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心理学

中国文化心理学

1、“中国文化心理学”不是指中国的文化心理学,而是指中国文化里的心理学,即中国文化里所蕴含的心理学;广义的中国文化指中国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2、评判方法:专家评判法、特色比较法、历史考察法3、证明中国文化里有心理学:(1)内容相似论证法(简便易行)弱点:它只能从中国文化里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而不能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不同的、体现中国文化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因内容相似论证从方法论上属于一种求同研究。

所谓求同研究,指在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时,以现代心理学的概念与体系为参照,找出中国文化里与外国的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

求同研究的优点是较易做,并且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求同研究易让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者找到“对话”的语境或桥梁,从而使得不同研究者在研究同一主题时,尽管研究的角度可以不同,但可以彼此相互”对话“,而不是各自”独白“,这既有助于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心理学研究者彼此认识到各自研究的独特文化价值,也有助于文化心理学的健康成长。

(2)基本问题论证法(最佳)这就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所蕴藏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留下了生存空间,也使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贯彻求异研究原则称为可能。

4、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称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5、“做人”,实指一个生物性个体(自然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转变成一个社会性个体(社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6、社会化中中国文化有三种观点:一是习性论;二是慎染说;三是童心失说(1)习性论突出了个体心理社会化的“结果”,即“性与习成”(2)“染不可不慎”:慎染说,指谨慎对待环境的教化对个体品行的影响的一种观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3)“然童心胡然而邃失也”:童心失说,一个人只有保持童心,才能做一个真人;反之,一个人一旦失去童心,就变成假人,说假话,做假事。

7、中国人的社会化理论(1)它所持的是多因素论。

(遗传、环境、教育和主体性)(2)重视环境在个体社会化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3)推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道理。

(4)突出了双主体的作用。

(充分认识到不同环境对人的人格影响不一样)8、自我,又叫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

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它指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它指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自我意向,它指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9、“我”的称谓:(1)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显示出中国文化强调做人要有“共生”取向)(2)重素质尤其是品质:寡人、不才(3)推崇自谦乃至自贬:小可、奴才、老朽、在下中国文化为了彰显社会我的的地位与价值,不惜忽略乃至压抑个体我的地位与价值;西方文化则相反,为了凸显个体我的地位与价值,很少花力气去讲社会我的地位与价值。

10、中国人自我表现的特点(1)重礼节,“油多不坏菜,礼多人不怪”;重视长幼尊卑之序,提倡在适当的“场合”做适当的“行为”——“场依存性”(2)怕“出格”指一个人在自我表现时,惧怕与多数人不一样的心态。

“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3)好兜圈子:~1习惯用带有模糊或弹性空间的词语来与人交流。

“一语双关”、“锣鼓听音,听话听声”、“这是我同学”~2喜用间接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虽然,但是”~3习惯用复数代词来称自己与他人。

不用“我、你、他”,多用“我们、你们”(4)喜含蓄~1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与人交往里。

~2表达心情如喜悦之情的方式中。

“笑不露齿”、“会心一笑”~3体现在审美观念和所创造的艺术品里。

中国建筑一般都用照墙、照壁或者假山之类的装饰物,室内有屏风。

(5)表里不一。

“不坐、不坐”(6)内外有别。

“圈子心理”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有意无意地产生一种划圈子的心理习惯。

11、“真和”指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人际关系。

一是交往双方都从心底彼此尊重并接受对方合情合理的个性特征,并相互鼓励对方发展自己的健全人格;二是做到“心和”,即交往双方都要从心底彼此友爱,从心底彼此理解对方合乎道义和法律的所作所为,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民主协商对话、互融互让或适度竞争等方式来寻求一种协调一致的关系。

“管仲和鲍叔”12、“伪和”指虚假的和谐人际关系。

(1)“面和心不和”:交往双方表面关系和谐,但心中彼此怨恨对方,或一方对另一方心存不满甚至怨恨。

(2)以“同”代“和”:以自我为中心,抹杀其他人的个性,从而谋求一种无差别的一致性人际关系。

产生原因:一、交往双方或一方没有真正理解“和”与“同”的本质差异,误将“同”视作“和”;二、在特定场合或特定群体内部(军队),有时“同人心”往往能产生巨大力量,“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三、管理者出于方便管理的需要,往往喜欢以“同”代“和”;四、受中国传统“群体优先”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

当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矛盾时,一些人自愿或被迫放弃自己的个性。

产生严重后果:它抹杀了弱势群体的鲜活个性,使得一个群体内部由于缺乏不同的声音而显得单调,也使民主、协商、对话等沟通方式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从而极易滋生专制的管理方式。

同时,容易让被抹杀了个性的弱势群体在心里产生积怨,进而于无形中削弱本群体的凝聚力,甚至给本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留下无穷后患。

13、尚“和”心态的表征:(1)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企盼和事老(3)畏争:畏惧与人发生争论或争议的心理。

