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课君权与相权PPT课件

第3课君权与相权PPT课件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朝代
中枢权力体系
职能(作用)
备注
秦朝
三公九卿
西汉武帝 三公九卿、中朝 决策,与丞相制衡
东汉
尚书台
取代三公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 中书省 门 下省
中书省
门下省
隋唐
尚书省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司
权力分配未定型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宰相办公机构,行政权 军权(发兵权) 财政,长官“计相”
相互牵制,互为补充, 分工明确,提高办事 效率,分割相权,加强 皇权。
相权再分割, 皇权加强。

中书省
下设六部
相权削弱趋势下的 反复
1、西汉武帝时:
建立中朝
皇 帝 执行机构
中朝
外朝
尚侍常 书
决策机构令 中 侍
丞御太 史
相大尉 夫
有事上报
九卿
2、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 皇帝中书省起Fra bibliotek诏令尚书省
《课程标准》要求 •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皇帝的烦恼
• 好了歌
君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
选官制 度
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监察制 度
材料二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
相权和皇权的冲突
说明什么?
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和法律的制约。
结合上述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 名称、主要特点及其影响是什么。
中央机构;三省 六部制 特点: 三省的长官都是 宰相,相权三分
3、宋朝中枢权力体系
皇帝
三省
二府
三司
中尚 门 书书 下 省省 省
(2)特点;元朝实行一省制,宰相权力很大,中书省掌 管六部和腹里,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权争夺战中 的重要筹码。 (3)影响;相权反弹,不利于皇权加强。
5、、明废丞相、设内阁
宰相制度的废除
(1)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 元朝教训: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 频繁地教训 根本原因:相权重,威胁皇权; : 直接原因:胡惟庸案
●温故知新
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包括 哪些基本内容?对中国历史产生什么 影响?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选拔和
考察官吏的制度、法律制度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程)
秦朝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明清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度的发展完善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度的顶峰及衰落
第3讲 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性质
宰相 一级行政机构
内阁 内侍机构
职权
行政、决策
侍从、咨询
任职方式
要经皇帝及大臣 商议
直接由皇帝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强化君主专制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 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内阁的地位
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 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 构; 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 旨意而定; ③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负责 执行
门下省
封驳审议












(1)特点: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03.10.2020
7
情景模拟
唐太宗时,假设国家 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 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 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 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该 是怎样的呢?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材料二: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 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 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 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 回成命,对戴胄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明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内



地 位 演 变
参与

机密
票 拟 权
从 顾
事务 决策


“部权尽归内阁” X(时期)
O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议一议
阅读课本第17页的[学思之窗],思考: 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元璋。1370 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 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达3 万余人,史称“胡狱”。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极大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
朱元璋
废行省 设“三司”
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行政
监察
军政
地方权力 过大
布政司 按察司 都指挥司
三司
地方权力集 中到中央
君主专制加强的必然结果 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 矛 宰相权力膨胀 盾 皇权日益强化
废除宰相制度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 (2)、宰相制度的废除
废宰相
公元1380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的 机会,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部部部部部部
中书 门下
枢密 院
宰相
枢密使
参知政事 调 (副相) 兵

三衙 禁军
统 兵 权
度盐户 支铁部
三司使 计相
三省基本不参与政事 行政
军政
宋朝进一步分割、削弱宰相的权力
财政
3、北宋的中央集权的加强
A:中央——“二府”三司:
皇帝
财政
行政
度盐户 支铁部
(三司)
参中 知书 政门 事, 下 副 宰 相
B、地方机构: (1)路、州、县三级
军事





发兵、调兵 (二府)
殿前司、 马军司
步军司
3、北宋的中枢机构
思考:如何解决相权与皇权的矛盾? A:北宋中央官制——“二府”三司: (1) “二府”:是指中书门下省和枢密院; “三司是指国家的
财政部。 (2)中书门下——掌管行政(宰相由副宰相参知政事牵制)
(1)、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 “内阁”
(2)、宰相制度的废除 应运而 (3)、宰相制度废除的影响生
①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
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2、内阁的形成和发展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枢密院——掌管军政(三衙牵制)
“三司‘——掌管财政(度支、盐铁、户部)
(3)特点;再次分权;相权一分为三,行政、财政和军 政分解。
(4)结果: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4、元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相权的反弹。
(1)中央:一省两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
直辖地腹里
中书省(行政)
六部
皇 帝
枢密院(军事)
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管辖西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