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规划原理

城乡规划原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1月1日正式施行。

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的环节,既深化、细化了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又对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其控制指导作用,确保了规划体系的完善和连续。

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书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

图纸比列为1/1000——1/2000。

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修建性详细规划就是对城市的地块建设进行总体策划,并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设计,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与实施的规划,其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是开发项目是否可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主要内容如下: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做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城市详细规划实行分级审批——城市规划编制完成后,一般由上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鉴定。

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有城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简述城市居住用地分类?按照我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规定,居住用地(R)包括住宅和相应服务设施的用地。

按层数、布局、市政公用设施、环境质量等综合因素,分为3个中类用地。

一类居住用地(R1),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R2),设施较齐全,布局较完整,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R3),设施较欠缺、环境较差,以需要加以改造的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包括危房、棚户区、临时住宅等用地。

居住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所占的比例25.0%—40.0%。

试论述城市居住用地选择用考虑哪些要求?1)自然条件良好。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良好,地势高,自然通风良好,风景优美。

尽可能利用贫瘠地,不占或少占高产良田。

2)环境卫生条件良好。

在污染源的上风上游,并考虑非常时期的防空、地面疏散避难、防汛的需要。

3)协调居住—工作—消费的关系,交通耗时最少。

尽可能接近工业区和工作场所,居住区内部应有合理的功能结构,并与城市多功能部分组成有机整体。

4)适宜的用地规模和用地形状,便与组织其他的生活设施。

5)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考虑新区和旧区之间的关系。

尽可能依托旧城,注意保护文物古迹,尽量利用原有设施,逐步改造,以逐步完善新城。

6)结合房地产需求。

在开发居住用地的时候,应在考虑城市居民对居住用地的需求、价位的承受能力的同时,考虑开发商的利益需求,平衡两者关系。

7)留有发展余地。

用地面积适当,有利于集中紧凑地布置;或采取组团式布局,取得相对平衡,但要留有发展余地。

居住组团的人口规模为30000—50000人、10000—16000户,用地面积为51—230hm2居住区的三级结构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简述多层住宅的平面组合形式有哪些,并绘图说明。

1)平直组合:体形简洁、施工方便,但不宜拼接过长。

2)错位组合:适应地形、朝向、道路或规划的要求,但要注意外墙周长及用地的经济性。

可用平直单元错接或加错接的插入单元等方式。

3)转角组合:根据规划的要求,要注意朝向,可采用平直单元拼接,也可以加插入单元或采用转角单元。

4)多向组合:可用具有多方向性的一种组合单元;还可以采用套型为单位,利用交通联系组成多向性的组合体。

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可分为基本构成要素和辅助构成要素。

基本构成要素是指限定基本空间的建筑物、高大乔木和其他叫他尺度的构筑物(如墙体、柱或柱廊、高大的自然地形等)。

辅助构成要素是指形成附属空间以丰富基本空间的尺度和层次的较小尺度的三维实体,如矮墙、院门、台阶、灌木和起伏的地形。

居住区外部空间一般可分为:住宅院落空间、住宅群落空间、居住区公共街区空间和居住区边缘空间。

日照间距:是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排的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要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简述影响建筑自然通风效果的因素有哪些?1)建筑错列布置,以增大建筑的迎风面。

2)长短建筑结合布置和院落开口影响主导风向。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为满足居住区居民生活需要所配套建设的,与一定居住区人口规模相互对应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可分为公益性设施和营利性设施两大类。

按内容分为:商业设施、教育设施、文化运动设施、医护设施、社区设施。

类型主要设施商业设施小型超市、菜市场、旅店、饭店、邮电局、储蓄所等。

教育设施托儿所、幼儿园等文化运动设施社区会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各类型运动场、社区茶室、社区棋牌室、社区健身中心医护设施门诊所、卫生站、小医院(200—300床)社区设施社区水暖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物业管理公司、街道办事处幼儿园每班25座、幼儿园每班30座。

