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代晚期和五代的文学批评【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代晚期和五代的文学批评【圣才出品】

第4章唐代晚期和五代的文学批评
4.1复习笔记
一、杜牧、李商隐、皮日休、陆龟蒙
(一)杜牧
1.杜牧,是晚唐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有《樊川文集》。

2.文学主张
(1)杜牧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主次关系的论述
①提出:《答庄充书》
②具体观点:“凡文章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a.他认为内容愈是充实的作品,“辞愈朴而文愈高”,否则“辞愈华而文愈鄙”;
b.杜牧“气为辅”之“气”,是指作者临文时的精神状态和文章的气势、气脉。

③影响和意义
a.这种主张,对于当时不重视内容而只是追求形式的风气,具有针砭意义。

b.杜牧写作散文,比较能重视“以意为主”和“意胜”的原则。

他的散文,往往是有感而发,而不是专门追求辞藻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杜牧对李贺诗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作了生动的描绘和较为确切的估价
具体观点:杜牧指出李贺的诗从其风格来讲,是楚骚的苗裔,但比起楚骚来,显得内容不及楚骚的深刻充实,而在文辞表现上却有突过前人的地方。

(3)杜牧对元稹、白居易诗歌进行了批评
①杜牧指责元白诗中的“淫言媒语”和“纤艳”之作,是指那些酬应唱和与抒写艳情、流连光景一类的韵律调新的作品。

指出元白两人描写艳情的律体诗,一部分内容偏于肉感描
写而流于猥亵。

②杜牧的艳情诗,大抵写得简括含蓄,没有浅露的色情猥亵成分,没有元白诗的俚俗化倾向;尽管杜牧对元白的批评有些过分,但彼此艳情诗的风貌还是有所不同的。

(二)李商隐
1.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

著有《李义山诗文集》。

2.文学主张:李商隐主张创作应该有独创性,反对古文家所提倡的文必载周孔之道和“攘取经史”的因袭模仿。

3.在《容州经略使元结文集后序》中,李商隐对元结的文章给予很高评价。

特点:李商隐大力赞美元结,说明他在思想上反对儒家一统的局面,主张吸取儒学以外的成分。

4.李商隐反对古文家所提倡的文必载周孔之道,和“攘取经史”的因袭模仿,大约和他创作道路的转变有一定联系。

5.缺点和局限:他不在散文创作中求发展,转而去作“骈四俪六”以“獭祭”为工的文章,却又走上了片面追求形式美的道路。

(三)皮日休
1.皮日休
皮日休是唐代末期的作家,字逸少,后改字袭美,襄阳人。

2.著作:《皮子文薮》
(1)特点:充满关心现实的精神。

(2)在《文薮序》中,皮日休介绍了自己的创作情况。

同时他将贾谊的政治才能及其作品的文学价值紧密结合起来,作了很高的评价。

3.文学主张
(1)在学术思想上,皮日休受到韩愈的很大影响,注意儒家道统,大力辟佛。

①皮日休赞美孟子肯定汤武革命和反对杨墨,主张朝廷应建立孟子学科以取士。

②他对于韩愈文章的推尊,是由于它们具有排佛老,“裨造化,补时政”的内容。

《皮子文薮》中有不少作品,可以明显地看出受到韩愈文章的启发和影响。

(2)在诗歌理论方面,皮日休受到元结、白居易、元稹的影响颇大
①他很重视乐府诗反映社会现实、促进政治改革的功效。

②他所反对的当时侈丽浮艳的乐府诗,也就是吴融在《禅月集序》中所批评的、受到李贺诗篇影响的一类歌行。

4.在《七爱诗·白太傅篇》中,皮日休对白居易的为人和诗歌作了很高的评价
(1)他认为白居易能够运用通俗艳丽的乐府诗体,来写作反映国事民生的讽谕诗。

(2)除掉最重视密切联系现实的乐府诗外,皮日休对其他题材和风格的优秀作品也是肯定的。

(四)陆龟蒙
1.陆龟蒙及其著作
(1)陆龟蒙,字鲁望,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天随子。

吴郡人。

(2)著作:《笠泽丛书》、《甫里先生文集》。

2.文学主张
(1)主张诗文应具有讽世劝时的作用
(2)陆龟蒙对政治社会情况仍然关心。

他不但写了若干讽世意义鲜明的短篇散文,并在理论批评上有所表述。

3.陆龟蒙对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的评论
(1)陆龟蒙在《酬谢袭美先辈》长诗中,较为具体地评论了陆机《文赋》、刘勰《文
心雕龙》,颇足注意
①《文赋》以华美的文辞研讨文学,作者气魄有如指挥文场的将帅,议论精警轻捷,大罩山岳,微析毫厘。

