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新技术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是利用木屑及棉籽壳、玉米芯、甘蔗渣等农副产品作为栽培基质, 以塑料袋作为容器, 进行室内养菌、室外出耳的栽培技术。
此技术与吉林省普遍采用的全光照地栽黑木耳技术的不同点主要是, 把菌袋侧壁的划口数量增加到30个; 室外露天催耳, 菌袋上面不覆盖塑料薄膜和遮阳网(稻草帘) ; 菌袋直接摆放于大田地膜上。
由于该技术简单, 生产成本低, 并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提高木耳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 值得大力推广。
现将该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栽培季节利用自然条件进行出耳, 出耳期间的温度、湿度等将影响黑木耳的质量和产量, 所以要根据各区的气候条件确定栽培季节及栽培品种。
河南省选择中、晚熟品种进行栽培时, 多于7 月中旬制原种, 9 月上旬制栽培种; 10 月中旬至11 月上旬制栽培袋、灭菌、接种。
待菌丝基本发好后, 根据低温抑制菌丝生长的原理, 让菌袋在室温不超过25 ℃的培养室内贮存。
翌年3 月上旬至4 月上划口、排袋, 3~6 月出耳, 共收3~4 潮。
若错过这个生产季节, 夏季高温时, 会造成不出耳、出耳少, 或易发生细菌性流耳等病害, 导致产量和质量下降, 甚至绝收。
2 品种选择选择优良的袋栽品种, 是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成败的关键。
选择菌种要了解品种温型和有效积温以及品种产量和质量性状、抗逆性等特性, 并要选择2 个或2 个以上熟期不同的品种, 进行搭配种植。
应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或信誉较好的菌种厂购买经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全国食用菌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通过的食用菌品种, 并了解其栽培技术要点。
河南地区近年地栽表现较好的黑木耳品种有丰收2 号、黑A、延明1 号和陕耳3 号等。
(1) 丰收2 号。
此品种由吉林省敦化市明星特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吉林农业大学共同选育而成, 属中早熟品种。
发菌适温25 ℃, 出耳温度在15~25 ℃之间, 菌丝长满袋后在20 ℃条件下需后熟20 天, 5~15 ℃时下地催芽, 采用加1 %石灰的碱性培养料。
它不耐32 ℃以上高温。
(2) 黑A。
由河北省平泉县希才食用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选育而成, 属中早熟品种。
发菌前期温度应在25~30 ℃, 以免出现死穴和污染穴, 后期要求15~18 ℃, 时间为10~15 天, 温差刺激可加快出芽, 采摘要及时, 以防止流耳。
(3) 延明1 号。
系吉林省延吉市食用菌厂选育的中晚熟品种, 满袋后熟30 天, 较耐高温。
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12~35 ℃, 最适25~28 ℃; 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12~30 ℃, 最适18~26 ℃。
(4) 陕耳3 号。
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 菌丝体生长适温22~28 ℃, 子实体在16~21 ℃下生长健壮, 8~10 ℃的环境温差有利于刺激子实体形成。
