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大远程经济学第九章

浙大远程经济学第九章

第九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一、名词解释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加速数:也叫加速系数,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导致资本量的增加量,即资本增加量与产量增加量之比。

二、选择题1、经济增长的标志是(C)A.失业率的下降;B.先进技术的广泛运用;C.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D.城市化速度加快。

2、经济增长在图形上表现为(B)A.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的某一点向曲线外移动;B.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的某点向曲线上移动;D.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某一点沿曲线移动。

3、GDP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较好指标,是因为(A)A.GDP以货币表示,易于比较;B.GDP的增长总是意味着已发生的实际经济增长;C.GDP的值不仅可以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还可以反映一国的经济福利程度;D.以上说法都对。

4、下列各项中(A)项属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

A. 劳动者教育年限的增加;B.实行劳动专业化;C.规模经济;D.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应用。

5、下列各项中(C)项不属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

A.投资的增加;B.就业人口的增加;C.人才的合理流动;D.发展教育事业。

6、根据哈罗德的定义,有保证的增长率实际增长率G之间可能有的关系式(D)A.; B.; C.; D.以上各项均可能。

7、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区别在于(C)A.假定资本与劳动的比例不断提高,而没有;B.以充分就业为前提,而没有;C.随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是不稳定的增长率,而是比较稳定的增长率;D.。

8、根据哈罗德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实际增长率G,经济将(B)A.持续高涨;B.长期萧条;C.均衡增长;D.不能确定。

9、如果实现了哈罗德模型的自然增长率,将使(A)A.社会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B.实现均衡增长;C.实现充分就业下的均衡增长;D.经济持续高涨。

10、当合意的资本-产出比率大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率时,厂商的反应是(A)A.增加投资;B.减少投资;C.保持原投资水平;D.不能确定。

11、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如果没有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则当(C)时稳定状态下消费有一最高水准。

A.劳动边际产出等于资本边际产业;B.劳动边际产出等于折旧率;C.资本边际产出等于折旧率;D.劳动边际产出等于零。

12、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如果不考虑折旧和技术进步,则当(C)时稳定状态下消费有一最高水准。

A.劳动的边际产出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出;B.劳动的边际产出等于人口增长率(劳动增长率);C.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人口增长率;D.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零。

13、经济波动的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次是(D)A.扩张、峰顶、衰退、谷底;B.峰顶、衰退、谷底、扩张;C.谷底、扩张、峰顶、衰退;D.以上各项均对。

14、当某一社会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时(B)A.经济的生产能力超过它的消费需求;B.总需求逐渐增长,但没有超过总供给;C.存货的增加与需求的减少相联系;D.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15、根据现代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经济周期是指(C)A.GDP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B.人均GDP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C.GDP值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D.以上各项均对。

16、米格拉周期是指(B)A.短周期;B.中周期;C.长周期;D.不能确定。

17、基钦周期是一种(A)A.段周期;B.中周期;C.长周期;D.不能确定。

18、康德拉基耶夫周期是一种(C)A.段周期;B.中周期;C.长周期;D.不能确定。

19、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投资主要是(B)A.存货投资;B.固定资产投资;C.意愿投资;D.重置投资。

20、加速原理断言(A)A.GDP的增加导致投资数倍增加;B.GDP的增加导致投资倍数减少;C.投资的增加导致GDP数倍增加;D.投资的增加导致GDP数倍减少。

21、下述哪一项说法正确表达了加速原理?(D)A.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数倍变动;B.消费支出随着投资的变动而数倍变动;C.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增长率数倍变动;D.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的数倍变动。

22、加速原理发生作用的条件是(C)A.国民收入或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时;B.经济活动由衰退转向扩张时;C.社会上没有剩余生产能力时;D.任何时候均可。

23、经济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波动,是因为(C)A.乘数作用;B.加速数作用;C.乘数和加速数的交织作用;D.外部经济因素的变动。

24、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的关系是(A)A.乘数原理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加速原理说明投资的决定;B.两者都说明投资的决定;C.乘数原理解释经济如何走向繁荣,加速原理说明经济怎样陷入萧条;D.只有乘数作用时国民收入的变动比乘数、加速数作用相结合时的变动要更大一些。

2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是(C)A.经济要逐步增长,做到年年能以大致相同的比例增长;B.经济要平稳地增长,不能过分的波动;C.今天的增长不能成为今后增长的障碍;D.以上的说法都对。

三、简答题1、在哈罗模型中,均衡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含义是什么?三者不相等时社会经济将出现什么情况?答:均衡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是哈罗德长模型中研究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下的均衡增长所必需的条件时区分三种不同的经济增长率概念。

均衡增长率,也称为有保证的增长率(),是指在储蓄率s和资本产出比v为既定的条件下,为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所需要的产出增长率。

