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科常规操作规范

骨科常规操作规范

骨科临床基本技术操作规范.石膏绷带固定[ 包扎前准备]1.物品:适当大小石膏绷带卷、温热水(约40C左右)、石膏刀、剪、针、线、2.患者的准备:(1)向病者及家属交待包扎注意事项及石膏固定的必要性。

(2)用肥皂水洗净患肢,有伤口者先行换药。

[ 固定时注意事项]1.先将肢体置于功能位,用器械固定或专人扶持,并保持该位置直至石膏包扎完毕、硬化定型为止。

扶持石膏时应用手掌,禁用手指。

2.缠绕石膏时要按一定方向沿肢体表面滚动,切忌用力抽拉绷带,并随时用手抹平,使各层相互粘合。

3.在关节部位应用石膏条加厚加固,搬动时要防止石膏折断,过床后要用枕头或沙袋垫平。

4.石膏包扎后应注明日期及诊断。

5.石膏未干固以前,注意凸出部勿受压,以免凹陷压迫皮肤,引起压迫性溃疡。

6.为加速石膏凝固,可在温水中加放少许食盐,天气潮湿可用电炉、电吹风等方法烘干。

7.石膏固定应包括骨折部位的远近端二个关节。

肢体应露出指(趾)端以便于观察。

8 .术后应密切观察,尤其最初六个小时。

如有下列情况,应及时切开或拆除石膏。

(1)肢体明显肿胀或剧痛。

(坏疽及缺血性挛缩)(2)肢体有循环障碍或神经受压。

(3)不明原因的高热。

(压疮,化脓性皮炎,坠积性肺炎)9 .石膏松动、变软失效,应及时更换。

10.应鼓励患者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并抬高患肢,固定部位的肌肉应作主动收缩、舒张的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牵引术适应证]长骨干骨折复位后不稳定,需要维持对位者。

如股骨干大斜形骨折。

骨折脱位,需要持续牵引方能复位。

如颈椎骨折脱位。

需要矫正或预防肌肉痉挛所致的关节畸形。

软组织挛缩引起的畸形。

某些腰痛、坐骨神经痛患者。

牵引方法].骨牵引:小孩易损伤骨骺,应慎用。

(1) 穿针部位:1)胫骨结节:由胫骨外侧,自腓骨头和胫骨结节连线的中点(自胫骨结节下1CM画一条与胫骨结节纵轴垂直的横线,在纵轴两侧各3CM左右处,与垂线的交点)由外向内侧穿入,注意勿损伤腓总神经。

2) 跟骨:踝关节置于中立位,自内髁尖端和足跟后下缘连线中点,由内向外穿入,注意勿损伤胫后动脉及胫神经。

3)股骨髁上:内上髁内收肌结节上方一横指处进入 (画髌骨上缘1CM处与股骨垂直的横线,画沿股骨内髁隆起最高点与髌骨上缘横线相交的垂线,两线交点) 由内向外,注意勿损伤动脉。

(2) 操作方法:1) 放好体位,划标线记,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2)手术者在牵引针进出口处,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方法,由皮肤直至骨膜下,助手固定患肢,皮肤轻向近心端牵拉。