3 原料与配方3.1 原料要求代料地栽黑木耳对原材料有一定的要求。
选用陈木屑比新木屑效果好, 菌丝生长速度快, 但陈木屑不能淋雨、霉变。
如果以木屑为主料,应注意搭配粗细锯末, 以免影响通气。
含有松木、杉木的木屑则必须存放半年以上, 并经过发酵、晒干处理; 杨柳木屑也必须经过发酵晒干后才能供栽培用。
选用的玉米芯要新鲜、没有霉变, 粉碎的颗粒要如绿豆粒大小。
麦麸用大皮、新鲜的,米糠也用大皮粗糠。
黄豆粉或豆饼粉一定要细。
石膏粉要用无水的熟石膏。
石灰要选用生石灰粉。
培养基的酸碱度影响黑木耳菌丝和杂菌的生长速度,一般碱性越大, 杂菌生长越易受抑制, 但碱性过大也会影响黑木耳菌丝生长发育。
因此在栽培料的配方中, 应适当添加石灰, 调高培养基的pH 值。
而糖分和麸皮是引起黑木耳感染病、虫的主要原因,应适当减少用量。
3.2 配方为使代料栽培黑木耳配方中的营养成分更全面, 更利于高产,宜选择复合培养基。
常用配方有: ①玉米芯30 % , 杂木屑30 % , 棉籽壳30 % , 麦麸7 % , 石膏1 % , 复合肥1 % , 磷肥0.5 % , 石灰0.5 %; ②棉籽壳93 % , 麸皮5 % , 蔗糖1 % , 石膏1 %; ③玉米芯73 % , 棉籽壳20 % ,麦麸5 % , 蔗糖1 % , 石膏1 %; ④玉米芯64 % ,木屑30 % , 麦麸4 % , 石灰0.5 % , 石膏1.5 %;⑤杂木屑5615 % , 玉米芯(粉碎成小颗粒) 30 % ,麦麸11 % , 豆饼粉1.5 % , 石灰0.5 % , 石膏粉0.5 %; ⑥杂木屑7815 % ,麦麸18 % , 豆饼粉2 % ,石膏1 % , 石灰0.5 %。
以上配方, 均需另外加入克霉灵0.1 % , 料水比为1∶1.2~1.4 , 含水量控制在60 %左右, 过高或过低对黑木耳生长均不利。
4 拌料, 装袋, 灭菌4.1 拌料选用无霉变的原料,在烈日下曝晒3~5天后, 选择晴天拌料。
拌料时, 将原料按上述配方混拌均匀, 再将石灰溶于水中, 用石灰水拌料。
拌好的培养料含水量以用手紧握, 指缝间有水渗出又不成滴, 伸开后料在手中成团为适。
采用玉米芯和木屑为原料的拌后应闷 1 小时。
拌料后要抓紧时间装袋, 特别是气温高时, 要做到当天装袋, 当天灭菌。
拖延时间, 培养料会发酵变酸。
4.2 装袋应根据不同灭菌方法选择不同材质的栽培袋。
采用高压灭菌应选择聚丙稀折角袋, 常压灭菌选择高密度聚乙烯折角袋。
栽培袋规格为17×33 ×0.0045 (厘米) 。
每袋装干料0.4~0.5 千克。
装料要松紧适度, 不能过松过紧。
过紧通气不良,菌丝延伸困难; 过松菌袋易变形, 保水性差, 又易感染杂菌。
4.3 灭菌目前, 河南多采用常压蒸汽灭菌法。
灭菌时, 蒸锅提前预热, 4 小时内蒸气室温度达到100 ℃, 而后保持10 小时。
灭菌过程中经常检查锅内水位, 及时向锅内补充开水。
停火后, 闷8~10 小时, 待温度降至70 ℃时出锅。
出锅时将料袋直接搬入无菌室中冷却, 待料温降到30 ℃左右时接种。
注意灭菌时间不能太长, 以免消耗培养基的营养。
5 菌丝培养发菌在培养室内进行, 培养室通风较差的一定要开设地窗和排气孔, 并安装排风扇, 以提供氧气保证菌丝体的正常生长。
室内要放置培养架, 培养架高度一般为2.2~2.4 米, 6~7 层, 层间距35~40 厘米。
培养室过道宽50~60 厘米, 培养室利用率一般在60 %~70 %。
包括过道在内, 一般每平方米可放置200~300 袋。
床架过高或超量放置都会造成通风不良, 发菌速度慢, 以致高温烧菌。
5.1 培养温度应掌握“前高后低”原则。
发菌前期温度应在25~30 ℃, 10~30 天温度控制在25~28 ℃, 30 天后20~25 ℃, 菌丝满袋后, 温度不能超过25 ℃。
温度高时, 除增加通风换气次数和延长时间外, 还要疏散菌袋, 使菌袋之间留有1~2厘米的距离, 以利于菌袋降温。
5.2 通风换气培养室空气相对湿度宜控制在45 %~60 % , 保持室内通风干燥, 宜干勿湿。
