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国学教案

小学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教学内容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教学目标1、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2、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教学重点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教学难点 1、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教学方法:讲授一、导入揭题:提问:请同学分享每周父母花多长时间陪你们?(如果你的爸妈很少陪你,你会有什么想法呢?)我们看看古代的一个同龄人是怎么做的。

原文:“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讲黄香的故事)分享同学们的感受二、学文晓理:提问: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是什么在驱使他们?父母,兄长为你做过什么?(善,恩)引入:感恩。

实施时,是由我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思考和跟着我的语音提示回忆父母是怎么无私的关爱我们的。

然后请大家来分享。

有的孩子真的有所悟,三、熟读背诵自己读熟分组检查,指名背诵会背的还可以接着往下进行背诵三、总结(1)朗读今日所学。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对父母、对家里的长辈、对老师。

也可以用完整的话说向老师和同学们说说你的打算。

【课题】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教学目标】1、理解并熟诵“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小学”、“四书”的大概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1、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求知欲望。

2、了解“小学”、“四书”的大概内容,熟诵新学语句。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1、复习:齐背学过的三字经的句子。

2、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的小朋友是怎样读书的吗?这节课我们就和《三字经》一起回到古代的学堂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

二、新授1、出示新授语句: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2、学生试读,教师引导学生正音“为(二声),至(四声)”3、说说你的理解。

师引导学生想像古代学生读书的情景:透过学堂的窗户,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你对他们读的书有哪些了解?生根据查找资料交流自己对“四书”的了解。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句意: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4、请学生试着说说新学语句所含着的意思5、学生自由诵读。

指名读。

6、小组齐诵,比赛。

三、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板书设计】三字经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教学目标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学方法讲解、读、讨论教学准备《弟子规》音频教学过程一、介绍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中的“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

你们知道“弟子”指的是谁吗?是孔子的弟子吗?是指小孩子吗?还是指其他什么人呢?(学生讨论)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

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三、 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理解“总叙”的意思。

你们知道“弟子”指的是谁吗?是孔子的弟子吗?是指小孩子吗?还是指其他什么人呢?(学生讨论)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

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 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理解“总叙”的意思。

“总叙”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

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做学问了。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四、作业1、背诵《弟子规》总序。

2、回家给父母捶捶背。

《弟子规》教案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一、教学内容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

二、教学目标1. 引领学生诵读,理解基本意思。

2. 通过诵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自觉搜索、不耻下问的行为习惯,指导言行。

3. 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1. 引导学生主动理解“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中相应语句的意思,理解经典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与字义。

2. 进行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陶冶学生情操,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

四、课时安排 1课时五、教学过程1. 引领展示(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谨而信”的前两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谁能说说这两句的意思?(2)听说,有的同学已经把这两句话编成了歌、小品……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谁来展示一下?(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诵读经典的快乐,给经典注入时尚的元素)2. 答疑解惑(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章,让我们把这一章的内容完整地读一读。

(齐读“谨而信”部分)(2)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有什么疑问?(借助书本,引导学生互相解疑)。

3、师:这章所写的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这些细节往往影响到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大家了解吗?(相机交流王安石的成就)4、我们手中的这本《弟子规》里有一个关于他的小故事。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默读故事)5、“特级拓展”(1)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相机交流)(2)这个故事后还有几个小问题,你是怎么看这些问题的呢?(完成习题,交流)(3)如果我们能按这一章所说的去做,就能培养出良好的言行举止,将来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让我们齐背这两句!六. 总结延伸(1)到这里,这一章就完全读完了。

你能完整地背一背吗?(自由背)(2)我们来比一比、赛一赛。

(分男女生比赛七.作业:背诵本章节。

字文教案第1课《天地玄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天地玄黄》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天地玄黄》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天地玄黄(tiān dì xuán huáng),宇宙洪荒(yǔ zhòu hóng huāng)。

日月盈昃(rì yuè yíng zè),辰宿列张(chén xiǔ liè zhāng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解析句子。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玄,天也;黄,地之色也;洪,大也;荒,远也;宇宙广大无边。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缺有圆;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

昃:读音zè,意为太阳偏西。

4、教师小结。

三、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拓展活动:神奇汉字五、课外延伸:二十四节气歌。

课下搜集古时描写四时更替、宇宙变化的语句,并交流。

教学目标:1、识记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寒来暑往(hánl ái shǔ wǎng),秋收冬藏(qiū shōu dōng cáng)。

闰余成岁(rùn yú chéng suì),律吕调阳(lǜ lǚ táo yáng)。

二、解释句子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季里忙着收割,冬天里忙着储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三、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四、小组交流。

1、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2、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分组比赛诵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