②《文心雕龙》纵论上古至宋齐文学,内容广泛,明辨本原,包举宏富,议论精锐,有如囊中之锥。

(2)影响和意义:这些意见都比较中肯。

对魏晋南朝的文学批评著作进行评价,在唐代文论中是罕见的,值得重视。

二、司空图及其他
(一)司空图
1.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

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

2.文学影响:司空图的诗在唐代晚期的文学理论批评中,对诗歌艺术分析深入、具有继往开来作用。

3.文学主张
(1)提倡韵味
①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了诗歌的韵味问题
a.具体观点:司空图指出,优美的诗歌,其所表现的情景,使人感到贴近而不浮浅,深远而含蕴不尽,具有“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即耐人寻绎体会的言外的韵昧。

b.含义:韵、韵致,指诗歌的气韵、风韵、神韵,它是植根于作者气质、才情基础上的作品呈现出来的艺术风貌。

c.意义:司空图将“韵”和“味”二者结合起来,指出韵致是诗歌美味的重要根源,韵味因而成为后来文论者常常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

②在《与王驾评诗书》中,司空图赞美王驾的诗歌具有“思与境偕”之美
a.具体观点:司空图认为诗与境结合得好的作品,就会产生深长的韵味。

b.含义:境的内涵比景要宽,但司空图说的境,主要是指景色。

因此“思与境偕”,大致上就是情景交融之意。

c.影响和意义:长时期来,由于抒情诗的发展,不少作者与批评者往往注意到情境二者要互相配合,司空图用“思与境偕”四字概括了这一命题,给人以简练精当的感觉,并富有启发意义。

③在《与极浦书》中,司空图又提出了好诗往往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看法
a.具体观点:在司空图看来,表现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诗歌能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一条重要途径。

b.含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指隐藏在诗歌直接描绘的形象、风景后面须由读者进一步寻绎体会的形象、风景。

这是诗歌艺术的高层次境界。

④提倡韵味的文学主张的影响和意义
a.在探索抒情诗的艺术特点时,过去文论者不但注意它要情景结合,而且重视它应有深长滋味。

司空图吸取、发展了南朝以至唐代文论的有关成果,提出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艺术效果说,为抒情诗的创作和鉴赏树立了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

b.他还主张“思与境偕”,主张诗歌应表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为诗歌创作如何具备韵味指出了一条途径。

c.由于他要求诗歌具有深远韵味和言外景象,对诗歌情意和境的内涵提出了高层次的标准,因而标志着意境说的趋向成熟。

d.司空图这方面的言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推重王维一派诗歌
①司空图对唐代一部分诗人进行过评论。

他特别推崇王维、韦应物两人,认为其诗韵昧深远,品格高雅,表现出他在长期隐居生活中偏至的审美趣味。

②王维、韦应物之后,司空图比较推重的还有大历、元和时期的一些诗人。

他们的诗篇,长于抒情写景,语言新颖工致,尤长五言律诗。

③司空图推重、赞美王维、韦应物以及大历诗人等的作品,是和他提倡诗歌应有韵味的主张息息相通的。

④司空图对元稹、白居易两人独加贬抑。

他认为元、白诗写得浅易通俗,表达周详,因而缺乏韵味深长、意在言外的艺术性。

⑤就诗歌的艺术特色讲,就诗歌在当时社会上的流行情况讲,司空图对元、白“力勍而气孱”的讥评,主要当是针对元、白的律体诗而言。

⑥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一文,对韩愈、柳宗元的诗歌也加以赞美。

赞美韩诗雄奇豪迈,柳诗深远有味。

⑦司空图对雄奇而缺少含蓄有韵味的韩诗加以赞美,说明他特别推重王维、韦应物一派诗歌外,对其他不同风格而具有成就的诗歌,也是加以肯定的。

(3)关于《诗品》
①诗品简介:相传司空图著有《诗品》一文,共二十四则,每则四言十二句,用韵语写成,故又称《二十四诗品》。

②文学特色
a.《诗品》是一篇论述诗歌风格的专文。

在指陈诗歌风格特征时,除了少数理论性概括词语外,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来描述诗的风格特征。

b.《诗品》用诗体写成,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加上它所着重表现的士人幽雅冲淡的情趣,受到清代不少文人的注意和赞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