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如何“以小见大”至今还记得《刮痧》这部电影,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人物主要是一家中国人。
事情是从这家的小孩感冒发烧开始的,因爷爷看不懂洋文,无法拿药给孙子吃,就使用了中国民间常用的治疗方法,即刮痧,就是用铜钱等物蘸水或油在病人的背上刮,直到背部皮肤充血为止。
在幼儿园里孩子背部的印痕被老师发现,于是孩子被老师和记者“保护”起来。
孩子的家长再也无资格与孩子见面,原因是孩子遭到了家庭暴力,人生权利受到了损害,而且两名激于公愤的记者还将孩子的父亲告上了法庭,由于是美国人不理解中国人的做法,在法庭上中国人与美国记者、法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两种不同文化撞击出点火石光……由此引发观众对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层次思考。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从平常小事入手常常是达到写作目的重要途径之一。
许多深刻的立意都体现在一件小事中。
初中基本篇目有很多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如《七根火柴》、《变色龙》、《一件小事》、《社戏》、《背影》《最后一课》、等等,可见,许多作家都是善于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的。
我们的生活是由无数的小事组成的,大事也产生于小事,写文章正如吃饼,不可能一口就全吞下一块大饼,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一个合适的切入口、一个具体的题目,从咬第一口开始。
写小事,还有利于走出空泛肤浅和文题不一的误区,有利于写深写透,写出个性。
八年级上册课本中杨绛的《老王》,最后写到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写出了“大”,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高再比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通过身边的一些平凡景象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也是以小见大。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聚焦凡人小事”“观察自然景象”“捕捉细小情节”等来关注社会、感悟人生、诉说真情,从而做到以“小”见“大”。
立意的高低,往往决定着中学生作文的成败。
立意高的文章,能够以尺水见波澜,反映社会生活,能让人感觉到时代发展的步伐。
但在我们同学的实际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都是一些平凡的人和事,犹如和风,犹如细雨,犹如闲云,犹如轻烟,要用小弦拉出高调是何等困难!在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告诫学生:作文要“写小事,写生活”,不如此,就不足以表现文章的真实性、可信性。
然而当学生真地写了他们所谓的“生活”后,老师们往往又觉得“不够味”,因为学生的作文立意不高,没能做到“志存高远”,没能做到“反映社会风情和时代的气息”。
曲高调低,真是难煞了莘莘学子:写小事,说主题不深刻、欠挖掘;主题深入了,又说题材太大太空、不切实际。
其实,小题材与大主题乃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小”是现象,“大”是本质。
小题材是为表现大主题服务的,而大主题也需要通过小题材来表现。
二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
因此,在写作中,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
“以小见大”构思法的特点是紧凑集中,内涵深刻,它适用于散文、记叙文、小说等文体。
方法也很多,有托物言志,例如:《行道树》《爱莲说》;有以物喻人,例如:《荔枝蜜》《海燕》;有借事寓理,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挖荠菜》……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一)以“水”为话题。
据此,可拟出下列题目:《我在河边散步》、《我是一条孤儿鱼》、《最后一杯水》等。
其中《最后一杯水》是这样的:时间为50年后的一个中午,地点为已成为沙漠的中原地区,人物是我和两位最好的朋友,事情是我们发现了地球上的最后一杯水。
中心事件是我们商量如何使用这杯水,最后决定用它培植绿洲。
这最后一杯水是文中的道具和线索,对主人公可以重点进行语言和神态描写。
(二)以“亲情”为话题。
有一位同学写了《明天吃什么》,时间是一天晚上,地点是家里,事情是爸爸和妈妈商量明天早上为要考试的我准备什么样的食物。
人物对话描写细腻真实、妙趣横生。
作文《纸飞机》回忆了外公生前为我折许多种小飞机的事,小飞机虽小,却表现了外公真挚博大的爱。
(三)以“幸福”为话题。
有一同学写了《爸爸妈妈的爱情》,文章重点刻画爸爸和妈妈搬运家具时,爸爸的手好像被碰了,妈妈关切的询问,他们互相体贴的这一幕使我对爸爸和妈妈的爱情和幸福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此外,还有同学写童话《我是一只幸福的小狗》,主人公小狗赌气离开穷困的家出走,本文通过它的经历表现了“有钱不一定就是幸福”这个深刻的主题。
通过刚才的例子,我们应该能明白一些“以小见大”这个方法的运用了。
那么,在作文中我们究竟怎样才能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更好地做到“以小见大”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诗人蒙马特尔坐在地窑里,面对着眼前6000瓶香槟酒,可就是产生不出诗的灵感。
”尤其要注意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一草一木,从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并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从中找到共鸣,找到怦然心动,找到富有深刻含义的东西。
例如:拾到一片落叶,可以发现它背后深藏着春去秋来、岁月匆忙的道理;树叶把绿意留给人类,把败叶留给土地的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看到农民大伯的手,可以发现,世界正是这千千万万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是生命的永恒……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比如小草——生命力,小蜜蜂——无私奉献等。
