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箭运动的概念射箭运动是借助弓的弹力,有控制地瞄准一定的方向或目标,在一定的距离内比赛准确性或比赛远度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
目前国际箭联正式规定的比赛项目类别分为射准比赛、野外射击比赛、地环射击比赛和射远射击比赛等。
射箭基本器械介绍弓"弓"由一个弓把、弓面及一对顶端带环扣的弹性弓翼组成。
弓上可安装可调箭台、各种可扭动的按纽、扣点、剪床和可使用一个发出声音的或看得见的张弓指示器,但不能是电动的,也不能有助于瞄准,扣点只能装在离弓的握把口(轴点)最远4厘米处。
弓上可以用瞄准器或瞄准标记,或设在地面上的瞄准点。
在任何情况下,这种装置只能任选一种使用。
弓上安的瞄准器,可作为上、下、左、右调节的瞄准之用。
不能配备棱镜、透镜或其它放大器具、水平仪或电子部件。
弓上的瞄准记号是为了瞄准而在弓上标出的唯一记号,可用铅笔、条子或其它适合的材料标出。
弓上可安装带有射程的刻度盘或标尺,作为瞄准的引导器,但不能有辅助瞄准的作用。
弓上允许安装稳定器和可扭动的箭飞行防震器,但不准用做引弦瞄准,不能触及他物。
弦弓弦是由数股选用的涤纶线或其它材料合成,中段缠上线。
弓弦上缠线部分在拉满弓时,不得超过射手本人的鼻尖。
弦上可安装一个附加物,作为唇珠或鼻珠,安装的高度不得超过鼻尖。
弓弦上不准装有"窥视孔"及有助于瞄准的任何标志和装置。
箭一只箭包括箭头、箭杆、箭扣和箭羽。
运动员在同一组比赛所使用的箭支的样式、箭扣、箭羽和颜色必须相同每个运动员的每支箭上,都要标明自己的姓名和单位,以示区别。
箭靶和靶架箭靶有方行和圆形的两种,边长和直径不得少于124厘米,厚度不限,重量适中,便于移动。
用稻草加麻布或其它适合的材料制作,要求坚实耐用、硬度适宜,使箭容易射入而又不易脱落或穿透,并能牢固地安装在靶架上。
支撑箭靶的架子称为靶架,用木料或竹料制成,要求坚实耐用。
箭靶应倾斜地放在终点线上,要求与地面垂直线的夹角约15°。
各环靶中心的高度,力求在一条直线上。
环靶环靶为圆形,有三种规格。
远射程(90米、70米及60米)使用直径122厘米的环靶;近射程(50米、40米、30米和儿童的25米)使用直径80厘米的环靶;青少年乙组的25米、18米和儿童的18米都使用直径60厘米的靶纸。
环靶,均自中心向外分别为黄、红、浅蓝、黑和白五种不同色的等宽同心圆区。
每一色区间又以一条细线分为两个同色的等宽区。
这条细线称为分区线,画在高环区内。
最外面的白色区外缘线,画在环区内。
线宽均不得超过2毫米。
这样就构成10个等宽的环区。
122厘米的环靶,每个环区宽6.1厘米。
黄心直径为12.2厘米,其余各环的直径依次递增12.2厘米。
直径80厘米的环靶,每个环区宽4厘米,黄心直径为8厘米,其余各环的直径依次递增8厘米。
无论哪一种环靶,8环以上环区(含8环)每环直径误差均不超过正负1毫米。
其它环区每环直径均不得超过正负3毫米。
环靶中心用" X"符号标出,称为针孔。
" X"符号的线宽不超过2毫米。
环靶可用纸、布或其它适当的材料制成,但同一次比赛中,要求所用材料相同、规格统一。
比赛时,可将靶纸紧贴在约4至5厘米厚的瓦楞纸或其它适宜的板上,使环靶面平整、耐用、又利于裁决。
将贴好的板挂在箭靶上,靶中心点垂直于终点线外沿,高130厘米,尺寸误差不超过正负5厘米。
国际比赛时,靶纸内含有纤维,直接挂在箭靶上使用。
复合弓比赛使用的环靶是在以上环靶的10环内增加内10环,其它相同。
其它用具可以使用指套、手套、护手皮片或胶布带,但不能有助于引弦和撤放的作用。
可以使用普通眼镜、射箭眼镜、太阳镜,但都不得装有微孔棱镜等类似的装置,也不能标出有助瞄准的记号。
可以使用护臂、护胸、汗垫、背弓带、腰带、箭筒和棉纱等。
可以使用脚准星,但不得超出地面1厘米。
中国射箭运动史(一)射箭是一项古老的技艺,我国从原始群居时代人类的为了生存,为了防御野兽的侵害,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弓箭作为狩猎和防御野兽的工具。
