文调查报告 (1)————————————————————————————————作者:————————————————————————————————日期: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东城区110kV输变电工程水文调查报告锡盟水文勘测局二〇一二年五月目录前言 (1)一、项目来由及主要任务 (1)二、项目概况 (1)三、工作概况及主要工作量 (2)第一节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2)一、位置、交通 (2)二、气象、水文 (3)三、地形地貌 (5)四、地质概况 (6)第二节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7)第三节结论与建议 (10)前言一、项目来由及主要任务我局受锡林郭勒盟电力勘察设计院的委托,承担了二连浩特东城区110kV输变电工程的水文调查报告。
目的是查明项目区的地下水分布规律、为输电项目兴建及其环境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任务是:1、查清项目区的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岩组及其分布规律。
2、查明项目区地下水的水位埋深、动态特征和水化学特征。
3、了解项目区地质岩性及其分布规律。
二、项目概况二连浩特东城区110kV输变电工程的建设是解决区域负荷的急剧增长,促进二连地区工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二连浩特市地区电网,满足东城区的电力负荷需要以及完善东城区电力网架,提高二连浩特电网的供电可靠性的民心工程。
主要包括:1、兴建变电站(1)新建二连浩特东城区110kV变电站一座。
远景装设两台63MVA自冷式三绕组有载调压变压器,电压为110/35/10kV。
110kV规划出线4回,35kV规划出线8回,10kV规划出线20回。
本期装设两台63MVA自冷式三绕组有载调压变压器,110kV出线2回;35kV本期出线2回,10kV出线10回。
(2)玉龙220kV变电站新建110kV出线间隔2回。
2、兴建输电线路。
新建同塔双回路架空线接入二连浩特玉龙220kV变电站,形成玉龙220kV变至二连浩特东城区110kV变的双回路供电模式(导线型号LGJ-240)。
线路长度约24.8m。
三、工作概况及主要工作量我局接受委托后,立即着手收集有关资料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项目区建设场地进行现场勘查及水文调查,对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经过约20多天的野外内外业调查工作,完成了收集资料1份、调查水文地质1处,编写调查报告1份。
第一节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一、位置、交通二连浩特市(以下简称二连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境内,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北部,是我国通往蒙古国的唯一铁路口岸,也是国务院批准的13个沿边开放城市之一,北与蒙古国扎门乌德隔界相望,东临苏尼特左旗,南与西均与苏尼特右旗相连。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3′—112°14′,北纬43°22′—43°45′。
二连市是集二线的终点,也是我国通往蒙古国的陆路口岸,区位优势突出。
北可达蒙古国、俄罗斯,南接华北、华中、华东等广大地区,处于国际、国内两个经济辐射面的交汇处,是欧亚大陆铁路运输网络中最便捷的纵向运输大动脉上的枢纽站,是蒙古国通往亚洲大陆的“桥梁”。
与满洲里相比,经二连市对独联体及欧洲各国进行国际贸易和交往可缩短1000多km的距离。
二、气象、水文1、气象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干旱荒漠草原气候,处于西风带,受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时间长。
气候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漫长风雪少,春季干燥少雨风沙多,夏季干热降雨少,秋季天高气爽霜来早。
年平均气温5.1℃,一月平均气温-16.2℃,极端最低气温-29.7℃,七月平均气温25.7℃,极端最高气温39.0℃。
结冰期8个月,境内烤火期7个月。
年日照时数3356.8小时,日照率76%。
霜冻出现早,最早9月末出现,最晚5月末结束,无霜期仅221天左右。
雨水分布不均,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
年际雨量变化大,平均降水量139.5毫m(1996年降水量最多256.9mm,2001年降水量最少39.7mm)。
常年盛行偏西风,年平均风速4.1m/s。
详见二连浩特地区气候特征表。
二连浩特地区气候特征表月份平均气温(℃)年降水量(mm)年蒸发量(mm)一-18.6 1.9 20.9二-15.0 1.5 39.4三-4.6 2.5 126.6四 6.0 4.6 288.6五14.3 9.9 445.7六20.4 17.3 462.3七22.9 38.6 426.4八20.7 38.8 347.3九13.4 16.5 261.5十 4.3 7.4 169.3十一-6.9 2.1 65.7十二-16.2 0.9 24.8平均值 3.4 142.2 2699.6最大244.4 3129最小83.0 22842、水文地表无河流水系,水资源严重缺乏。
能够开发利用的水源地有3处,分别为二连盐池东段、赛乌苏洼地和齐哈日格图。
其中盐池为地下水、地表水汇集区,资源量8524万m3,淡水层下部为咸水,水质差不能饮用。
市区南24km赛乌苏洼地为20m以内的浅层水,不适合饮用。
齐哈日格图为地下古河道水源地,水质优良,是目前二连市区主要供水水源。
地下水储量也十分有限,且均为高矿化度的苦咸水,水资源贫乏。
二连浩特地区最大24小时雨量为61.6mm。
