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医患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谈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摘要】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一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着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实践活动的展开与良性运转。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减轻病人心身痛苦,创造最佳心身状态的需要,是促进医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效果的需要。
【关键词】医患沟通;医患关系
一,现代医患关系的危险现状!
近年来,医患关系问题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卫生部连续四年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推行“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把建立医患沟通制度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很多医疗机构管理者把如何改善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作为一项严峻而又刻不容缓的课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据资料报道,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曾对全国326所医院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医疗纠纷发生率高达98.4%。
发生了医疗纠纷后,73.5%的病人及家属曾发生扰乱医院工作秩序的过激行为,其中40%发展成打砸医院。
导致医务人员受伤的有34%。
在326所医院中有90%的医院发生过因医疗纠纷导致病人滞留医院、不交纳医疗费的现象,此种现象已成为很多医院面临的非常困惑和棘手的问题。
目前,医患关系却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有激化趋势。
中国医师协会最近一次统计的“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74.29%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护;认为当前医师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分别达到47.35%和13.28%。
近3年来,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42起,打伤医师5人;单起医疗纠纷最高赔付额达300万元,平均每起赔付额为10.81万元。
二,现代医患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存在的问题
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政府对医疗事业投入不足,可以说是医患关系紧张的总根子。
政府投入少,医院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必然会产生逐利冲动,甚至陷入以药养医的误区,导致一些医生不顾病情需要,过度检查,开大处方等,令患者不堪重负。
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医疗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对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极易产生抵触情绪。
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解决医患纠纷的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
现行医疗事故处理法规缺乏可操作性,解决医患纠纷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常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现有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给执法人员带来一定的难度,没能有效地将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
2,医院及医务人员存在的原因
部分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护理质量不高,护理人员缺少专业知识,缺乏主动性、耐心、责任心,不会沟通。
另外,设备的完善,让彼此缺乏沟通。
在医院不断的发展下,硬件设备不断更新,医生的诊断主要通过使用物理或化学诊断设备,并逐步走向自动化、信息化和遥控化,患者与医生的交流越来越少,缺乏思想交流的彼此,感情淡漠,纠纷却不断增加。
3,患者存在的问题
对于患者来说,在疾病的困扰下,急切渴望药到病除,因此他们对医生常寄予过高的期望,一旦未达到预期效果,他们就容易对医生的水平产生怀疑,此也是信任问题所在,期望值过高和不信任导致医患关系矛盾容易产生。
另外,在法律知识不断普及和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下,维权意识也普遍增强,加上要求的日益丰富化,人们更注重心灵的感受,而不少医务人员由
于日常工作的繁杂,精力的有限,容易在细节上忽视,而敏感的患者或者家属容易由此产生抱怨,家属互相沟通的不妥,让矛盾激化,由此患者对医院一盘否定。
4,媒体方面存在问题,
随着病人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生和患者原本是站在同一阵线,一起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
在媒体过度炒作中,医生和患者被人为划成对立的两面。
由于公众对医学知识的相对缺乏,对医疗工作高风险和局限性的不理解,加上部分媒体片面的把医患关系矛盾理解为商业流通中的消费行为关系,强调患方的弱势群体地位,放大部分医生的收红包拿回扣现象,媒体试图扮演锄强扶弱角色以唤起大众的共鸣,对医患冲突直接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媒体不公正地报道,增加了患者对医生的偏见,媒体成为了影响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主要原因,成为医患双方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催化剂。
因此,媒体报道医患关系的公正性直接关系到医患关系的和谐。
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措施!
据统计,在各种医疗纠纷中,80%为非技术因素所致,其中大多数与医患交流不足或交流不当,告知不充分有关!医患沟通是医患之间构筑的一座双向交流的桥梁。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之间心理距离近,感情融洽,医患关系就好。
以病人为中心.以患者的利益出发,把病人的满意作为医院的追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要从六个方面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用保障人民健康来促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政府完善医疗体制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
增加卫生经费投入,增强医院发展活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财政补偿机制,加大对卫生经费的投入,并保证定项补助经费的到位,为医院发展注入活力。
优化资源配置,缓解医疗供需矛盾。
切实减轻患者医疗负担,药品以“零利润”供应患者,保障中、低收入阶层的医疗服务需求。
2,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
要有良好的医德,医德的最充分的体现是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应以换位思考顾及患者的需要,比如尽量减少病痛、缩短治疗时间、达到最好疗效。
医生的治疗不仅是医治的结果,还包括对患者精神上的慰藉。
严格按章办事,规范操作,对患者一视同仁,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语言、行为、心理技巧沟通交流,与患方成为朋友。
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认真细致、严谨周密、实事求是、坚决杜绝一切由于缺乏责任感而造成的拖延、差错、事故,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
3,提高医疗技术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
医务人员首先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具备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让患者取得疾病的控制好转和相应的健康指导,这是取得患者信任的第一要素,对所接诊病人的相关疾病无论是否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都应将此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知识掌握好,在此基础上多与病人交流,告知有关疾病的治疗、保健等方面的知识。
即使自己的知识一时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也应该积极请教自己的上级医师,查阅相关资料甚至医学网站,尽自己所能为患者提供较高的技术服务。
4,促进医患沟通,落实医疗告知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
医疗机构要对医患沟通从形式、渠道、内容、要求、技巧、效果、考核等方面进行孤帆管理,做到“一个要求、两个技巧、三个掌握、四个留意、五个避免、六种方式”。
大力推行“以病人为中心”医疗服务新模式。
做到让患者对诊疗收费标准、药品价格、自己的病情、做任何检查项目、自己的经治医生“五个明白”;对诊疗程序、诊治专家、手术应履行得手续、诊治项目和价格、服务承诺“五个知道”;进而对检查、诊疗、用药、收费、服务“五个放心”。
5,患者的理解和尊重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
患者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方面,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患者对就医行为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理解医学的高风险性和探索性,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
当诊疗过程中出现意外时,患者及家属要通过医疗鉴定、法律程序等正常途径来依法解决,不能威胁恐吓、无理取闹、干扰医院正常工作程序。
以理智的心态和科学的态度对待医患双方,医患关系才能逐步走上正常的轨道。
6,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正确引导舆论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法宝
新闻媒体是我们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医疗卫生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新闻宣传的焦点。
要高度重视与媒体的沟通联系,及时向媒体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让媒体及时了解真实的情况,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
不刻意炒作个别医疗纠纷事件,大家共同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健康有序的医疗秩序。
7,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还需要法律保障.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医患关系紧张,院方和患者及其家属都各有不易之处。
调整医患关系,解决的良方之一,就是依照法律办事,注重尊重和保护对方权利,避免医患纠纷!
总之,医患关系是一种信任和被信任、尊重和被尊重的社会伦理关系。
改善医患关系,既要加强医德建设,改进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又要让全社会了解医学知识和医疗卫生工作的特点与性质,还要加强相关立法,依靠法律制度手段来维护医患双方的正当权益。
只有在理解医生,关爱患者的基础上,通过医患双方、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医患关系不尽如人意的状况。
【参考文献】
孙慕义医学伦理学.¬-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2010重印)
邱祥兴医学伦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