在山西朔县峙峪文化遗址,发现了石镞。
古人将粗树枝用绳绷弯,做成弓,将细木棍做成箭,用以狩猎和自卫。
距今约约有28700年的历史。
到石器时代,箭被加上石镞、古镞。
到后来又出现铜镞、铁镞。
公元前约21世纪,夏朝建立后,在黄帝与蚩尤的大战中,弓箭成为一种战斗武器。
有关射箭的传说很多,如传说唐尧时代,天上十日齐出,晒焦了庄稼,后羿用箭射落九日,又射河伯之目,风伯之膝以及其他危害百姓的怪妖恶兽等,挽救了百姓。
据《太平御览》三百四十七卷记载,夏朝已经有了教授射箭的专职教员,同时还有了习射机构-“序”。
夏之大学称“序”。
《孟子》云:“序者,射也”。
说明当时学校习射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传说夏王对夷羿说:如何你能射中直径一寸之的,我赏你万金,如若射不中,就罚你割去千个城池之地,羿几射不中。
弥仁曰:“口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人能忘其喜惧,遗其得失,则天下人,皆不愧于羿矣……”。
在这个时期,其著作有《蓬门射传》两篇、《缴书》两篇、《蒲且子弋法》四篇、《韩诗外传》。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汉代时期有不少著名的射手,如李广,这里有一个有关他的传说:“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他日射之,终不能入矣”。
说明了射箭的要诀:射要专心致之,置自身于度外,一心在射中。
”就是到今天,这句话仍然被所有射箭参与者所提倡。
由此可见,古人对射箭技术所认识的程度之深。
公元前11世纪,在国伐纣和平定武庚叛乱的战争中,弓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统治者深知掌握武力的重要,制定了射礼、弓制、矢制等。
礼仪规定,男子必习射,当时男子不会射箭是一种耻辱。
中国古代教育着重“六艺”。
即礼、乐、褝、射、御、书、数。
西周时期,市“礼射”,分为大射礼和乡射礼,大射礼又分为大射、宾射和燕射三种。
公元1086年(元佑八年),百姓自相结为弓箭社,不论家业高下,户出一人。
在定、保两州、安肃、广信、顺安三军边面七县一砦内管,来自团结弓箭社588 社,651 火,共计31411 人。
宣和七年,类似弓箭社组织的弓箭手已达24万余人,共同成为一支强有力的抗敌民兵力量。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规定蒙古族人人皆兵,男子凡15岁以上,70岁以下,尽签为兵。
且射箭、骑马、摔跤为蒙古族男子必习的三项技艺。
1953年11月8-12日,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举行,射箭项目进行了解放以后的首次比赛。
1955年,在北京体育学院张文广教授的倡议下,该院武术专业课程中,开设了射箭项目的选修课。
射箭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极为盛行,据历史记载,欧洲射箭首次比赛于中世纪在瑞士举行,瑞士的民族英雄威廉、退尔是射箭能手。
英国的射箭历史悠久,从1068年亨利一世开始就开始有了射箭的制度,成立了射箭团体。
1381年比利时最早出现了射箭团体,至今这些团体仍然存在,英国是举行射箭比赛的发发源地,1787就举行了100码、80码、60码的射箭比赛,1848年举行了英国第一届射箭锦标赛。
20世纪后期,美国和加拿大的射手大约有500万。
日本射箭运动的开展也很普及,目前有十几万人从事射箭运动。
韩国是射箭运动强国,多少年来他们一直保持世界锦标赛、奥运会、亚洲锦标赛、亚运会的冠军,他们从小学-大学的学校都有射箭队,并且将射箭运动列入学校体育作为必学的内容之一,从事射箭运动的有几十万人。
