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及地点2011年8月5号----8月12号永州市的某一山区二.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教育情况的相关调查,初步反映当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生活和学习情况和当代大学生对农村教育的看法和建议,以及农村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三、调查方式本次调查以走访农村和小学为主,以问卷的形式进行抽样调查,走访的主要对象是村民和教师,问卷是包含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其中以选择题为主。

四.调查对象此次调查山区的四所小学和几所中学为调查对象,因很多家长出外打工,所以调查对象以老人和教师为主。

五.调查内容走访当地农民家庭以及当地学校,从村民和教师中获得了对于农村教育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从学生家长中了解到了他们对于农村教育的看法。

六.调查结果分析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

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永州山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

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村教育存在下列几个问题:(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相关的管理不合理一方面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而且教学环境差而且相关的管理部门的一些克扣,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据了解他们的学历大部分是大专。

而且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布局却多年沿用、不做相应的调整(即使有,也都是些无关根本的“小动作”)。

这就势必造成整个布局不合理和各层次之间发展不协调、相互脱节的现象: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规模相对庞大;初中阶段教育容量相对有限,辍学率居高不下;高中阶段教育(含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制约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基础薄弱、有名无实。

而且对教师的选聘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另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教学好的老师大部分被调往城里了,骨干教师的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使农村生源流失。

在有些地方,农村生源流失问题已比较严重,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或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都流向了城区比较好的学校。

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

相关部门还强令老师订阅各种报纸和期刊还有保险之类的,这令老师对教育本身有一种反感和一些抵制,老师的收益减少,生活质量低。

据调查这里的学生有87%的是留守儿童,所以要了解情况,我们只好从老人那里了解情况了,据了解有62%的老人对学校的师资条件不满意,这还比较好,但有78%的老人对学校的生活设施以及教学设施不满意,对老师的不满意主要表现在:教师发展副业,对教学的热情不够,对学生的一些问题不太关心,时间太自主,责任心不够,自己教不好总怪好学生外流或者是下层教师没打好基础,补课时间长等等、、、、、、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人为因素的干扰加上历史的原因,当地教师队伍的现状非常令人担忧。

教师的实际教育能力、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良莠不全,远未达到课改新形势的要求。

许多老师十多年都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教师的知识结构、教育教学理念和技能都不能与时俱进。

而且,由于长期地处偏远、待遇较低、条件艰苦,加上没有竞争压力,一些教师放松师德修养、责任意识缺失,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甚至是不学无术,误人子弟,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已不能胜任教师的职责了。

(二)农民负担的教育费用仍较重虽然现在“服务三农”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根据调查反映,农民仍然觉得教育费用是一个比较重的负担。

虽然拥有在政府的支持,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费品的上升,是很大一部分农民很难支付,这对于贫苦农民来说,是一个很重的负担,因而,我的调查中有64%的家长觉得孩子上学的费用负担很重或者比较重,有6.4%的家长还反映不能按时足额缴纳学费。

在调查中还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

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

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三)学校经费紧缺,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跟不上学校经费紧缺,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跟不上由于经费短缺,乡村学校的教育设施都得不到改善,校舍不能得到及时修缮和增加,学校环境得不到改造。

在调查中,有9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教育设施、设备很一般或不太好。

在我们调查的学校中,没有一所是拥有标准操场的,更不用说足球场了。

虽然这就几年建起了很多栋楼解决了教师的居住问题,但是仍有不少的教师还得与学生一样很多人挤一间小房子。

虽然政府有对建校的支出,但很大一部分是先满足城市,之后分到农村的是少之又少,虽然也有私人出钱支助,但相对于建校来说远远不够,由于缺少经费,农村经济差,所以学校设施很不齐全。

(四)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留守儿童多,家长对教育的热情不够通过此次的问卷调查分析,有80%的人不愿呆在农村更别说是在农村工作,20%的是因为觉得呆在儿女们身边会使儿女们不使坏等等原因才呆在农村的,但一般多不会呆太久,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服务三农”并没有解决农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农村教育仍处于落后的状态,有70%的人认为影响农村教育的是教育体制,有50%的人认为是教育经费,而且农村孩子辍学居高不下的原因是一方面没有钱,另一方面是读书的观念,家长们的读书观念不强,认为读书要那么多钱,还是不能改变什么,打工还可以赚钱,他们认为上学对他们来说没有多大的好处,素质教育其实还是应试教育,读书并不能改变什么,生存比拥有知识更重要等等,由于学生们在学校压力大,家长又不支持,外界的诱惑多等,他们厌学的情绪高,再加上在学校学的知识一下有用不上,所以久而久之就觉得读不读书都一样,读书没什么了不起的,而且在农村中留守儿童居多,没有父母在身边,抵制社会的诱惑能力低,受社会的影响大等等。

八.结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何让国家飞速发展,还得靠人才,21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服务三农,统筹城乡发展,农村教育的问题亟待解决。

农村基础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教育领域亟待发展的关键环节。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不仅仅根源于历史、地域、经济发展差异等方面,还取决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投入及其体制的演变。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

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

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

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

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

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对在条件艰苦的地方教书的老师要给予补助。

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1】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投入在国家财政预算中的比重,增大投入总量。

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它所具有的社会性和公共性,使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经费都是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绝对意义上说,我国任何一个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状况都较之改革开放以前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后,经过各级地方政府的不懈努力,近几年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无论在办学条件,还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但是义务教育政府投资主体的重心不宜过低。

美、德、法等欧美国家及日本在19世纪末推行义务教育之初,都曾将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责任全部交给基层地方政府,以致这种低重心的投资体制给基层地方财政以沉重压力,甚至使地方财政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义务教育的推进困难重重。

面对这种情况,各国政府不约而同地进行了投资重心上移的政策,加大中央和州一级政府的公共投入,所以要增大投入总量。

以正税代替教育费附加。

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我国现行基础教育公共投入经费来源中,教育费附加是仅次于政府财政拨款的第二大公共经费来源渠道。

建议以开征正税代替这种准税性质的附加费,如可以考虑开征独立的教育税或在其他税种中划出一定比例的数额,专门用于基础教育的需要以补充政府预算内教育经费不足,增加基础教育的投入量等等、、、、、、阳光总在风雨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加上农村孩子的那份刻苦,相信农村教育会越来越好,农村教育不再是“服务三农”中的深沟。

农村教育将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光彩。

高等教育对于农村里的孩子来说将不再是一个梦,农村里的孩子将不再与世界的潮流脱轨,农村教育会越办越好。

【1】《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