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
(一)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二)霍夫曼定理 (三)衡量产业结构演变的指标
第四节 主导产业的选择
主导产业的含义与特征 (一)主导产业的含义 (二)主导产业的特征 1.良好的发展前景; 2.是一个群体产业; 3.有序列更替性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几个相关的产业概念
第五节 产业结构的优化
1.产业结构变动值:
衡量产业结构演变的指标
2.产业结构超前系数:
几个相关的产业概念
优先发展产业
筱原二基准
2.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2.罗斯托基准
1.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关联强度基准
过密环境基准和丰富劳动内容基准
1.赫希曼基准
(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于20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经济发展新形势提出来的) 1.过密环境基准:选择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社会防止和改善公害能力,并具有 扩充社会资本能力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2.丰富劳动内容基准:选择主导产业时要考虑到发展能为劳动者提供舒适安
资本集约型产业 技术集约型产业
其它产业概念
朝阳产业 夕阳产业 新兴产业 传统产业 衰退产业
主导产业
支柱产业
瓶颈产业
基础产业
库兹涅茨对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的进一步分析
一、库兹涅茨对三大产业间劳动力及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变
化的分析
农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比重(国民收入的相对比 重)与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一 样,均处于不断的下降之中; 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但工业部门劳 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但国 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在有些国家中出现了不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同 步上升的现象,综合起来不变或略有上升。
纺织机制造
棉纺织
动力革命 运输革命 重工业发展
回 顾 影 响
厂房建筑 动 力 原料
工 业
前 瞻 影 响
城镇 建设
线交 建通 设沿
工人区
形成
(旁侧影响)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
1.能满足社会需要; 2.能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3.能使产业间协调发展; 4.有利于吸收当代最新成果; 5.能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协作; 6.能保证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指标
1.满足社会需要的指标;2.自然资源利用状况的指标; 3.劳动力结构的指标 4.结构效益的指标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推进力量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在动力----市场机制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引导者---政府 3.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实际执行者----企业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第二章 产业结构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产业及产业分类 产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主导产业的选择 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一节 产业及产业分类
一、产业的含义及划分层次 二、产业分类 1.三次产业分类 (1)划分依据与关系 (2)费雪、克拉克与库兹涅茨分类法 2.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提问) 3.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分10项) 4.工业结构产业分类法(轻、重、化) 5.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 6.按生产要素集约程度的分类方法 三、中国产业分类 四、其他产业概念
3.自然资源的状况(影响是相对的) 4.产业政策 5.进出口贸易
第三节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三大产业间的演变规律 (一)配弟-克拉克定理 (二)库兹涅茨法则 (三)日本经济学家(宫泽健一)的分析 (四)罗斯托的主导产业转换规律 (五)我国产业结构变化(1978-2013)
三大产业间的演变规律的理论论证 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与高加工度化
产业的含义及划分层次
产业的含义
是介于微观经济组织和宏观经济组织之间的“集合概念”。它既是 具有同一属性的经济组织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 的部门。产业划分可大可小,可粗可细。
产业的划分层次
(1)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 (2)以技术、工艺的相似性为根据; (3)以使用生产要素的特征划分; (4)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依据。
中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1、第一产业:农业
种植业, 林业,畜牧业,渔业
2、第二产业 :工业,建筑业
工业: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燃气的生产和供给业
3、第三产业:流通部门、服务部门
• • • 流通业; 为生产和生产服务的行业;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各行业部门;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行业部门 林、牧、渔服务业归人第一产业;(2)不再对第三产业划分层次。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衡量方法
1.比较法 2.影子价格法。是指每增加单位稀缺资源所能增加的收益。影子价格不是现行价格,而是通过线 性规划方法对有限资源进行最合理分配时所提出的一种计算价格,是反映某种资源合理利用 的经济效果价格。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当各种产品的边际产量相等时,表明资源得到了合理 配置,从而产业结构就是合理的产业结构。
二、库兹涅茨对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某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对国民收入) =该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该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四、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
(四)罗斯托的主导产业转换规律
(一)罗斯托经济成长六个阶段的划分:
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 4.向成熟推进阶段;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全和稳定劳动场所的产业。
国情原则
1.经济发展阶段 2.资源条件:(1)充分利用资源优势;(2)解决发展中的“瓶颈” 3.国际政治经济条件
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E=(∆Q/Q)/(∆Y/Y) E—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Q/Q—产业的需求增长率 ∆Y/Y—产业的国民收入增长率
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罗斯托基准
三次产业分类
(三)库兹涅茨分类法
(一)费雪分类法: 1、第一次产业::种植业, 林业、畜牧业、渔业、 狩猎业
1. A部门:农业、 林业、渔 业
2. I 部门:采掘业、制造业、建 筑业、自来水、电力、燃气、 业、通讯业、电力与煤气业等; 运输与通讯业 3、第三次产业:除一、二产业的其他产业,如金融
2、第二次产业 :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运输
第二节 产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的含义
产业结构的特征
1.产业结构的相关性;(产业结构整体决定的关 键因素) 2.产业结构的层次性; 3.产业结构的动态性(注意相对稳定性)
影响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教材:知识与技术创新、自然资源禀赋、需求结构、人口规模与结构、国际贸易)
新划分(2003年5月23日公布)有两个变化:(1)根据经济活动性质,将农、
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农轻重分类法
农:大农业 轻:消费资料生产 重:生产资料生产
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
消费资料工业
资本资料工业 其他工业
按生产要素集约程度的分类方法
劳动集约型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三次产业的划分依据
1.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取自于自然; 2.第二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又都是有形物质财富的生产 部门。 3.第三次产业则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 产活动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 有人形容这三个产业部门的关系就像一棵大树。 提问;你们认为三大产业分别为树的那一部分? 第一产业就如同树根,第二次产业如同树干,而 第三次产业就像茂密的树叶。
产业结构理论的两个层次
三次产业间的关系 工业部门内各产业间的关系
产业结构学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
17世纪 威廉·配弟 《政治算术》
30年代 费歇尔 克拉克
50、60年代 库兹涅茨《各国经济增长
的数量方面》和《现代经济增长》
配弟--克拉克定理
(一)前提条件:(1)按时间序列变化,即随 着时间的推移,人均国民收入逐步提高;(2) 以劳动力作为考察经济发展的指标;(3)采用 三次产业分类方法。 (二)基本内容:随着经济发展,即随着人均 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 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 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 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次产业将减少, 第二、三次产业将增加。
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
的转移阶段 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以加工、组 装工业为中心的转移阶段 以“技术集约化”为特征阶段
产业的发展阶段
新兴产业
支柱产业 衰退产业
霍夫曼定理与重工业化过程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 净产值
衡量产业结构演变的指标
1.生产要素的投入及其结构; 2.需求结构(又分近期与远期、生产与消费、社会与个人、中间与最终、国内与
国外需求);(1)积累与消费的比例;(2)中间、最终需求结构;(3)个人消 费结构 人均收入与需求演变:(1)人均GDP<300美元,人们消费需求主要是温饱,农业与轻 工业比重大;(2)300<人均GDP<1500美元,消费需求进入“追求便利与机能” 阶段,以资本品、耐用消费品制造为中心的基础工业、重加工工业比重大;(3) 人均GDP>1500美元,人们“追求时尚和个性”,产业结构走向服务化。
农业
轻工业
基础工业
高加工 度工业
信息产业与 知识产业
Company 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