具体见下表:二连浩特地区不同历时降水频率统计表暴雨历时均值Cv Cs/Cv不同频率(P%)降水量(mm)0.1 0.2 0.33 0.5 1.0 2.0 5.0 1024小时27.2 0.57 3.5 119 108 100 93.8 83.1 72.2 58.2 47.3 3日30.6 0.55 3.5 128 117 109 102 90.6 78.9 64.3 52.6 二连浩特市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经勘探,城市建成区属贫水区,行政区划内无河流水系,缺乏地表水源,勘探资料表明,区划内现邻近区域有3处可供本市以及邻近旗县牧区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水源;盐池一带地下水储量2.2亿m3,含盐量大,矿化度大于2g/l,水质差;苏尼特右旗境内的齐哈日格图是本市现在的水源地,面积784平方公里,总储量为40.5亿m3,赛乌苏地区地下水储量为3.7亿m3,基本能保证现在蔬菜地和林地的需要。
三、地形地貌地处内蒙古高原中部,阴山山脉以北的层状高原区。
地势较为平坦,由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市区于二连盆地沉积带西缘,基本轮廓奠定于第四纪延续到三迭纪、白垩纪,土质以淡栗钙土夹沙砾土为主。
区内有零星洼地,季节性积水。
赛乌素东南的“那仁绍荣”、“哈日陶勒盖”为最高,海拔1016m,市区附近的“布朗音推饶木”南架子山为次高,海拔964.3m,“额仁诺尔”为最低,海拔900m。
地质结构均为各种岩层,地表层为砂质土壤,地耐力均为180千帕以上,工程条件优良。
由于地处地震活动带,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D-18306-2001),比照《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对照烈度为7度,应与设防。
四、地质概况1、地层矿区内出露地层从下至上有二迭系及第四系地层。
二迭系下统格根敖包组(P1g):岩性为灰绿色长石砂岩、粉砂岩、硬砂岩组成。
二迭系下统达里诺尔组(P1d)可分三段:下碎屑岩段:灰黄色长石砂岩、含砾粗砂岩,底部为杂色砾岩。
火山岩段:灰绿色安山岩、流纹岩及变质泥岩、长石砂岩和板岩。
上碎屑岩段:黄绿色安山岩、砂岩、砂质板岩及绿灰色灰岩、变质泥岩。
二迭系统哲斯组(P1z)碎屑岩段:黄绿色、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砾岩、灰岩。
灰岩段:下部为灰白色生物碎屑灰岩,上部为砂岩石。
新生界第四系(Q4)为草原亚砂土、分成砂,底部为冲击砂砾岩石层。
2、构造矿区由格根敖包组、达里诺尔组、哲斯组地层组成,总体地层走向为东北,由于受华力西晚期及燕山运动影响,地层产状比较复杂。
本矿区有两条北东向大断层及一条北东向断层。
断层及火山岩脉的侵入体对寻找多金属矿十分有利。
3、含水层由于矿区地处中下侏罗统砂岩、砂砾岩含水层较厚,含水层分布受地质构造控制极不稳定,可划分三个含水层,上部含水层,为胶结中等的矽质砂岩、中细砂岩,厚约15.0m,中部煤层上含水层,灰白色粗、中砂岩夹砂质页岩,厚约10.0~16.0m;下部煤层上含水层为灰白色粗、中砂岩及砂砾岩,厚30.0m。
含水层顶板高程1200m左右,单位涌水量0.72t/h·m左右。
矿化度1g/L左右,以HCO3—Ca —Na型为主。
此外,向下水质变差,矿化度大于2.0克/升,在水平方向,也有自盆地周边至盐池水质变差的规律。
4、岩性组成岩性主要有上侏罗统凝灰岩、玄武岩、中下保护国罗统砂岩、砂砾岩、下二叠统轻变质岩、燕山早期——华力西晚期花岗岩、上更新统下段洪积泥质砂砾石及上更新统上段玄武岩。
第二节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区内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受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和控制,如,地貌、岩性、构造、古地理、气象和水文等。
这些自然因素均从不同角度影响着区域地下水的形成条件。
低山丘陵区由于地形起伏大,岩石坚硬,裂隙一般不甚发育,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的条件差而排泄条件好,因而山区基岩裂隙水通常具有含水不续,水量贫乏、埋深变化大,水质良好的特点。
由上更新统下段洪积物组成的低缓丘陵虽然入渗条件比低山丘陵好,但因所处地势高,故成为透水不含水层。
据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和乌盟水电局勘探资料,二连盐池为一小型中生代断陷盆地,含水层由白垩系上统碎屑岩组成,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只要受构造控制。
东部为富水区,面积约100 km2左右,下部基岩埋深深度较大,约50—70m,含水层主要岩性为砂砾岩,含裂隙孔隙承压水,含水层顶板埋深10—32m,一般厚度20—45m,其中淡水层厚度10—30m,平均厚度17.11m,下部为咸水。
水位埋深,自东向二连盐池方向变浅,一般均小于30m。
单井出流量多在500—1500m3/日。
上部矿化度在1.0—1.7g/l,以HCO3·CL—Na;CL·HCO3—Na型水为主,向下水质变差,矿化度大于2.0g/l,在水平方向,也有自盆地周边至盐池水质变差的规律。
地下水主要接受北部呼和额热格沟的地下径流补给。
该富水区距市区约为10km。
地面高程940m,较二连市低约30m。
该富水区地区面积较小,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差,淡水层较薄。
经地下水资源概算,淡水容积存储量为25500万m3,断面动储量为4226.61m3/d,总补给量为8013.65m3/d。
气象要素与地下水的关系主要反映在降水乃是本区地下水的首要补给来源,而蒸发又是地下水的要主要排泄方式。
根据资料分析推算,降水入渗占初勘区地下水补给量的56%,潜水蒸发排泄占矿区地下水排泄量的44%。
另外,冻土层的形成和融化对地下水动态有显著影响,冻土层形成时,通过毛细作用潜水面不断地输送水份到冻土层的下部,以至造成潜水面的下降趋势;春季解冻期,冻土层融化后水份又下渗补给潜水,使得潜水面上升并出现全年的第一次地下水位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