1900年第二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就设立了射箭比赛项目。
1931年由英国人发起,组织成立了国际射箭联合会,同年举行了第一届射箭世界锦标赛。
射箭运动的发展是与弓、箭的演变分不开的,几千年来,弓,箭在原料、形态、大小、构造、制造上都有很大变化。
古代弓大多为竹、木制作而成,后来发展到用兽角、木料和肠线层板合制做成。
由湖北江陵藤店一墓出土的公元前400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的木弓,弓长169厘米,弓上彩绘花纹,构造极为精细。
我国居延新出土的公元25年汉朝时期的复合弓,弓长为130 厘米,是由木料和牛角拼连粘结而成,表面还缠丝髹漆。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的髹漆木弓,全长为142-145厘米,弓为两块木片垒合绕线髹漆而成。
我国新疆出土的元朝文物中的复合弓,弓长132 厘米,弓身内侧为木质,反侧为骨质胶粘而成,坚实细蜜,工艺极为精巧。
箭和弓一样,同样在不断的演变,古代的箭支多为竹、木,也曾用芦苇、藤条、云杉木加工制成。
为了加强箭的穿透力,又将石、骨、铁、铜等材料制成箭头安装在箭杆上。
在我国山西朔县峙峪出土的28700 多年前旧石器时代的石镞,是至今发现最早的石镞。
还有在江西万年大源仙人洞洞穴出土的八千年新石器时代骨镞。
湖北江陵藤店一号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铜镞。
河南洛阳含嘉仑出土的隋唐时期的铁镞。
随着人类生产的不断发展,箭支的结构也不断改进,箭头由石-骨-铜-铁逐步发展,而且其形状也不断变化。
箭尾部位的箭羽,古代曾用鹰、乌鸦、鹅、火鸡等鸟类的翅羽做箭羽。
现代的弓是用铝合金和玻璃钢等材料制成,箭是用铝合金管或炭素材料制成。
现代的箭羽用塑料材料所代替。
中国射箭运动史(二)射箭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现代射箭运动却开展较晚。
新中国成立前,射箭作为武术项目中的表演项目,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以前射箭仍然为表演项目,1956年开始列为比赛项目,1959年才开始按照国际规则举办比赛。
射箭运动先后在我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起来,1961年上海运动员赵素霞首次打破世界纪录,从1961年-1994年间,先后涌现出赵素霞、李淑兰、徐开才、王锡华、孙春兰、石桂珍、王荣娟、扎拉嘎、姜胜玲、黄淑艳、宋淑贤、王文娟、孟凡爱、孙伟、刘光志、王晓竹、林桑、张帆等优秀运动员,共计46次打破世界纪录。
著名女运动员李淑兰一人11次打破个人世界纪录,6次与队友打破团体世界纪录,她是我国体育史上目前打破世界纪录最多的优秀运动员。
我国首次参加的第23届奥运会上,四川选手李玲娟以2559环的成绩获得了个人银牌,而且还打破了五项奥运会纪录,成为我国射手在奥运会上第一个获得奖牌的优秀运动员。
另一名广东选手吴亚南获得第八名,同时打破两项奥运会纪录。
1992年在第二十五届奥运会上,中国女队获得淘汰赛团体银牌,王晓竹获得个人淘汰赛第四名。
1981年,中国射箭队首次参加世界锦标赛,获得团体第三名,付红获得个人双轮全能第四名,孟凡爱获得70米第一名,付红获得60米第一名。
在1987年第34届世界锦标赛中,中国射箭队马湘君获得个人冠军,姚雅获得个人第三名,男子团体获得铜牌。
我国射箭运动也很普及,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较好,每年少数民族的节日都举办民族形式的射箭比赛。
如青海省藏族举办射远比赛、拉弓比赛、射准比赛。
内蒙古的“那达幕”大会进行传统的骑马射箭、射准比赛。