还要注意写小的材料时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把小材料写细写透才能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那样也容易造成结构的混乱。
除以上两点,还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这样才不会落入俗套,比如很多同学都在写香气吸人的桂树,而有位同学却写桂花树下默默无闻的酸酸草,就别具一格。
再比如作家贾平凹在长篇随笔《我是农民》中,写到当年家中的贫困状况时,也有一个典型的小材料。
原文叙述说,家里刚刚有了一点粮食,父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
看着孩子们吃得饱饱的都睡下,父亲慨叹:“看,娃儿们的屁都有臭味儿了!”一句话给读者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受,这里既有吃不上粮食的辛酸,也有父亲养家糊口的艰难,同时也让人看到一缕凡俗的温暖。
……二、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有人会问,“生活”还分有价值、无价值吗?分!写进文章里就有分别。
我曾经布置学生做过一篇以“爱”为话题的文章。
一个学生写他扶老太太过马路。
这真是一件地地道道的生活小事!细节、语言、动作描写都十分到位,可我只能给他判到70分。
为什么?价值太小!就这件事本身而言,当然自有其社会价值,可小学生写写还可以;作为一个中学生,还对“扶老太太过马路”、“你借我一根尺子,我还你半块橡皮”之类的“生活”乐此不疲,可想而知,这样的文章能有多深的思想性?同样的话题,另一个学生写的也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今天晚饭后,我和往常一样在房间里埋头用功。
这时,厨房里突然传来一声碟子被打碎的清脆的响声。
我蓦地停下了手中的笔,心头不由一颤:妈妈已经为我刷了十几年的碗了……”接着,他以此为切入点,就写妈妈这些年刷的这近十万只碗是多么浩大的一项工程。
记叙、抒情,挥洒淋漓,最后得出了“原来,爱就是一种深沉的责任”的结论,升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令人信服。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学生的阅历也在不断丰富。
与此同时,我们所熟悉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些“生活”升值了,一些“生活”贬值了。
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一些连我们自己都觉得“老套”、“落伍”的题材干嘛还要让它们在文章中出现呢?这样的题材,我们又能指望它们有多少新意、多高的境界呢?三、联系实际,挖掘材料的闪光点。
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平淡无奇,但它却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对这些生活素材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深入的开掘,就能够从具体的人事景物概括出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
从平凡中见不平凡,从无奇见有奇,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如作文《习惯》,写自己上学时习惯走老路,生怕走新路耽搁上学时间,有一次自己提前上路,放胆走一回新路。
一路忐忑不安,但终于走到了学校。
由此感悟到:“我们平时生活中,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如何在作文中进行联想、想象以及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对文章的重要意义。
这一节课的直接结果就是,这次文章中大部分的花草树木都会思考、有思想了。
学生的生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本来就是平凡且细碎的。
我们不太可能有多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去写。
但只有我们善于观察、品味生活(对材料进行精心提炼),并能运用恰当的手段(用心挖掘和认真构思)把我们的感悟表达出来,追求高的立意,那么即使是平淡无奇的材料,也能写出意味隽永的佳篇来。
最后,我们欣赏两篇学生佳作:[佳作展示台]告别我可爱的故乡刘霞我的故乡在那大山脚下,青山依傍,泉水聆听。
当我的一只脚踏出了那块土地,我便知道,我真的要离开了。
这里曾是我用歌声踏遍的地方,我熟识了这里的一切,却又要与它离别。
一年前,当附着现代气息的挖掘机在山脚下拉响了发动机,整个故乡的人民都清楚,这将是我们离开的号角。
我目睹着山脚到山顶的树木如何凄哀地倒下,我见证着那曾经清澈的沟水如何浑泥。
我看见的,是时代的变迁,是我故乡的土地上涓涓滴滴的液体。
儿时的我,喜欢独自走上那葱草严密的小山丘。
我尝试过背倚着老树根,昂视天空的旷达,我欣赏过百鸟啁啾,蝶舞轻盈的幽雅。
当那初开的紫藤花攀上树梢,我会准时出现在它的身边,轻吻它那柔嫩的花瓣。
这里的万物都对我充满了吸引力,仿佛寄托了我心灵的宿愿。
在这里,我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沉静。
冬雪覆盖的故乡或许已成为我心中涌动的惆怅。
三年前,那是我见证过最丰实的大雪,树枝伴着沉重的积压颓然倒地,我家的门前几方见开的小路上,已堆上了厚厚的积雪。
那天,冷风劲吹,呼啸的北风刮走了人们出门的写意,人们都坐成一圈烤火。
这时,听到有人说村里的排水沟冻住了,无法向外排水,于是,村中的丁壮们全都拿着铲子出了门。
在大雪中,我的双眼被蒙上了一层酥软的雪花,朦胧看到乡邻们在雪花中凿冰开沟的情景,每个人的双脚都浸在那冰冷的沟水里。
我的家乡人似乎永远都是团结协作的。
就这样,沟水又重新涓涌流淌,小径上,长长得留下一串足迹。
我爱我的故乡,却无语言表它的美好;我爱我的故乡,却无法挽留它轻盈的身姿。
当夏至,我已毕业,我想再回去,看一眼我思绪飘逸的故乡。
“谁的眼泪在飞,是不是流星的眼泪......”歌声依旧响起在耳畔。
我的故乡在流泪......[点评]考生能够在考场上限时写出这样优秀的文章,我想,这与他平时大量阅读、善于思考是分不开的;也与他所具有的人文关怀、自我修养分不开的。
在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小作者对于往昔故乡的眷恋,对今日惨遭破坏的声声诘问,更有对家乡人没有丢失真纯的赞美。
试想,如果没有平日对周围环境与人事的关怀与思考,又怎能写出这样文情并茂的文章呢?生命的日历浙江一考生一张一张撕下来,一张一张寄托了你的希望。
——题记我不知道已经有多久没有去看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