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贵州泰昌安能源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兴仁县水井湾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4年6月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和《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的要求,结合我矿《地质简测报告》,为能给矿井水害防治提供有力的依据,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水害防治措施,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我矿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矿井水文地质情况作了详细的调查,其调查情况如下:一、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区域范围内属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二级支流马路河汇水范围,马路河向东径流至安龙县石灰窑村附近进入地下河后排泄于北盘江一级支流坝子河中,最终汇入深切割的北盘江中。

区域上南、北盘江分水岭位于矿区西部5km处,呈“7”字型通过。

北盘江二级支流马路河、大桥河地表分水岭距矿区北部约4公里处呈东西向穿过。

与矿床充水有关的含水层为P3c+d、P3l碎屑岩裂隙含水层,补给条件差,径流途径短,富水性弱,具近源补给排泄的特点,其排泄不受外围的深切割河流控制,根据地质构造、充水含水层空间形态结合补径排条件综合分析认为,该水文地质单元位于南北盘江分水岭南部,南以包谷地背斜伴生断层为界,北西以南北盘江分水岭为界,东为无限边界。

矿区位于该水文地质单元的补给区。

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为+1300m(北东部马路河谷)。

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一)地表水矿区内属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二级支流马路河汇水范围,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为+1300m(北东部马路河谷)。

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其地表水随季节性变化较大。

矿区北西部发育有沟头溪沟(H1),其丰水期流量为56.1L/s,丰枯季变化较大,枯季甚至干涸。

该溪沟向北西径流后转向北径流汇入马路河,最终汇入北盘江中。

矿区北部发育有高峰溪沟(H2),其丰水期流量为29.9L/s,丰枯季变化较大,枯季甚至干涸。

该溪沟向北东径流汇入马路河,最终汇入北盘江中。

矿区南部发育有祥隆煤矿新井口溪沟(H3),其丰水期流量为131.2L/s,丰枯季变化较大,枯季甚至干涸。

该溪沟向东径流汇入马路河,最终汇入北盘江中。

(二)地下水类型及地层富水性矿区内出露和钻遇的地层有第四系(Q)、夜郎组(T1y)、二叠系上统长兴—大隆组(P3c+d)、龙潭组(P3l)、大厂层(P3dc)、中统茅口组(P2m),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孔隙含水层分布于矿区内的各斜坡及各冲沟的沟底地段,分布零星,岩性为泥砾、砂砾、粘土及砂、砾石等残积及冲积层。

根据地表及钻孔资料,厚3.75~20.00m,一般小于10m。

地表未见泉水。

该层具透水性,由于厚度小且变化大,仅季节性含水,富水性弱。

2、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第一段(T1y1)裂隙含水层于矿区北西部及北东部出露。

该地层主要为中厚层、厚层状含钙质粉砂岩与粉砂质粘土岩,局部夹少量灰色透镜状泥晶生物介壳灰岩。

厚度>111.34m。

含基岩裂隙、风化裂隙水,矿区北部见3个泉点出露(S2、S3、S4)其中对S3泉点进行了长期观测,流量为0.04-0.53L/s,据区域水文资料,该层泉流量为0.1—3L/s,为HCO3-~Ca2+型水。

ZK401、ZK402钻孔钻进至该层时钻孔冲洗液有漏失现象。

综合分析认为,该层补给条件差,富水性弱,具相对隔水性。

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及大隆组(P3c+d)裂隙、溶隙含水层分布于矿区北部及东部反向坡斜坡地带,该地层顶部为灰色中厚层生物屑灰岩,上部为灰、灰绿色薄~中层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炭质粘土岩夹1~2层薄煤层、钙质粘土岩夹2~3层厚约5~15cm黄绿色薄层朦脱石粘土岩,下部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生物屑灰岩、生物屑泥灰岩夹生物屑粘土岩。

