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与防护
锐器伤危害1
医务人员针刺误伤后感染HBV、HCV、HIV的几率 病原 HBV HCV HIV 感染几率 6.0—30.0 % 3.0—6.0 % 0—0.3 %
锐器伤危害2
医务人员患血源性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 被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 有调查显示:锐器伤后有5.7%造成全身感染;46% 造成局部感染; 75%有心理负担 有报道:“今天中国10%的人都是乙型肝炎病毒携 带者,而美国和日本只有1%。
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防护用品1
个人防护用具:防护帽、防护服、医用防护口 罩、手套、护目镜、鞋套 护面罩:对整个面部能起到防护作用,可防止 血液滴粒或其它感染性物质飞溅到眼睛,鼻子 ,口腔或面部的其它部位。 口罩: 保护口和鼻的黏膜;提供有限的空气 预防能力。
防护用品2
3/4满,关闭开口,密闭运送。
标准预防具体措施
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不能将手深入垃圾 袋中向下挤压废物,以免被刺伤。
被污染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用防渗透、双层袋包好,专人送焚毁
;被污染的衣物置于双“橘红色”污衣袋内,明显警示标识→ 洗衣房收回→浸泡消毒→单机清洗。 物表、地面等被血液或体液污染→清洁→消毒→清洁处理
1 2
遵照标准预防原则
手卫生规范
环境卫生
3
4
正确处理利器
可重复使用设备的清洁、消毒、灭菌 防护用品:手套、面罩、护目镜 口罩、隔离衣、防护鞋
5
6
。
标准预防的概念
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 合,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 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 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
乙肝病毒携带者占世界总数的1/3
HBV :接触过急性或慢性 HBV 感染者血液和体液
的人员,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传播 HBV 。可
通过血清学检查 HbSAg ,证实是否感染了 HBV 。
接触血液和体液的医务人员接种乙肝疫苗,可预 防HBV感染,这已得到广泛认同。
HCV:一些病例报告证实,偶发的针剌或尖锐器 械割伤可导致HCV,通常是由HCV抗体阳性患者 传播至医务人员。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由患者传播至医务 人员,可发生于皮肤接触血液或含有血液的体液 后,少数也可经粘膜传播。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处置与防护
淄矿中心医院院感科:张玫 2019.3
内容提要 2017年医院职业暴露现状 职业暴露的定义
职业风险与防护现状
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职业暴露处置应急预案
案例1
护士小李,26岁,2004年毕业后在北京一家三甲医 院肿瘤病房工作。2009年8月初,在病房用真空采 血器为一位肝癌合并丙肝患者取血标本,取血后分 离针头与持针器时针头从安全盒反弹出来,扎伤了 她左手的中指,当时对伤口作了一般处理并向院感 科上报。第二天取血作了基线检查,HCV为阴性。9 月中她感到全身乏力,身体不适,以为是工作累的 ,后来胃又不适,检查后才几发现其转氨酶高,随 着即转到传染病医院进一步检查,结果HCV阳性, 在发生针刺伤后的第8周确了这位年轻护士感染了丙 肝。
常规血液检测的窗口期
病毒 HIV HCV HBV 平均天数 45 66 56 范围(天) 30--90 38--94 24--128
二、医务人员职业风险
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暴露原因 规范要求
(一)职业危害因素
1 2
3
•物理因素: 针刺伤 噪声 放射线
•化学因素: 消毒剂 麻醉废气 化疗药物
锐器伤原因
未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工作中的不慎误伤 保护屏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非安全注射 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使医务人员受到伤害的操作
重新处理针头或其它锐器
收集用后器具
试途将针帽重新盖上
触摸已使用的针尖或其它锐器
锐器伤预防1
标准预防 认定传染对象采取保护措施 操作前—减少频率 操作中—注意防护尽量采用保护装置 操作后—及时妥善处理,减少环节 减少对锐利器具的处理意味着减少误刺机会 不要重新盖帽、修整、或从注射器上取下针头 不要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一次性外科口罩
N95口罩
护目镜、面罩
护目镜
面罩
安全注射
对接受注 射者无害
不使卫生保 健人员因接 触产生任何 危险
隔离衣:穿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 物、飞溅的水等污染时使用。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 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标准预防具体措施
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 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在诊疗、换药、护理、处理污物等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
锐器伤预防2
医疗废物的处理 减少对锐器的处理 在诊疗区放置锐器处理装置 不要携带暴露的锐器行走 不要人工分捡锐器 利器盒:防泄露、防刺破、密闭性好、单向 出口,有明显标识、一次性使用,容量适中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的危险
程度取决于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我国是乙肝高发国——有1.3亿乙肝病毒携带 者 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 期