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层数不宜高于3层。

会所:是指涵盖文体、休闲、商业、社区服务等多种功能进行综合的场所。

简述居民需求的发展趋势有哪些?1)生活方式休闲化—增强交往功能的综合性设施。

2)消费习惯的变化—新的商业形态的发展。

3)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完善的养老设施的需求。

4)学习终身化—对全方位社区教育的需求。

5)服务社会化—对完善社区服务的需求。

试论述居住区道路规划的原则有哪些?1)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断面组织形式。

2)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心,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病逝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3)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

4)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5)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

6)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7)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的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8)应便与居民汽车的通行。

简述人车分行道路系统的到路网布局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1)进入居住区后步行通路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网两套独立的路网系统。

2)车行路盈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居住区或住在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深入到各住户或住在单元背面的的入口。

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应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型车行路的近端应设回车场地。

4)步行路应贯穿与居住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在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柱在院落、住家私院的作用。

5)步行路网与车行路网在空间上不能重叠,在无法避免时,可采用举步立交的工程措施。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取车行路网整体下挖并覆土,营造人工地形,建立完全分离、相互完全没有干扰的交通路网系统;也可以采用步行路网整体高架,建立两层以上的步行路网系统的方法来达到人车分行的目的。

车辆停放的布置方式与道路的关系分为:平行式、垂直式和斜列式。

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

绿化覆盖率:是指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垂直投影面积和总的用地面积之比,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草本不再重复计算。

道路绿地率:是指道路用地(道路红线)范围内的绿地和停车场内的绿地,如其中的花坛、行道树、草地等。

社区活动的类型及其特点有哪些?1)必要性活动在各种活动中,这一类型的活动大多与步行有关。

因为这些活动是必要的,它们的发生很少受物质构成的影响,一年四季在各种情况下都可能进行,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

2)自发性活动这些活动只有在外部条件适宜、天气和场所具有吸引力时才会发生。

对于物质规划而言,这种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部分宜于户外的娱乐消遣活动恰恰属于这一范畴,这些活动特别依赖于外部的物质条件,只有在失意的外部条件下才会发生。

3)社会性活动发生于公众开放空间中的社会性活动可以称之为“连锁性”活动,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由另外两类活动发展而来的。

这种连锁反应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处于同一空间,或相互照面、交臂而过,或者仅仅是过眼一瞥。

人们在同一空间中徜徉、流连、就会自然引发各种社会性活动。

这就意味着只要改善公共空间中必要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就会间接地促成社会性活动。

由于社会性活动发生的场合不同,其特点也不一样。

外部空间的层次性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有空间、私密空间。

居住区户外景观包括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

软质景观以植物配植与种植和局为主要内容。

硬质景观包括地坪、地面铺装和环境小品设施。

居住区场地总体布局的工作内容有哪些?居住区场地总体布局是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整个设计的关键环节,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工程项目的性质、特点和内容要求,明确场地的各项使用功能。

2)分析场地本身及四周的设计条件,研究环境制约条件及可利用因素。

3)研究确定场地组成内容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居住区场地分区规划。

4)分析各项组成内容的布置要求,确定其基本形态及组织关系,进行建筑布局、交通组织和率低配置。

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按与建筑的关系分为:环状式、尽端式和综合式。

居住区用地内道路用地面积确定的依据有哪些?1)按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计算用地面积,外围道路不计入。

2)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

3)小区路、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

当小区设有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计入道路用地。

4)居民汽车停放场地,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

5)再见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

院落式组团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边1米,当小区有人行便道时,计算到人行便道边界;临市道路、居住区道路时计算到道路红线;距房屋墙角1.5米。

拆建比:是指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定额指标包括:用地平衡控制指标、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

居住区造价包括:地价、建筑造价、室外市政设施、绿地工程和外部环境设施造价等。

一般不设梯的多层住宅的造价只有高层住宅的造价的1/2左右。

外部环境设施费用:绿化种植、道路铺砌、环境设施小品等建设费用。

城市规划快速设计:是设计者在规定的较短的时间内对规划用地的周边环境、规划用地的条件、设计任务进行理性分析和空间想象。

容积率:是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规划用地面积的比值。

它是表述地块开发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容积率为1以下时应考虑底层,1~2时可以考虑设置底层或多层;2以上可以考虑多高层混合;4以上可以考虑设置高层和超高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