厚96.11~105.09m。

该地层于矿区北部见S1泉点出露,据该泉点长期观测资料,流量为0.14-10.96L/s(暴雨后),反映出该泉点受大气降水影响大,径流途径短(近源补给排泄)的特点。

而该地层在矿区范围内均出露于反向坡山麓中部,而顶板与底板的导水性与富水性均较差,分析认为该层浅部含包气带水,而深部或有单斜承压现象。

该层钻孔钻进中冲洗液消耗弱,钻进水位无明显异常。

综合分析认为,该层富水性弱~中等。

4、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基岩裂隙含水层矿区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岩性为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炭质粘土岩及煤夹少量泥灰岩、灰岩、弱硅化灰岩(俗称硅质岩),厚354.66~368.15m,平均厚363.95m。

矿区内含煤岩系中含可采煤层6层(编号C3、C4、C12、C15、C17、C20,其中C3、C4分别对应现开采的K2、K3煤层),其中C3、C4、C15、C17、C20为全区可采煤层,C12为大部开采煤层。

C3煤层~C4煤层:矿区内共4个孔参加统计,煤层间距23.14~28.17m,平均25.61 m;C4煤层~C12煤层:矿区共4个孔参加统计,煤层间距120.73~130.17m,平均123.78 m;C12煤层~ C15煤层:矿区共7个孔参加统计,煤层间距43.67~52.11m,平均48.98 m;C15煤层~C17煤层:矿区共8个孔参加统计,煤层间距 1.67~9.62m,平均6.20 m;C17煤层~C20煤层:矿区内共12个孔参加统计,煤层间距13.82~32.23m,平均22.43 m;此次施工的ZK702孔(全孔为P3l地层,未见断层。

)钻进至58m 灰岩段(该段灰岩厚6.86m)时出现涌水,水头高于孔口15.29m(水头高度为+1550.58m),水量为10.96L/s,据该孔放水试验成果,该孔单位涌水量为0.0157/s·m,渗透系数为0.006m/d。

反映出该层部分地段的灰岩有一定富水性。

ZK702涌水孔靠近生产系统(最大距离500m),但水头高度远高于生产系统现阶段的最低井巷标高(1389m)却未受疏干。

分析认为,ZK702孔涌水层位在现阶段井巷暂未揭露(涌水层位位于现阶段开采的C3、C4煤层以下约100m)其水力条件未被破坏。

反映出该地层普遍含水性、导水性差的特点。

该层地下水受原煤含硫量较高影响,老硐水体呈黄色,且有细小黄色沉淀物产出。

据LD301水质分析结果,为HCO3-· SO42-~Ca2+型水,可溶性固体总量为440.9mg/l,PH值为7.48。

而该地层所夹灰岩裂隙、溶隙水(ZK702涌出水)水质分析为HCO3-~Na+型水,可溶性固体总量为177.8mg/l,PH为8.69。

可知该地层不同岩性间的地下水水质差异大,也从侧面反映出该地层岩层间导水性差的现象。

5、二叠系上统大厂层(P3dc)透水层该地层出露于矿区中部大哑口-安者附近,本层由次生石英岩,蚀变(高岭石化、黄铁矿化、砂化)粘土岩,砂质页岩,角砾状凝灰岩组成。

邻区大丫口ZK003孔钻遇该层,厚8.49m。

分析认为该地层裂隙发育且角砾胶结较松散,浅部露头含包气带水、风化裂隙水,为透水不含水层。

而在深部为下伏茅口组(P2m)岩溶含水层的直接顶板和导水通道,为透水层。

6、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岩溶含水层该地层出露于矿区中部,岩性为灰色中层状生物灰岩、生物屑灰岩、白云质条带灰岩。