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须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 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 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手部皮肤发生破损者,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 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标准预防具体措施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要接触到锐器的过程 中,需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集中注意力,操作过程从容不 迫,旁人不得干扰,遇到患者抵抗不合作的(如昏迷、烦躁 、小儿等)务必请他人帮助,防止被针头、缝针、刀片等锐
手套 手套不能重复使用,更换要及时. 如果手套的防护效果没 有改变可以消毒后重复使用 需要有一定弹性,必须盖住袖口 双层手套 不要在公共场所戴手套
摘除手套后必须要洗手
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戴口罩的程序
先将鼻夹帖在鼻梁上; 将口罩上端的系带系在头后或耳后;
拉下口罩的下部遮盖住口和下巴;
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防护标识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 还采用以下不同传播途径的隔离预防
空气隔离
飞沫隔离
黄色标识:如麻疹、肺结核等
粉色标识:如百日咳、白喉、 流感、流脑等
蓝色标识 :如肠道感染、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接触隔离 药、皮肤感染等
如何应对医务人员面临的高风险? 必须树立和强化标准预防观念。
一、 标准预防的三个基本概念
-灭菌法。清洁处理时须戴手套和围裙。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需回套针帽 ,必须单手回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 锐器。 正确使用利器盒:建立使用和更换利器盒的标准程序,用后 的锐器及时放入利器盒,手持利器盒时不得将手指伸入其内
,利器盒稳妥放置在安全的地方,装放量不得超过利器盒的
并保证该程序的落实。
防护用具的使用
一般诊疗活动,可戴一次性医用口罩。
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
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 隔离衣。 为经空气和飞沫传播患者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 时应穿防护服。 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
系下端系带系于颈后;
将鼻夹压向鼻梁,使紧贴面部直至舒适
口罩变潮湿、难呼吸和有破损时更换;
接触或摘除口罩前要洗手;
离开房间前将用过的口罩放入医疗垃圾桶内
佩戴口罩的注意事项
佩戴口罩前后都必须清洁双手 要让口罩紧贴面部 口罩有颜色的一面向外 系紧固定口罩的绳子,或把口罩的橡筋绕在耳朵上 ,使口罩紧贴面部 口罩应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 把口罩上的金属片沿鼻梁两侧按紧,使口罩紧贴面 部
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 排泄 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 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 离措施。
二、标准预防措施
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
脱手套后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剂。 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 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
•生物因素: SARA、乙肝 丙肝、艾滋 病毒、结核 杆菌
(二)职业暴露原因
针刺:(97%)注射、抽血、分离输液器 切割 手术中传递剪刀、刀片 缝合 直接接触:收拾手术污物、患者或其 他人员移动时
医务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在工作过程中被感 染的几率很大。其中血源性病原体频发于医疗机 构,对医务人员构成极为严重的威胁。 职业性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最基本的途径是患 者的血液、体液进入医务人员的血流,包括被血 液污染的锐器刺伤、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了患 者的血液和体液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被污染的锐 器刺伤。
一、职业暴露定义相关知识
定义:
医务人员及有关工作人员,在从事临床医 疗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暴露于某种传染源。 包括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皮 肤、粘膜;污染了的针头、锐器刺破皮肤; 吸入感染性的气溶胶;直接接触传染性物 质。
暴露的常见病原体种类
医务人员所面临的挑战
艾滋病感染人数超过100万人 性病每年递增15% 结核病患者约500万人(世界第二位) 传染性肺结核病人200万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达我国人口的15%
标准预防具体措施
可重复使用的设备: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设备被血液、体 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为防止皮肤黏膜暴露危险和污 染衣服或将微生物在病人和环境中传播,应确保在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