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高水平的40首诗词写尽世情,写尽古今。
再赏中国诗词巅峰之美。
(二)编辑荷塘月色曹操三国魏政权奠基人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本名曹操别称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所处时代东汉民族汉族陈子昂[chén zǐáng]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中文名陈子昂别名陈伯玉,陈拾遗国籍唐朝(武周)民族汉族出生地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动图岳飞南宋抗金名将岳飞(1103—1142),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
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
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
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
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表达对“岳家军”的由衷敬畏。
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
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另辑有文集传世。
中文名岳飞别名岳鹏举、岳王爷、岳武穆国籍中国宋朝民族族群汉族动图张继唐代诗人张继(生卒年不详),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人物简介:张继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
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
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
然铨选落第,归乡。
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
分掌财赋于洪州。
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
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
本名张继字懿孙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襄州襄阳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虽然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隽永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语言清新!词意隽永!杜甫[dùf ǔ]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712年—770年),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本名杜甫别称杜少陵、杜工部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族?王维[wáng wéi]唐代诗人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本名王维别称王右丞、诗佛字号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人王翰唐代诗人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与王昌龄同时。
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
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他的诗大多都豪放壮丽。
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
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
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
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本名王翰字子羽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并州晋阳贺知章唐代诗人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
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
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
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好酒,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本名贺知章别称贺季真、贺秘监、别称四明狂客字季真民族族群汉族文天祥[wén tiān xiáng]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
道号浮休道人、文山。
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
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
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
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
遣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
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
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
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
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
[2]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本名文天祥别称原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浮休道人所处时代南宋末期民族族群汉族柳宗元[liǔzōng yuán]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