是由储蓄和厂商合意的资本-产出比率决定的,实际增长率G,是指实际上实现了的产出增长率,它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即一定资本产出比率下社会实际储蓄率。

自然增长率,是指长期中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变化后能达到的最大可能实现的增长率,它是由劳动力和技术水平决定的。

经济中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需要满足.但由于三种增长率由各不相同的因素所决定,因此实际中很难达到三者相等的情况。

这时社会经济可能出现下列情况:(1)如果,说明社会总需求超过厂商所合意的生产能力,这时,厂商将增加投资,投资的增加在乘数作用下使实际增长率更高,显得资本存量更不足,因此,其结果是需求膨胀,引起经济积累性持续扩张。

(2)如果,说明社会总需求不足,厂商拥有的资本过剩,这时,厂商将削减投资,由于乘数作用,实际增长率更低,显得资本更过剩,结构是收入下降,经济持续收缩。

(3)如果,说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允许的程度,增长受劳动力不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出现资本闲置,因此,厂商将削减投资,引起经济的长期停滞。

(4)如果,说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未达到人口增长和技术水平条件所要求的水平,因劳动力过多而使工资低廉,因此,刺激经济形成长期高涨。

因此,只有当的情况下,经济才能均衡增长,否则将出现短期内经济收缩与扩张的波动。

只有当时,才能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实现充分就业,否则将使经济处于长期的失业或者通货膨胀。

当时,可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经济增长状态。

2、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答:对于经济增长的源泉或者说因素,经济学家有不少研究和说法。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逊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

要素投入指劳动、资本和土地。

其中劳动和资本是可变的。

关于要素生产率,用单位投入的产出量来衡量,它主要取决于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状况和知识进展。

具体来说可分为七个方面:(1)就业者人数和他们的年龄构成;(2)工作时数;(3)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4)资本存量规模;(5)资源配置状况;(6)规模的节约;(7)知识进展。

另一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则通过对各国经济增长的比较提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斯蒂格利茨则提出,引起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是:资本品积(投资)的增长,劳动力质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和技术变革。

以上各种说法尽管存在差异,基本观点其实差不多。

制度经济学家认为,这些说法忽视了制度因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3、什么叫总要素生产率?它和劳动生产率有没有区别?答:总要素生产率指全部投入要素的生产率的总和,或者说每一总和单位投入的产出量,这种总和单位不仅要将劳动,还要将资本、能源、材料等都计入投入,而劳动生产率则指单位劳动(每小时劳动)的产出量。

经济的增长,一方面是投入要素数量增加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这些投入的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就是说,经济的增长(产出的增长)一方面是由于投入了更多的资本和劳动等要素,另一方面是每单位投入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4、试说明下列因素如何会提高或降低平均劳动生产率:(1)教育制度改革的成功;(2)新工人进入经济;(3)提前退休;(4)在萧条时期的失业率提高。

答:(1)教育制度改革的成功显然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一个更先进的教育制度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2)新工人进入经济会降低平均劳动生产率,因为新工人一般还没有掌握各种生产技能,这些技能要靠经验积累才能获得。

(3)提前退休一般有利于提高平均劳动生产率,因为年纪很大的工人生产率也常常较低,因为他们掌握的技能很可能已经过时,而年纪又不允许他们迅速及时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身体健康方面也常常存在问题。

因此,到一定年纪及时让他们退休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在萧条时期失业率提高会降低劳动生产率,因为在失业期间,工人们不能持续工作,从而工作经验不会连续地积累,他们的工作技能也许会萎缩。

5、对经济波动的根源有哪些不同的解释?关于经济波动性质的观点和关于政府作用和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答:对经济波动(也常叫做经济周期)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解释: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中存在引起波动的内在力量,就是说,波动根源于经济结构本身。

即波动的根源是内生的,因而经济的上升和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可被预测,从而政府的政策在减轻这种波动方面可以起作用。

乘数-加速数模型就是这种传统的理论。

实际(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波动时对经济的外部冲击的结果,这种冲击是随机的和未预测到的,如果某种重要的投入(如石油)的价格变动,自然灾害以及特别是技术冲击(如新发明),这些冲击来自经济外部,是外生事件,因而都在政策制定者的控制之外,经济(市场)可有效地适应这些冲击。

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把波动归纳为政府的错误导向特别是货币政策的结果。

例如,在短期内,货币当局用人们预期不到的方法变动货币供应量时,价格和产出就会发生波动。

因此,对于波动政府就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制造问题,政府干预引发了经济的波动,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新凯恩斯主义着把波动看做来源于经济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原因,现代经济的内在特征扩大了一些这样的干扰,并使其作用持续存在,也就是说,波动起因于对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冲击,外生冲击的影响由于经济结构而被扩大并且被延长,这种波动靠市场经济本身不能迅速得到调整,尤其是在衰退时是如此,需要也能够利用政府政策来刺激经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