厚>100m。

调查泉点1个(S5),出露标高为1476m,流量为0.794l/s。

据区域水文资料,该层泉流量为0.1~1000L/s,枯季径流模数8.17~8.85,水质类型为HCO3-~Ca2+型水。

富水性中等-强。

但该层与底煤(C20)间有50-80m的不含可采煤层的龙潭组(P3l)下部碎屑岩相隔,而该层与含矿地层间的大厂层(P3dc)透水层较薄且不稳定,因此在无断裂构造影响下该岩溶含水层对矿层进行充水的可能性小。

三、矿井充水因素分析1、地下水P3l层:煤层均赋存于该层内,矿山开采将大面积揭露该层,其地下水将直接进入矿坑,而成为矿床充水的直接水源,也成为矿床的直接顶板充水含水层。

充水途径主要是在矿山开采过程中,井巷、采区揭露该层后,导致产生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从而使原有节理裂隙加大,并产生新的裂隙,充水方式为直接充水,即地下水通过冒落带及裂隙带从井巷顶、底、壁进入矿井。

2、老采空区积水矿区煤层露头线周边均有老硐分布,特别是矿区F1断层北盘所调查的老硐有水流出,有一定的积水范围,但这些老硐均已炸封无法实测,据调查了解该地段老硐开采深度较浅且范围有限。

今后矿区开采时应在矿区煤层露头线附近增加矿界保护煤柱厚度,做到先探后采。

老窑采空区积水对矿区煤层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该矿山为开采矿山,据调查该矿山老采空区未积水,但是该矿山周边矿权分布情况复杂,且在矿界附近可能存在其他矿井的积水老采空区,矿山开采至边界附近时应预留足够的矿界保安煤柱,由于煤层间距较近,在开采时应特别注意预防上部煤层的积水老采空区。

3、地表水矿区属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二级支流马路河汇水范围,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其地表水随季节性变化较大。

矿区北西部发育有沟头溪沟(H1),其丰水期流量为56.1L/s,丰枯季变化较大,枯季甚至干涸。

该溪沟向北西径流后转向北径流汇入马路河,最终汇入北盘江中。

经计算,矿山开采后其导水裂隙带及冒落带未影响到该溪沟,对矿床充水影响较小。

矿区北部发育有高峰溪沟(H2),其丰水期流量为29.9L/s,丰枯季变化较大,枯季甚至干涸。

该溪沟流经矿区北部煤层露头线,且与F1断层有一定的水力联系。

开采形成采空区后,其溪沟水将沿其导水裂隙、冒落带及地裂缝进入矿井,对矿床造成间接充水。

流经F1断层时,可能通过其破碎带进入矿坑为矿坑带来涌水。

矿区南部发育有祥隆煤矿新井口溪沟(H3),其丰水期流量为131.2L/s,丰枯季变化较大,枯季甚至干涸。

该溪沟位于矿区南部煤层露头线南的含煤地层底板中,对矿床充水影响较小。

4、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是各含水岩组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也为矿井水的间接补给水源,矿井涌水量将随大气降水强度变化,一般情况下,雨季时涌水量增大,枯季时涌水量变小;现矿区开采已经形成一定的采空区,采空塌陷对地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充水途径为大气降水通过地面塌陷、地裂缝间接进入矿井,使矿井的涌水量增大。

四、矿井水充水及老窑采空区调查情况1、矿井充水途径:主要是在矿山开采过程中,井巷、采区揭露P3l 层后,导致产生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从而使原有节理裂隙加大,并产生新的裂隙,充水方式为直接充水,即地下水通过冒落带及裂隙带从井巷顶、底、壁进入矿井。

大气降水也是矿井水的间接补给水源,矿井涌水量将随大气降水强度变化。

2、老窑:矿区内小窑开采历史久远,现场走访调查出共有4处窑井。

1#小窑为平硐坐标X:2808401.5 Y:35517748.6 Z:1530 开挖巷道断面2.25m²,在+1530水平以下斜巷长30m,无釆空区,积水量60m²。

2#小窑为平硐,坐标X:2808451.6 Y:35517782.8 Z:1533 在+1533以下采空面积约400m²,积水量约380m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