3)术者用骨钻,将牵引针直接穿入皮肤,按进出口位置,垂直于骨干钻入。

4)用酒精纱块保护针的皮肤接触点。

5)安装牵引弓、牵引架,按所需重量进行牵引。

床脚抬高。

2. 颅骨牵引:剃头,仰卧,颈部沙袋固定。

连两乳突间画冠状线,沿鼻尖到枕 骨粗隆画矢状线, 颅骨牵引弓交叉点处对准上述交点, 两端钩尖在冠状位线上落 点标记。

局麻后颅骨钻钻孔入颅骨骨板 4MM 安装牵引弓。

床头抬高20CM 牵引重量一般为6~8KG 关节交锁者可加到~15KG2 .皮肤牵引。

(1) 先清洁皮肤,在牵引区涂上安息香酸酊,并在其未干之前贴上胶布。

(2) 贴于身体之胶布应先备妥, 粘贴时要平坦无皱折, 胶布末端分 2—3 块,以 使牵引力均匀分布在患肢上。

(3) 在骨隆起处用纱块或棉垫保扩,可用长条胶布大螺旋形将两侧牵引胶布连 接,但切忌环形缠绕肢体。

再用绷带缠绕二层,但胶布近端留 l 厘米露出,以利日后观察胶布有否脱落。

持续牵引的注意事项 ].注意胶布有无松脱,扩张板是否在适合角度,有否折断。

.经常检查牵引架的位置,如有错位或松动,应及时纠正。

.注意牵引绳是否受阻, 注意牵引重量是否合适。

重锤应离地面 26厘米左右。

.注意牵引针出入口处有无感染,有否移位,每天用75%酒精滴在纱布上,以防感染。

5 .患肢牵引轴线是否符合要求,有否旋转,成角畸形。

6 .注意肢体皮温、色泽,有否血循环变差或神经受压现象。

7 .骨折或脱位病例,除上述各项外,还应注意:应按患者具体情况、不同类型骨折,及时调整牵引重量。

三.小夹板固定术[ 适应证 ](4)(5) 牵引端用宽窄适宜的扩张板。

(6) 放置牵引架,加适当重量。

下肢牵引时要抬高床尾。

(1) 每天测量、并记录肢体长度变化情况,(2) (3) 视情况有规律地指导病人作肌肉运动及关节功能锻炼。

(4) 按术前或术后要求,及时调整牵引角度。

四肢闭合性骨折,如:肱骨、尺桡骨、胫腓骨、桡骨远端以及踝部骨折。

但关 节骨折、股骨骨折等多不适宜小夹板固定。

骨折不稳定型者, 应配合应用皮牵引 或骨牵引。

[ 注意事项 ]1 .所选择夹板长短、宽窄应当合适。

太宽不能固定牢靠,太窄容易引起皮肤 坏死。

夹板应占肢体周径五分之四。

2.应合理放置固定垫,并且位置要准确。

3. 多数夹板固定治疗骨折不包括骨折临近关节, 仅少数近关节部位骨折使用超 关节固定。

4 .应用夹板前应准确判断病人神经,血管等损伤情况,以利于观察。

5 .先扎骨折端,然后向两端等距离捆扎。

缚带要松紧合适,要求缚后所打的 结可以上下移动 1 厘米。

6.有计划指导病人做功能锻炼,并嘱病人随时复诊。

每周X 线复查及调整布 带松紧度,直到骨折愈合。

7. 开放性骨折,皮肤广泛擦伤,骨折移位严重,肥胖不易固定,局部加压可加 重神经症状者禁用。

四. 清 创 术适应证 ]. 6~8 小时以内的伤口,应行清创术。

.8~24小时之间的伤口仍可行清创术,但一期缝合与否应依伤口情况而定。

禁忌证 ].超过 24 小时的伤口,通常不宜做清创术。

.伤口已有严重炎症,则不应作清创术。

操作步骤 ].刷洗:用肥皂水刷洗伤肢及伤口创缘皮肤,生理盐水冲洗,反复三遍。

(1) 良好的麻醉、必要时上充气止血带。

(2) (3) 依次用双氧水、新洁尔灭液及生理盐水清洗创面。

(4) 擦干伤肢,常规皮肤消毒、铺巾。

2 .清创:用刀、剪等器械清除污染和失活组织,按方向、层次循序进行。

3.冲洗:(1) 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创面。

(2) 伤口时间较长或某些特殊类型的创伤,再次用双氧水清洗。

(3)更换手术台最上层无菌单,更换用过的器械,术者更换手套。

五.关节腔穿刺术1、目的及用物准备1)目的:①检查关节腔内积液, 以明确诊断。

②抽出关节腔内积液、积血或积脓,以达到减压。

③关节腔内注入某些药物进行治疗。

2)用物准备:①常规消毒治疗盘1 套。

②无菌关节穿刺包:内有穿刺针头、5ml和20ml 注射器、洞巾、纱布。

③其它用物。

无菌手套、1%^|」多卡因,按需要准备标本瓶、培养瓶或注射药物、绷带。

2、操作与护理与各关节穿刺点1)操作护理:①向病人做好解释,消除顾虑,取得合作。

②按穿刺部位选择卧位,铺好橡皮巾和治疗巾,避免污染床单。

③协助术者进行常规皮肤消毒,戴无菌手套,铺好洞巾,穿刺点进行浸润麻醉。

④施行关节腔穿刺,抽出积液或注入药物。

⑤穿刺完毕,拔出针头,再次消毒穿刺部位,覆盖纱布,穿刺减压者局部需用加压包扎并适当固定。

⑥取积液做细菌培养和常规化检。

⑦整理用物,安置病人,及时将标本送检。

(2)各关节穿刺。

从肩峰前、外或后向肩峰下刺入,均可进入关节腔。

肩关节积液波动多在前面较明显,故可从肩峰前面波动最明显处刺入。

①肩关节穿刺。

从肩峰前、外或后向肩峰下刺入,均可进入关节腔。

肩关节积液波动多在前面较明显,故可从肩峰前面波动最明显处刺入。

②肘关节穿刺:A后侧穿刺。

屈肘90° ,在尺骨鹰嘴和肱骨外髁之间刺入;或屈肘45° ,自尺骨鹰嘴突近端穿过肱三头肌腱刺入鹰嘴窝。

B、外侧穿刺。

前臂被动旋转,触到桡骨小头,在其近端与肱骨头之间自外侧刺入。

③腕关节穿刺;A、背侧穿刺。

在伸拇指长肌肌腱的尺侧,桡骨下缘的凹陷处垂直刺入。

B、尺侧穿刺。

在尺骨茎突下尺侧屈腕肌和尺侧伸腕肌之间刺入。

④髋关节穿刺:A、前侧穿刺。

取仰卧位,双下肢尽量伸直,在腹股沟韧带稍下方,触及股动脉搏动后,在外侧1cm处垂直刺入可达股骨头,稍后退即可抽出关节液。

B、后侧穿刺。

自股骨大粗隆中央与髂后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刺入。

⑤膝关节穿刺。

取仰卧位,膝略弯曲,自髌骨上缘内外侧或髌骨下缘内外侧刺入。

⑥踝关节穿刺:A前外侧穿刺。

在伸趾肌腱外缘与外踝之间的凹陷处,刺向下内后方向可达关节腔。

B、前内侧穿刺。

在内踝前刺向下外后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