“将相不和,国有大祸”(4)随大流:个体按照大多数人的做法来行动。

“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5)迁就:一个人为了不失和,尽管心中不同意他人意见或做法,表面仍对他人曲意求全。

“得饶人处且饶人”(6)迎合:指一种猜度别人的心意而投其所好的心理或行为。

14、实现真正和谐人际关系的策略(一)人格修养:努力通过个人的心性修养,尽量使自己向“君子人格”的方向发展。

(二)诚待人:在待人态度上要遵循真诚待人的原则(三)行中庸:妥善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1、向人提要求应遵循心理换位的原则2、对待诺言应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3、对待对方过错应遵循委婉劝说的原则4、与人意见不一致时应遵循宽容谦让的原则(四)求诸己:与人发生矛盾后应遵循调和沟通的原则15、“来而不往非礼也”之所以是“人情”,正在于这种人际互动方式合乎情理;“匿怨而友其人”之所以是“世故”,在于这种人际互动方式违背了情理。

16、从心理学的角度界定“人情”的内含广义的人情,本是泛指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人们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所共同认可的一套待人处事的、合乎情理的行为规范或法则,而不是指别的东西;狭义的人情,指一个人对待熟人的一套合乎情理的处世法则。

17、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典型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直系亲属关系;第二类是熟人关系;第三类是陌生人关系。

(1)以至爱法则对待自己的直系亲属“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2)以人情法则对待自己的熟人(3)以“当场算清”和“依情景与心情而定交往方式”的法则对与自己素不相识的陌生人18、恰当的消除人情压力的做法(1)君子之交淡如水(2)对事不对人(3)区隔的策略(指将人情法则的使用限定于某些特定的范围之内。

坚持原则:公平处理自己只拥有支配权的资源,对于自己拥有所有权的资源则可以用人情法则予以处理。

)(4)保持适当的距离(5)亲兄弟,明算账19、m=f(Anm*Aa):Anm的全名是“non-moral achievement”,意指“非伦理道德性成就”;“Aa”的全名是“acceptance byappraising”,意指“经评价后产生的社会认可度”或“经评价后产生的社会接受度”20、l=f(|Am|*Aa):“Am”的全名为“moral achievement”,意指“伦理道德性成就”,也就是一个人的德行;“||”指绝对值;“Aa”的全名为“acceptance byappraising”,意指“经评价后产生的社会认可度”或“经评价后产生的社会接受度”21、“孝”的表征(一)孝心:一是孝敬之心;另一是顺从之心。

1、“爱亲敬长之心”:孝敬之心2、“无违”:顺从之心(二)孝行1、“顾父母之养”:奉养父母2、“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不做祸及父母的事情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儿育女4、“扬名于后世”:建功立业5、“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珍惜生命6、“三年之丧”:善待仙逝的长辈22、为什么中国人注重孝道?(一)农业经济的影响五千多年以来,中国一直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以农立国。

用文化生态学的眼光看,以农业为重心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势必以家族为主要的行动单位,因此,对家族的保护、延续、和谐与团结就必然倍加重视,结果,就使中国人形成了凡是以家为重的家族主义的思想和做法。

(二)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宗法社会。

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个人几乎没有什么权利可言,一家之人皆听命与家长。

宗法社会尊重家长,故教人为孝;进而,宗法社会的国家组织、政治生活,也如同一个大家族,尊皇帝,故教人为忠。

于是,忠孝成为宗法社会、封建社会的主要道德规范。

(三)孝道文化的深刻影响作为一种文化设计,孝道的形成与变迁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自古以来经由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渐演化而来;二是收到历史上有心之人基于济世的或政治的目的所提出的思想理论或意识形态的影响。

23、孝的功能1、维持长幼之序:道德功能2、成为众德的根本与载体:道德功能3、以孝导忠:政治功能24、忌讳心理(一)忌讳“死”1、忌讳“死”的几种心理表现形式:第一,忌讳与“死”读音相近的数字。

“4、14”“死、要死”;第二,讳言与“死”含义相近的字或词。

“门前不栽桑,屋后不种柳”,因“桑”与“丧”谐音,“柳”与“溜”谐音,合而言之,有人死财散之义;第三,在一些普通民众心中,“好死不如赖活着”之类的谚语深入人心;第四,中国人某些其他忌讳心理,“翻”鱼,翻船;2、讳言“死”心态产生的文化背景:儒家思想从现实主义出发,其人生观是积极的,他们不以死后的彼岸世界为归宿,而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重生不重死,道家对生死的问题看法都比较潇洒自如,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变化,没有必要太在乎。

(二)讳言“性”:万恶淫为首(三)讳言“心病”(第一印象,此人思想道德有问题)25、盲信心理(一)盲信“天”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对高深莫测的“天”不仅充满了好奇,而且更是顶礼膜拜。

“天命”、“天子”、“天意”(二)盲信“命”与“天”字紧密相连的是“命”字,事实上,无论在中国传统的经书里或是中国人的口语中,“天命”二字常常联系在一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