通应结合控制温度, 掌握“先小后大, 先少后多”原则, 越到生长后期越要注意通风, 加大通风量。
前期(菌丝封面前) 每天中午通风一次, 每次1 小时; 后期(快速生长期) 每天早、中、晚各通风一次, 每次1 小时, 必要时打开门、窗进行大通风。
5.3 光照接好种的菌袋在发菌阶段须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 门窗要用报纸、黑布等遮光; 否则,菌丝易老化, 易诱发耳基提早形成。
5.4 检查杂菌在菌袋培养期间, 要经常检查是否有杂菌污染。
正常发菌的菌袋为纯白色, 如发现有黄、绿、黑等斑块, 即表示感染杂菌, 应挑出放在另外的室内培养。
如发现红色链孢菌, 要剔除烧掉或深埋。
6 划口技术一般早熟品种菌丝长满袋后在20 ℃条件下后熟7~10 天即可划口出耳; 中、晚熟品种则需后熟30~60 天。
划口于排袋前在室内或室外进行。
划口时, 把5 个“V”字形铁皮均匀镶嵌在木条上, 制成“V”字形划口刀, “V”字形铁皮的大小依划口大小而定。
每个菌袋上需均匀划口30 个, 竖向6 列, 每列5 个倒“V”字形划口(图1) 。
横向相邻划口在菌袋的侧壁呈“品”字形排列。
每个划口斜线长2厘米, 深015 厘米。
室内划口,应从床架的一端开始,分层分架依次进行。
经划口的菌袋,菌丝体吸收大量的氧气,新代谢加快,菌温升高。
为了避免高温烧菌,在划口后排袋前,注意检查菌袋温度,当温度超过25 ℃时,要进行通风降温管理。
室外划口,简单方便,易于管理,划口后可直接排袋进行出耳管理。
室外划口要选择无风晴天的早、晚进行。
由于划口后菌丝受到损伤,不能直接淋雨或者浇水,否则易感染杂菌。
宜在划口排袋后3 天,再进行浇水。
7 排袋及出耳管理7.1 排袋选择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水源方便、无污染源、防涝的田块或旱地作耳场。
当旬平均气温保持在13 ℃左右时, 即3 月上旬至4 月上(河南省) 将划好口的菌袋竖放于大田地膜上。
铺地膜前, 床面可喷撒除草剂。
地膜宽112~115 米,长度依大田长度而定。
菌袋在地膜上靠边摆放, 间距10 厘米, 成“品”字形排列, 每块地膜上横向摆放6~8 袋。
地膜中部摆放喷水带。
每两列(块)地膜之间留50 厘米宽的管理走道(图2) 。
每亩(667 平方米) 可摆放菌袋111 万袋左右。
7.2 出耳管理采用薄壁多孔式微喷带(又称为喷水管、喷雾管、多孔管、喷水带等) 人为调控喷雾。
该微喷带的直径有25 毫米、32 毫米、40 毫米等几种规格, 其配套设备有水泵、主管、管件。
水从小孔中喷出来, 形成“毛毛细雨”, 喷洒宽度随水压大小而异。
注意水压不要太高, 否则微孔变大, 管壁会爆破。
黑木耳耐旱性强, 耳芽及耳片干燥收缩后, 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 可恢复生长发育。
干燥时, 菌丝生长, 积累养分; 湿润时, 耳片生长, 消耗养分。
因此, 黑木耳的水分管理应采取“干干湿湿,干湿交替”的方法。
喷水数量及次数依天气及子实体发育阶段而定。
在气温较低的早晨和晚上可多喷水, 在白天气温较高时应勤喷少喷,以达到降温保湿的目的。
晴天一般每天喷水6 ~7 次,每次6~7 分钟。
避免水分喷得过多形成“水耳”, “水耳”遇到高温极易发生烂耳和流耳。
一潮耳采收后, 停止喷水养菌一周, 待第二潮耳基形成, 照常管理。
若降雨, 雨水灌进袋内, 雨后要及时把雨水排出。
高的杂草会影响通风, 要及时拔除。
8 采收及干燥贮藏应在耳片充分展开, 肉质肥厚, 颜色为淡黑褐色, 耳根收缩变细, 腹面产生白色粉末状担孢子时采收。
一般从划口摆袋到成熟大约需要30~40 天。
采收前2~3 天应停止喷水, 采收时用薄刀片将木耳沿袋壁割下, 或用左手握住耳袋, 右手握住耳片基部采下, 尽量不要带出培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